張華
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生態(tài)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gòu)》《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東方與西方》《東學西傳:國學與漢學》《文化與全球化》《國際中文教育散論》等著作。
在談及“文化”一詞特別是其歷史淵源時,我們常常會想到“人文化成”,它出自《周易》之《賁卦》:“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文”通“紋”,有紋理、紋路、紋脈之意,引申為規(guī)律。天文,即天象、天道,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坝^乎天文,以察時變”,即指通過觀察、研究自然界的各種運動,掌握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人文,即倫理道德,社會運行之規(guī)律?!盎?,顯然有化育、教化之意。“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指觀察與研究人類社會運行的規(guī)律,并依此化育眾人,沿此向前發(fā)展。
以上是談“文化”時對“文”的理解,把“文”理解成紋路、紋理和紋脈,顯然“人文”之“文”亦為此意,即“人紋”。如此,我們從這樣的角度觀察人類歷史進程,是可以看到較為清晰的人文(紋)的,或者換一種表述:人文歷史是有清晰的線索或紋(文)脈的。
歷史的人文或人文的歷史,顯然可以通過宏觀的視角予以觀照。以“軸心時代”理論觀照,人類東西方思想和智慧在軸心時代是一致的,在西方出現(xiàn)學科分立和愈加明晰化,在東方出現(xiàn)百家爭鳴各流派爭芳斗艷,也基本是同樣的路徑;20世紀末本世紀初,“新軸心時代”出現(xiàn)新的跨學科、學科融合趨勢。有關學科從早期一統(tǒng)和混合狀態(tài)經(jīng)歷學科分離,再到新的跨學科、學科融合,博物學、語文學都是典型的案例??梢钥吹剑┪飳W、語文學在經(jīng)歷一兩個世紀的歷史煙塵之后,重新受到學術領域的回望和尊崇。
人類學曾以研究“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而著稱,從這個命題本身很容易感受到其無所不包的綜合性,也不難覺察其宏大敘事性質(zhì)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在20世紀末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邁克爾·赫茲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教授等一眾學者的倡導下,人類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從懸于高空的“云端”逐漸走向“接地氣”的“小人物”和“邊緣群體”,致力于讓這些人“發(fā)聲”的記錄和研究,而今天人類學又表現(xiàn)出進一步向“人的意義”聚攏和更高一層提升的趨勢。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為工農(nóng)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號召;而在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文學理論界出現(xiàn)了以英國伯明翰文化學派和德國法蘭克福文化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理論,倡導文學藝術“從精英走向大眾”,推動了大眾和流行文化的思潮。這樣的思潮和趨勢在比較文學領域也有體現(xiàn),比如著名學者佳亞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通過發(fā)問“庶民能說話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建立起的“庶民研究”, 在比較文學研究領域就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從更為宏闊的縱向軌跡來觀照,亦可看到一條明晰的線索。人類從諸神的時代到試圖救贖天下的“上帝中心”時代,經(jīng)歷啟蒙運動、文藝復興人的至上之“人類中心主義”,再到現(xiàn)代性危機的發(fā)生,發(fā)展至今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個生態(tài)環(huán)鏈之一環(huán)”的觀念,更加重視未經(jīng)人工雕琢的荒原、山水和土地倫理,提出“物可作為”(matter matters)強調(diào)“外在于人”的器物之作用……
這些紋路亦是人文趨勢,東方、西方以致全球幾乎都是同步的,誰把握住了這樣的趨勢、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誰就搶占了先機。顯然,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順應歷史之人文、符合歷史之潮流的,所以也是有生命力的。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