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淵
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課國家新課程標準(2020年版)有的放矢地對思想政治課程進行調整,將“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合二為一,并列為必修課程。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在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雛形的基礎上,發(fā)展并形成了沿用至今的“組織教學——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y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受該模式影響,“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體驗、重知識輕運用、重矯正輕發(fā)展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素養(yǎng)培育的新需求。然而,截至2022年9月1日,在中國知網(wǎng)以“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有64篇文獻;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學模式”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有40篇文獻;搜索關鍵詞“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教學模式”,檢出0篇文獻。由此可見,目前對中職學?!靶睦斫】蹬c職業(yè)生涯”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較為匱乏。筆者任教的河源理工學校是粵東西北的一所萬人中職學校,建校于2009年,涵蓋19個專業(yè)。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吸收、借鑒同行經驗,逐步研究探索出適用于“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的“三階七環(huán)”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一、含義闡釋
“三階七環(huán)”教學模式指的是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導學”、課中“激趣·體驗·認知·認同·升華”、課后“拓展”共七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將此三個階段七個環(huán)節(jié)作為有機統(tǒng)一的結構單位。
“導學”是指課前布置便于互動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發(fā)掘與本課內容相聯(lián)系的已有知識經驗,是學習的開端。
“激趣”是指通過各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回憶、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與熱情。
“體驗”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情境,學生在此情境下進行活動,學生借助活動關注自身體驗,發(fā)現(xiàn)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并在課堂中分享。
“認知”是指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理解、更新、掌握課程相關知識。
“認同”是指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實踐的機會,學生在嘗試實踐所學知識的同時,不斷檢驗知識的正確性,完成知識的認同與內化。
“升華”是指總結提煉本節(jié)課知識點,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
“拓展”指的是布置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靈活地運用課程所學知識,讓課堂所學內容指導生活實踐。
二、建構依據(jù)
1.“知信行統(tǒng)一”理論
“知信行統(tǒng)一”理論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它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形成行為三個連續(xù)的過程,認為人們在對現(xiàn)實采取積極態(tài)度的基礎上,通過對知識的學習,獨立的思考,逐步形成信念,進而通過信念支配自身的行為(趙文,2013)。思想政治課程歸根結底是一項人才培養(yǎng)的固本課程,“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在教學中要遵循“未知”到“已知”、“已知”到“信念”、“信念”到“行為”的轉化規(guī)律。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不是由教師傳授取得的,而是學習者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同窗的幫助,通過意義的建構而取得的(何克抗,1997)。學生的學習是基于一定的學習情境,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真實存在的。該理論強調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并注重合作、互動式學習,強調學習是在對話、溝通中完成的,尊重個人的意見和最初的想法。該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主導作用,有效組織、指導、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回歸生活實踐。
3.多元智能學習理論
多元智能學習理論認為人類思維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重的,個體具有不同認識類型和能力,人的智能不是各種能力簡單堆砌在一起,各智能之間相互獨立并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發(fā)揮同等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主要包含:言語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各種智能,讓學生感受到自身價值,進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三、操作程序
1.課前導學
在上課前若干天,教師根據(jù)國家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布置互動性學習任務。例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在網(wǎng)絡學習平臺布置討論作業(yè)“你在同學、同伴交往過程中有哪些心理困惑?你是如何應對的?”聚焦同學同伴交往,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2.創(chuàng)境激趣
“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要幫助學生正確處理生活、學習、成長和求職就業(yè)中遇到的問題,就要讓課堂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回應社會關切、學生關注。結合社會普遍關注的事件、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場景,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快速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融入課堂當中。例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播放我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一致共抗疫情的主題宣傳片。與學生共同回憶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肆虐全球時,我們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不聚會、不聚集、少移動、宅在家”的那段時光,并組織學生分享停課不停學期間的感受。從學生長時間宅家無聊無趣的感言中,引導學生明白我們都有人際交往的需要,進而引出課題。又如,在講述“新生活從確定目標開始”這一內容時,邀請本校本專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回校分享自己中職階段學習的經歷,引導學生思考目標與夢想之間的關系,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
3.體驗分享
先木西努·莫合德研究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激發(fā)學生多種感覺參與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和敢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2020)。利用趣味游戲、演繹優(yōu)秀人物事例等活動方式為學生提供全員參與體驗的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感覺、動覺等感官參與學習。在豐富感官的刺激下,教師通過逐級遞進的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并分享感受,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例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名為“愛在指尖”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關注自身的感受,活動結束后分享感受。在認識自我主題中,教師組織小組成員進行情景劇續(xù)編并表演呈現(xiàn)出來。學生在分享續(xù)編故事的過程中,以無意識投射的方式展現(xiàn)自我,從側面了解自己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
4.更新認知
在學生全員參與體驗、積極思考分享的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導、歸納總結,展示本節(jié)課相關知識點。此時,知識點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主動建構起來的。例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教師在學生活動分享感受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自行歸納出人際交往黃金法則。教師隨后展示黃金法則的內涵,讓學生對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有初步的認知。在抵制校園欺凌主題教學中,采用相關影片展示的方式,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從抵制校園欺凌的重要性、應對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各抒己見,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歸納,幫助學生更新認知。
5.實踐認同
學生學習的“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的知識是客觀知識,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把客觀知識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吸收,建構適合自己的知識框架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將學生帶入新的問題情境,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真實任務、角色扮演等方式開展實踐,促進“知信行”的轉化。例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教師出示學生生活、學習、就業(yè)崗位中常見的若干個情境,請每個小組的組長隨機抽取一個情境,與小組成員共同探究如何恰當運用人際交往黃金法則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并通過簡短的表演呈現(xiàn)出來,要求全組學生參與表演。在每組表演結束之后,教師抽取學生分享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歸納出靈活運用黃金法則能解決學生同伴交往中的許多困惑,但它不是一朝一夕見成效,需要持之以恒。又如,結合電焊專業(yè)學生特點設置課堂焊接比賽,讓學生對自己的焊接作品進行評價,邀請焊接比賽冠軍獲得者分享成功的秘訣。學生在實踐、反思的過程中,堅定了只有踐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才能圓個人夢、中國夢的信念。學生在嘗試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迷茫和反復,此時要求教師能夠耐心且適時給予引導,助力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
6.提煉升華
整體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在交融中推動課堂的升華。例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鼓勵學生運用人際交往法則改善人際關系,同時將所學的法則內涵傳遞給身邊的人,當越來越多的人能正確使用人際交往法則時,我們國家才能更快構建和諧社會,進而實現(xiàn)中國夢。
7.課后拓展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向課外的拓展和延伸。課堂知識只有在回歸到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中,學生才能豐富與超越自身。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將課堂所學知識用于日常生活,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真正實現(xiàn)“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可采取的方式不限于校園情景劇比賽、職業(yè)生涯小品展演、我的中國夢歌唱比賽、到校外德育基地開展主題活動、與學生本專業(yè)的興趣小組聯(lián)合組織主題活動等。比如在和諧同學關系主題中,設置的內容是“尋找一位你最想與之改善關系的同學,運用所學的黃金法則進行人際交往訓練”。
四、教學評價
“三階七環(huán)”教學模式重視三維目標是否達成,注重過程性、實踐性、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圖1)。對上課學生發(fā)放癥狀自評量表scl-90以及改編自吳武典1991年編寫的學生行為改變問卷,利用前后測數(shù)據(jù)對比更加直觀、科學地評價教學效果。
五、實踐效果
“三階七環(huán)”教學模式在我校的教學實踐中,各方面的評價都有良好的反響。課前布置導學內容,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完成,使得個性化的學習成為可能,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組織生動有趣的各類體驗活動及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循循善誘,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后拓展活動注重課堂所學的知識指導生活實踐,將課堂有效延展到課外,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95%的學生認為該課程能幫助自己正確處理生活、學習、成長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中遇到的問題。調查中學生還反映,“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有趣”“有料”“使我更加理性和成熟”,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有成就感,每天都期待上課。癥狀自評量表scl-90前后測的數(shù)據(jù)對比顯示兩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六、存在問題
“三階七環(huán)”教學模式強調知信行統(tǒng)一,強調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因材施教,吻合教書育人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特點,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但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控場能力、引導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東省河源市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課程資源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hy21085)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