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達
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于2023年3月4日凌晨3時16分在桂林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因搶救治療無效逝世,享年80歲。在此前黃婉秋發(fā)出的人生最后一條微信中寫道:永別了,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
筆者謹以此舊文深切悼念黃婉秋老師!一路走好!天上人間永遠回響著“劉三姐”的歌聲!
游“劉三姐景觀園”
2003年,我曾到桂林一游。在桂林眾多文化景觀中,最具魅力、最令我感動的當數(shù)“劉三姐景觀園”和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
“劉三姐景觀園”是由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以“劉三姐”文化為品牌,集民俗展示和民族歌舞表演于一體的景點。其中除分區(qū)仿建了壯、苗、侗、瑤等少數(shù)民族村寨、民居和一個薈萃廣西珍禽的百鳥園外,還按電影《劉三姐》的場景建造了阿牛家的竹屋和莫府的大宅院等。置身其中宛若游走于電影之中,珍藏在記憶深處的一個個精彩的電影鏡頭便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重放。
在莫府中有一個關(guān)于電影《劉三姐》的展覽。詳細展示1962年拍攝此片的內(nèi)情和多年來《劉三姐》在國內(nèi)外影響深遠的盛況,有很多珍貴的照片和實物。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有一封戰(zhàn)士的來信固定住了我的視線。
信是一位戰(zhàn)士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前線蹲在貓耳洞中寫給黃婉秋的。大意是:您寄來的《劉三姐》盒帶收到了,非常感謝!上一封向您要盒帶的信是在罐頭標簽紙的背面寫的,很不禮貌,當時在貓耳洞中實在找不到信紙,請您體諒。這次總算找到了正式的信紙(信紙上印有“某某部隊信箋”的大紅抬頭)。再過兩個小時我們就要發(fā)起沖鋒了,我們中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墒俏覀兌家呀?jīng)聽了您寄來的盒帶,心里回蕩著“劉三姐”的歌聲,死而無憾!
看著那雖已發(fā)黃但依稀能聞到硝煙味的信紙,看著那用碳素墨水寫下的極工整的字跡,我禁不住心頭一熱,鼻子發(fā)酸,眼中潮乎乎的,不由得想了很多很多……
景觀園中的熱點是民族歌舞表演。每天三四場,每場一個多小時,每場的大軸——最后一個節(jié)目總是黃婉秋演唱“劉三姐”。一登場便是碰頭好,暴風雨般的掌聲引出了“劉三姐”親切深情的歌唱。
待唱到觀眾笑逐顏開、心花怒放之時,“劉三姐”從五光十色、山花爛漫的舞臺上走下來,與觀眾合影。這時歡樂的氣氛達到沸點。從祖國各地乃至世界八方慕名而來的游客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親眼目睹“劉三姐”的風采,此時不僅看見了真人,還能與“劉三姐”像自家人一樣合影留念,真讓人們大喜過望。“劉三姐”本是百姓中的一員,和天下百姓都是心連心的。所以,“劉三姐”總能把事做到人們的心坎兒上。
采訪“劉三姐”
我們一行三人受到的是貴賓待遇。先看的是歌舞表演,而后由景觀園執(zhí)行董事長黃婉秋的丈夫何有才先生陪同參觀了整個景觀園。楊海燕主任有備而來,帶著采訪機,對黃婉秋進行了錄音采訪,準備做一個廣播節(jié)目。
面對話筒,黃婉秋說得樸實極了、真摯極了。
她說:“電影《劉三姐》是60年代初拍攝上映的,幾十年來仍然受到普遍而熱烈的歡迎。在香港舉辦的國產(chǎn)影片精品回顧展上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迄今(2003年)為止國產(chǎn)影片上座率最高的仍然是《劉三姐》。在國外,《劉三姐》也有很大影響。我見到新加坡的文化官員時,他說《劉三姐》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日本前外相夫人園田天光來桂林看過歌劇《劉三姐》后拉著我的手說,雖然語言不通,但完全能看懂。她要對日本同胞說,來中國一定要到桂林,到桂林一定要看《劉三姐》。真是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呀……”
黃婉秋又說:“《劉三姐》之所以受到人們普遍、長久的歡迎,因為‘劉三姐是善良、正直、勇敢、勤勞的壯族人民的化身,在她身上凝聚著真、善、美。我作為一名表演藝術(shù)家有機會扮演、塑造這樣一個典型的優(yōu)秀的藝術(shù)形象,并與之結(jié)合成一體,真是最大的幸運和最可貴的榮譽。在人們心目中我就是‘劉三姐,我的名字黃婉秋人們反而不知道或記不住。我雖然當過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和廣西歌舞團團長,但人們很少叫我黃副局長、黃團長,都親切地叫我‘劉三姐或‘三姐。偶爾有人叫我什么什么長,我自己都沒反應,不知是叫誰……”
她還說:“我這輩子和‘劉三姐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我的榮辱興衰都源于‘劉三姐,為了‘劉三姐。為報答大眾的厚愛,滿足大眾的要求,為了弘揚‘劉三姐文化,這么多年我從不走穴,只唱‘劉三姐。經(jīng)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又創(chuàng)辦了‘劉三姐景觀園。我雖然已經(jīng)六十歲了,每天、每場演出我都要唱,有人勸我注意休息,少唱幾回吧,我不。我不能讓熱愛‘劉三姐的觀眾掃興。我一看到觀眾那么熱情就一點都不累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人也覺著年輕了……”
最后她感慨地說:“‘劉三姐這個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形象真是高水平的,真有藝術(shù)生命力。只是在如今的舞臺上、屏幕上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形象太少了。我真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今后能多創(chuàng)造出一些比‘劉三姐還優(yōu)秀的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形象?!边@話說得極中肯、極深刻,“劉三姐”說出的是勞動人民的心聲。
作為景觀園執(zhí)行董事長的何有才告訴我們,景觀園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都非常好,每天都很火。
“追星”成功
景觀園中央有一尊歌仙“劉三姐”的雕像,五米多高,以細膩高超的刀法將銀幕上“劉三姐”那清純、甜潤、健美的形象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最有創(chuàng)意的是只雕了多半身,膝蓋以下便是不加任何雕飾的石頭毛坯了。以表達“劉三姐”乃山水大地之造化,與山水大地融為一體之意。石材用的是山東省的極品漢白玉,以示“劉三姐”之不朽。
在雕像前,黃婉秋熱情地與我們先一起合影,又一一合影。并送我們每人一個繡著“劉三姐”字樣的繡球。黃婉秋雖年已花甲,但身體健朗精神煥發(fā),慧眼明眸中仍閃爍著永遠年輕的“劉三姐”的光彩。一襲壯族土布的衣衫,既十分樸素又大氣典雅。她說她從來不打扮得珠光寶氣的,那樣就不是“劉三姐”了。黃婉秋不僅將命運而且將自己的生活都與藝術(shù)形象“劉三姐”同化了,足見“劉三姐”的魅力,也足見黃婉秋的獻身精神。
離開景觀園,在回賓館的路上我對胡培奮導演和楊海燕主任說:“《劉三姐》的電影我是上初中時看的,同學們無不被傾倒。那時雖然沒有‘追星這個詞,但也有‘追星的心理和做法。校園里女生們爭相傳唱《劉三姐》插曲,蔚然成風;那些看似沒心沒肺的小男生們也有特別的表現(xiàn),好多人上下學故意繞道從貼著電影海報的地方走,就為多看兩眼‘劉三姐。在這些繞道看‘劉三姐的小男生中就有我一個。當時不過只想多看兩眼電影海報而已,做夢也沒想到幾十年后能見到‘劉三姐真人,而且合影存念還有繡球相贈——真是喜出夢外??!”胡導演、楊主任聽罷哈哈大笑,都覺得特有意思。又一齊埋怨我剛才為什么不把這話和黃婉秋說?我說:“看我這一頭白發(fā)哪好意思說這個。再有,鄙人身份是北京來的專家,總得有點‘紳士風度嘛?!焙髞?,楊主任硬要我將上面一段話錄了音,說做節(jié)目時一定要用上。我想,只要是真摯的感情就是美好的、雋永的,用就用唄。
觀看《印象·劉三姐》
次日,順漓江而下到陽朔。當晚在陽朔觀看了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此乃演藝奇觀。
演出以著名的書童山等十二座環(huán)抱的山峰為背景,以漓江與田家河交匯處方圓兩公里的水面為舞臺,再配備上高科技的燈光、音響,構(gòu)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劇場。傳統(tǒng)的舞臺演出是人的創(chuàng)造,而這山水實景演出則是人與天地的共同創(chuàng)造——老謀子的這一招真是想絕了!僅這種形式就體現(xiàn)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有著強烈的震撼力。
《印象·劉三姐》印象派藝術(shù)特點很鮮明,沒有戲劇情節(jié),講不出故事。開始以畫外音做引子,畫外音是張藝謀述說心聲。大意是說自己少年時看電影《劉三姐》便被深深打動,在心靈深處珍藏起一個“劉三姐”情結(jié)?!皠⑷恪笔菑V西的靈山秀水孕育出的歌仙,他要借這一方山水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劉三姐”情結(jié)??磥砝现\子當初也屬于“小男生”一族,對“劉三姐”的感受與我們相同。我相信,今日坐在觀眾席上心中藏著“小男生”與“小女生”體驗的絕不止我一個。正因為張藝謀心中的情結(jié)也是廣大觀眾心中的情結(jié),所以這場演出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整場演出一個小時,以述說者“我”對內(nèi)心“劉三姐”情結(jié)的重溫、體味、思緒的流動,情感的抒發(fā)和暢想的張揚為線索。以將內(nèi)在情感外化成一個個美輪美奐的配樂畫面為表現(xiàn)手段,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極有視聽沖擊力又極有意境,既承載著傳統(tǒng)的生活與情感又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風格樣式的全新演出。
張藝謀是我非常欽佩的藝術(shù)大師。他導演的電影作品從《紅高粱》到《英雄》我?guī)缀醵伎催^。欣賞他電影之外的作品這是第一次。張藝謀不僅有著天馬行空般非凡的想象力,而且無論是電影、舞臺劇還是山水實景演出他都是想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得登峰造極,一定要引起轟動效應。然而,我覺得他最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他的種種奇思妙想體現(xiàn)出來之后,完全能被廣大觀眾接納、看懂、喜歡,沒有溝通的障礙。他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是因為他的東西都是深深地、牢固地植根在我們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
“劉三姐”之所以有永恒的的魅力,一方面,因為“劉三姐”是集廣西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民族藝術(shù)精品,是我們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劉三姐”的根是扎在民族文化心理深處、扎在廣大人民群眾思想感情深處的;另一方面,由于有一批忠實、積極、極具責任感的藝術(shù)家以自己畢生的熱情和才華致力于民族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大業(yè)。黃婉秋與張藝謀就是這支藝術(shù)家隊伍中站在尖兵位置上的人。
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