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北京市非遺項目門類豐富,具有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特色,又兼容并包南北方文化特質(zhì)。希望通過這一欄目的開辟,使廣大讀者能夠感受到流傳在民眾中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精彩絕倫的傳統(tǒng)技藝、美輪美奐的傳統(tǒng)舞蹈、精雕細琢的手工藝品中那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中和韶樂作為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代表,是一種始于明初而又為清代沿用的宮廷禮樂,主要用于壇廟祭祀、殿陛朝會、宴會典禮等皇帝出入的儀式場合。演奏樂器包括镈鐘、特磬、編鐘、編磬、建鼓、篪、排簫、塤、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材料有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講求“五色相宣,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展現(xiàn)儒家“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禮樂思想。另有“文舞生”“武舞生”“司章”(歌唱者)“協(xié)律郎掌麾”(樂隊指揮)“執(zhí)節(jié)”(舞隊指揮)等,演繹一場中和韶樂需要的人數(shù)達190多人,可見其恢宏大氣。
“韶樂”屬古代的雅樂,源于遠古先民的樂舞形式,商周以后成為宮廷音樂的主流,歷史悠久,相關(guān)傳說較為豐富,同時在歷朝歷代的延續(xù)中形成一套固定的演奏模式和樂舞禮儀,流傳至今。“正聲感人而順氣應(yīng)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的中和韶樂,既是祭天之禮、王朝待客之道,又是鞏固國家政權(quán)、培養(yǎng)樂舞人才的一項舉措。
韶樂與舜帝傳說
古代帝王的手下被認為是樂律的主要發(fā)明者,傳說遠古樂官有皇帝時的伶?zhèn)?、顓頊時的飛龍、帝嚳時的咸黑、堯時的質(zhì),這些傳說中的人物被尊稱為中國音樂的鼻祖。而韶樂被認為是上古舜帝之樂,又名“九韶”“九歌”。
清同治《湘鄉(xiāng)縣志》載,舜帝為將中原文化傳入苗地,南巡來到位于漢、苗交界之地的韶山,率眾登至最高峰。忽聽鼓角齊鳴,手執(zhí)弓矛的苗民土著將其團團圍住,虎視眈眈,達三天三夜,形勢危殆。舜帝于是命人奏起美輪美奐的“韶樂”,一時間鳳凰來儀,百鳥和鳴,苗民在妙不可言的樂聲中丟下武器,伴著節(jié)奏跳起舞來,一場干戈化為玉帛。舜帝演奏的樂曲就是“韶樂”,奏樂的山峰由此得名“韶山”?!断嫣犊h志》載:“韶山因虞舜南巡而得名?!彼吹勰涎沧嗌貥返膫髡f在《山海經(jīng)》《尚書》《史記》《竹書紀年》《徐霞客游記》中也有記載?!妒酚洝分v“舜奏韶于山岳”;《尚書·益稷》講“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韶樂奉帝王之命演奏,一旦奏起,連鳳凰都聞聲而來,畢恭畢敬,翩翩起舞。這些文獻記載賦予韶樂演奏更多的傳奇色彩。
真正組織韶樂演奏的人物是舜的手下——夔。夔生活在荒僻邊緣之地,因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而為舜帝賞識,負責掌管樂舞。據(jù)說舜在蒲坂郊游時,親自采集竹管、雄陽、雌陰制成密排,取名為“簫”,命令夔用他親手制作的簫演奏“韶樂”,音調(diào)美妙動人,被百官認可而流傳下來。夔演奏“簫韶”的時候,需組織表演者扮成野獸的樣子跟著起舞,“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辟绲难葑啻碇敃r樂舞的最高水平。
周朝立國時,韶樂作為祭廟音樂被列為宮廷大樂。到姜太公封齊,韶樂傳入齊國,樂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進一步增強,以至于36歲的孔子聽到美輪美奐的韶樂后,竟三個月嘗不出肉的味道。《論語》載: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p>
清末民初,演繹、排練宮廷音樂的場所不斷更迭,演奏班子也時斷時續(xù),但中和韶樂被尊奉為國樂的文化地位沒有變。1931年,上海大同樂會為祀孔圣誕辰奏樂,視中和韶樂為最高級別曲目,稱贊舜以來的歷朝帝王在修訂、完善韶樂方面做出的歷史功績。《新聞報》(1931年2月6日10版)載:
考韶樂為四千年前大舜所作,孔子稱為盡善盡美,吳季札觀樂嘆為觀止,秦始皇焚書坑儒,變更三代成法,各樂具廢,僅對于韶樂,特別保存,已足見韶樂之價值,自漢以迄前清,國家郊天祀圣,一仍舊貫,未敢略有變更、實為我國文化之大原,音樂之大本始,系古樂中之最可征信者。
中和韶樂能獲得這種國家文化地位,源自歷代皇帝不斷舉行的國家祭祀儀式,以及對國家禮樂制度、從業(yè)人員和機構(gòu)的一套規(guī)定,經(jīng)過儀式的強化,中和韶樂作為宮廷雅樂的神圣性才不斷積淀、成型。
宮廷雅樂,祭天之禮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睔v代王朝總是將祭祀活動放在首位,以“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為政治理念,以“敬天禮地”為己任,在“國之陽”建祭壇,用于舉行祭天典禮。每屆祭期,皇帝或親祭,或遣官,皆沐浴齋戒,在祭壇設(shè)玉、帛、果、蔬、籩、豆、牲、牢等,備燎柴,焚香燭,禮祭皇天上帝,以禳災祈福。所謂“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5000年王朝更迭,雅樂一直受到統(tǒng)治者的尊崇,歷朝中央均設(shè)立專職官員和職能部門負責有關(guān)雅樂的一切事宜,即使在春秋戰(zhàn)國朝代更替較快的時期,這種狀況也從未中斷。北魏、北齊、北周,宋代及遼、金,以及后來的元、明、清三朝都是如此,以禮樂治國,教化民眾,是統(tǒng)治者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
中和韶樂在明清兩朝被用為宮廷大樂,如今所見“中和韶樂”基本形式可追溯至明代天壇祭天大典中所演奏的祭天音樂。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敲擊石磬試定音律,設(shè)太常司主持祭祀禮樂事宜,編制樂章聲譜,置雅樂。據(jù)雅樂“中正平和”的樂理特點和思想理念,將雅樂更名為“中和韶樂”,集禮、樂、歌、舞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典雅嚴肅的宮廷音樂文化系統(tǒng)。明洪武年欽定的祭天獻辭,歌詞充滿了對皇帝受命于天的頌揚:
圣靈兮皇皇,穆嚴兮金床。臣今樂舞兮景張,酒行初獻兮捧觴。載斟兮再將,百辟陪祀兮具張。感圣情兮無己,拜手稽首兮愿享。三獻兮樂舞揚,肴羞具納兮氣藹而芳。祥光朗朗兮上下方,況日吉兮時良。粗陳菲薦兮神喜將,感圣心兮何以忘。民福留兮佳氣昂,臣拜手兮謝恩光。
清順治元年(1644)議定,祭天地、太廟、社稷都用中和韶樂,根據(jù)應(yīng)用語境有祭祀樂、朝會樂、宴會樂等表現(xiàn)形式?;实奂捞齑蟮渖系募漓霕?,需同時上演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的祭祀舞蹈,包括武功舞和文德舞?!拔涔ξ琛奔雌蕉ㄌ煜轮?,象征以武功定禍亂;“文德舞”為車書會同之舞,象征以文德治太平。舞蹈不同,舞生所持道具也不同。行初獻禮時,武舞生左手執(zhí)干,右手持戚,舞武功舞;行亞獻禮、終獻禮時文舞生左手執(zhí)籥,右手執(zhí)羽,舞文德舞。康熙五十二年(1713)考定壇、廟、宮殿樂器。乾隆時期又加修改,凡大朝會、大祭祀皆在殿陛(月臺)奏此樂。乾隆朝的宮廷音樂最為盛大而完備,在承襲明代宮廷禮樂的同時,又將秘行于內(nèi)廷、為滿洲宗室獨有的薩滿祭祀典禮整理刊行于世,既堅守儒家正統(tǒng)《御制律呂正義后編》,同時刊行滿洲傳統(tǒng)《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音樂方面采用五聲音階,舞蹈采用“八佾”,即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最高級別的樂舞排列方式??v橫都是8人,共64人以隊列形式起舞,配以八音合奏,頌歌清越,祭祀人員在歌舞的映襯中虔誠地進退貢獻,表達對神明、祖先的敬仰。
宴會樂,或說“宴饗樂”,是皇帝為節(jié)日、慶功、賀喜而在宮中舉行宴會時所表演的禮樂,多在元旦、萬壽、冬至以及大婚典禮中使用。光緒大婚典禮演奏中和韶樂、丹陛清樂,并配以慶隆舞,席間飲饌、進酒、進茶使用清樂,這幅圖是大婚典禮在太和殿賜后父及其族屬宴的場景,太和殿前演奏著中和韶樂,八旗官兵隨音樂表演慶隆舞,踩竹馬高蹺射殺虎豹諸獸,以表慶賀。
由于清代國家治理強調(diào)“疆域統(tǒng)一、華夷一體、施政一致”,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在清王朝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各民族民間文化也被吸收到宮廷音樂之中,使其更加充盈、豐滿。乾隆朝的宮廷禮樂形式上沿用明代中和韶樂、清樂等,增加滿洲薩滿音樂、“慶隆舞”、瓦爾喀、蒙古、藏、維吾爾等民族樂舞和朝鮮、緬甸、越南、尼泊爾等外國樂舞,形成了真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一統(tǒng)”宮廷音樂。
最高雅樂學府:神樂署
神樂署作為明清時期皇家最高樂舞學府,設(shè)專門機構(gòu)和專職人員對祭天的樂舞生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鼎盛時期署內(nèi)有樂舞生3000多人。北京各壇廟的祭祀樂舞生均從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舉行國家大典之時,所有參加典禮的人員都必須事先至神樂署進行培訓和演練。
據(jù)《天壇志》載,清代樂舞制度沿襲明制,順治初年設(shè)“教坊司”,承應(yīng)宮廷朝會、宴饗所用音樂。祭祀之樂,皆有太常寺神樂觀司之,設(shè)提點、左右知觀、協(xié)律郎、司樂等官,由協(xié)律郎在宮中負責教習、排練。雍正七年,“教坊司”改稱“和聲署”,神樂觀執(zhí)掌祭祀之樂,其職官依然沿襲明制,設(shè)提點一人,左、右知觀各一人,設(shè)定樂工編制為120人,人數(shù)不足時,臨時在民間尋覓“出身清白,通曉音律者”充當樂工。乾隆七年(1742),莊親王允祿和大學士尹泰、張昭主持成立國家音樂機構(gòu)“樂部”,專門負責宮廷的一切音樂事務(wù),禮部尚書和內(nèi)務(wù)府大臣及各部院大臣諳曉音律者兼總理事務(wù)。清朝在承襲明制的清代宮廷禮樂管理體制基礎(chǔ)上改革,逐漸形成一套體制完備、執(zhí)掌精細的禮樂管理機構(gòu)。
“樂部”掌管的音樂有三類,一是“太常寺”神樂觀所司的祭祀樂,這種主要是以中原傳統(tǒng)音樂為主的效廟、山川祭祀音樂;二是宮中滿洲“堂子”家祭音樂;三是太廟祭祀音樂?!疤K隆睒肺枭吭略谏駱酚^演練;每年三月、九月還要赴掌儀司預演一次,由總理樂部大臣親臨“考驗”。祭典舉行前,所有參禮官員都必須到神樂署演練,天壇大祀的“演禮”更是從祀前40日開始,每旬逢三日、六日、九日,由太常寺堂官親自率領(lǐng)樂舞生在神樂署凝禧殿進行演禮。
神樂署作為演練皇家祭祀樂舞的場所,是培養(yǎng)和選拔北京各壇廟祭祀樂舞生及官員接受祭祀禮儀訓練的機構(gòu),雖然是國家性質(zhì)的文化空間,也歷經(jīng)動蕩。神樂署位于天壇西南外壇,歷史上建筑群規(guī)模極大,院落眾多,各種房舍數(shù)百間,鼎盛時期占地近10萬平方米。最早稱“神樂觀”,乾隆十九年(1754)更名為神樂署,沿用至今。天壇屬“郊壇重地”,嚴禁喧嘩,但春暖時盛開鮮艷花木,吸引無數(shù)游人,有段時間神樂署周邊茶館酒肆應(yīng)運而生,熱鬧繁華,成為京城人士云集之所。神樂署生長的益母草還被視為“仙藥”,百姓爭搶購買,風靡一時。
至清嘉慶十三年(1808),皇帝以“聚集閑雜多人,或至話古彈詞,褻越尤甚”為由,下令取締神樂署內(nèi)店鋪,“郊壇重地,理宜倍加嚴肅;乃神樂署廊房竟有開設(shè)茶館及作坊等處,褻越殊甚,本應(yīng)概行驅(qū)逐,勒限搬移”“內(nèi)除樂舞生等自住之房,就近開鋪賣藥外,其余任開茶館及各項作坊共三十三,俱不準其開設(shè)”。經(jīng)過嘉慶帝的一番整飭,神樂署內(nèi)只保留了幾家藥店,署內(nèi)的游人漸漸減少。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神樂署中所有藥鋪被迫遷出,此后林藝試驗場、燕樂研究院、傳染病醫(yī)院、中央防疫處、生物制作所等機構(gòu)先后占用神樂署作為辦公地點,神樂署逐漸沒落。
21世紀,幾經(jīng)修繕后的神樂署被辟為古代皇家音樂展廳,繼續(xù)作為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展館傳播中國禮樂文化。2005年1月,神樂署完成收復后的修繕工程和展陳布置,正式對外開放?,F(xiàn)存主體建筑包括凝禧殿、顯佑殿、周圍廊房和正署門。神樂署單獨成院,自成一景,點綴在天壇西部寬敞清靜的壇域范圍內(nèi),幽然清凈。
中和韶樂的當代傳承
詩歌樂舞藝術(shù)由于具備凝結(jié)人類精神的恒久價值,及打破時空閾限的共享性特質(zhì),一些脫離帝制后的宮廷文化遺產(chǎn)在新的社會語境中被重新認可,其藝術(shù)正統(tǒng)地位再度被強調(diào)。民國時期,上海大同樂會為迎接外賓趕練中和韶樂,置辦古今全套樂器,連樂器外觀也要修飾打磨得雅致,目標是學習完整演奏中和韶樂六章的內(nèi)容:
聽之如登大雅之堂,仿佛在光天化日之下,和風甘雨之中,一篇鳥鳴鳳噦堂王冠冕之氣象,有足令人肅然起敬,悠然長忠,睪然高望,不知不覺之中,流露其固有之民族性,今當發(fā)生之始,不過罪少數(shù)一部分音樂之工作,成績已極美滿,將來加以旌麾歌舞,設(shè)置完備,其成績富更不可思議云。
中和韶樂受到統(tǒng)治者和儒家學者的推崇,被譽為“華夏正聲”;音樂家呂驥稱贊其“百年絕響、覆震寰宇”,中和韶樂作為天壇儀式音樂在世界樂壇享有聲譽?,F(xiàn)在每年端午節(jié)假期,天壇公園雅樂中心在神樂署進行中和韶樂演出,傳承已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古代音樂文獻整理出若干古曲,包括《燔柴迎帝神》《海宇生平日》《合歡曲》《太平令》《千秋詞》等,由專門的演奏家演奏,供海內(nèi)外游客欣賞。 “玉振金聲”的演奏縈繞于神樂署凝禧殿之上,與天壇公園內(nèi)部的風聲、鳥聲、人聲相互調(diào)和,形成一種混合式的聲音圖景,與園內(nèi)的歷史遺跡與景點形成一種依存與共生關(guān)系。
2006年,“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21年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爸泻蜕貥贰敝饾u拂去歷史的塵埃,恢復其作為“國家或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地位,也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天壇的整體文化價值。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