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真貞
[摘 要] 教育日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淺表性的學習被多數(shù)人所否定,深度學習得到推崇。事實上,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味回避淺學習,過度追求深思考,反而容易脫離語文教學的實際,可能欲速則不達。緊扣語文學段目標、要求,根據(jù)文本的實際教學價值,刪繁就簡,當淺之淺,該深則深,注重實踐,是教師處理好學生學習“深”與“淺”關系的教學準則。
[關鍵詞] 語文學習;由淺入深;注重實踐;核心素養(yǎng)
隨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與提升目標的日趨明確,“學習”一詞的內涵也得到了拓展與豐富。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知道什么”,還要能做到“學得深、學得透”。這落實在語文學習上,就體現(xiàn)在“學知識、學文化、提能力、練思維”等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郭華教授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在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之間架起通暢的橋梁,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去理解知識,激活靜態(tài)的知識,全身心地體驗知識本身蘊含的豐富復雜的內涵與意義。
筆者認為,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時,要把握好“深”與“淺”的度。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一味追求“深度學習”,忽視甚至回避“淺認知”,而應在實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占有之后,再去引導他們理解、遷移、運用,如此處理,方能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有信心、有發(fā)展、有提升。
一、刪繁就簡,淺深兼顧
很多教師對“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通過語文實踐才能提升”等理念的理解較為偏執(zhí),認為所有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都必須親身體驗、反復嘗試,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師應該意識到,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主的語文教學,更應當強調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傳承,對很多既成的共識大可不必去一個個尋根究底,凡事都從頭體驗一番。比如,古典名著中一些距離現(xiàn)今生活很遠、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詞句,像《紅樓春趣》中提到的“窗屜子、丫鬟、高墩、籰子”等詞語,課堂上,我們只要學生知道大致意思即可,完全沒有必要花時間收集相關圖片供學生學習、理解,因為它們的存在與否,對學生閱讀本篇課文影響甚微;還有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如《自相矛盾》一文中“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中的“鬻”、“物莫能陷也”中的“陷”,學生若是自己能理解,我們也沒必要贅言。
這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根本育人目標及主要學習內容,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務必刪繁就簡、提質增效。溫儒敏先生說得好:“不要每一本書都那么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名師課例中收錄的王崧舟執(zhí)教《紅樓春趣》一課的教學實錄,就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深教與淺教的課堂引領智慧。課堂上,王老師首先從本單元的“交流平臺”入手,讓學生在閱讀交流中概括出閱讀的四種方法:聯(lián)系課文,猜測意思;難解語句,暫且放過;借助資料,擴大了解;結合影視,加深理解。接著,他從全文中只挑選了兩個重點句子,分別出示給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王老師輕情節(jié)梳理,重人物特點品味。閱讀時,他讓學生聚焦人物,特別是緊扣寶玉的言語、行為,去體會其特點,如讓學生從還風箏的舉動中讀到他的善良;從想要的風箏都被人拿走了的反應讀到寶玉的隨和、寬容……接著,王老師抓住寶玉放美人風箏時的“說、放、摔、指”,讓學生通過動作和語言感知寶玉的率真;引導學生思考假設不是美人風箏,而是大魚風箏、大螃蟹風箏,寶玉會怎么做,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曹雪芹寫《紅樓夢》的主旨。
由此可見,語文學科中的每一類知識,都應當符合學段目標,契合教材單元語文要素。教師要善于刪繁就簡,真正聚焦語用,需深則深,可淺則淺,從而讓文本的教學價值得到最大化體現(xiàn),課堂時間得到充分、合理的安排。
二、聚焦思維,由淺入深
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都是以問題為主導,學生在思考、回答教師的問題時,完成一篇又一篇課文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其實,語文閱讀教學是不應該有那么多瑣碎的問題,而且教師的發(fā)問反而讓學生漸漸變得不會提問、不想提問、不習慣提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靠教師提問形成的,而是他們自身在積極的質疑中發(fā)展和提升的。有學者提出,“會不會提問”可以作為評判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評價量規(guī)。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靈活運用起來,不要總是搶在學生前面提問,用瑣碎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寫“讀后感”(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筆者改變了以往先給學生建模的教學方式,采取了讓學生獨立閱讀、自我分析、做出判斷、得出結論的教學策略。課上,筆者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編者的論述,然后嘗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什么是“讀后感”,一篇讀后感一般由哪些部分組成。接著,筆者以一篇范文為例,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理解和標準去嘗試評判,最后總結出讀后感的寫作思路。此時,學生對讀后感的認知還處于形式的理解層面上,可以說是“極淺”的學習。但是,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在之后的實踐中就會被教師提供的模板框住,或者表現(xiàn)為無所適從。
再如,在學生積極思維、歸納總結、形成一定認知后,筆者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先讓學生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給他們展示兩種敘述,讓他們去比較這樣的表達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有什么不同:①“在《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我讀到了一個寬容大度、能化干戈為玉帛的諸葛亮。你看他面對周瑜的刁難,不動聲色,反而答應周瑜的要求,這讓周瑜暗喜。隨后,他巧借天時,并利用魯肅的忠厚、曹操的多疑,成功完成了獲得十萬支箭的任務。其實,作為蜀國的軍事家,諸葛亮來到東吳尋求合作,可見其誠意之足。面對周瑜的發(fā)難,他完全可以不理會,質問周瑜為什么不從戰(zhàn)略上和自己討論,反而把自己當作工匠來使用。他也可以找孫權去評理,直接揭露周瑜的居心叵測。但他沒有正面和周瑜斗氣,而是順從地接受任務,以更大的智慧去戰(zhàn)勝周瑜,讓他輸?shù)眯姆诜!雹凇白x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后,我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你看他多么善于識人:周瑜一開口,他就看穿了周瑜的險惡用心,將計就計,看似屈服,實則是反擊;他選擇了忠厚老實的魯肅作為自己的隊友,為計劃的實施做了非常穩(wěn)妥、充足的準備;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趁著大霧騙來十萬多支箭,輕松完成了周瑜交給他的任務,回去前還不忘再氣一氣曹操……”
教育的藝術在于喚醒、激勵、鼓舞。教師以不同形式的表達,去激發(fā)學生思考,引導他們通過以上兩種表述的比較,選擇教材中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一兩處感觸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教學進行到這里的時候,可再向學生提出:“讀后感要圍繞一個主題去組織文章內容,有選擇、有側重地概述觀點?!彼麄兙湍鼙容^輕松地接受。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寫讀后感,所以在真正動筆時,他們肯定還會遇到重重困難。這些問題僅靠教師預先的指導是不能解決的,也是難以在教學之前就能估計、預料到的。筆者的做法是:先讓學生進行寫作實踐,而后給出時間,讓他們將自己在寫作時遇到的新問題、新想法進行整理,再次向教師、同學請教。應該說,這時候學生的問題都是他們遇到的真問題、真難題,教師在學生急于知道答案的情況下進行啟發(fā)引導,他們會聽得格外認真。
讀后感的寫作重點在于 “感”。寫作時,不光要寫出自己對所讀內容的“感”,還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實踐經驗。面對這類“感”的表達,很多學生提出“這里與平時我們寫人、寫事的作文是不是一樣”的困惑。這其實正是讀后感寫作的一大重點,也是一大難點。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們是在“真思考”。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一困惑,筆者給學生出示兩篇到三篇讀后感范文,依然以比較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辨別,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如此,他們發(fā)現(xiàn)讀后感中需要聯(lián)系生活所舉的事例,也需要有選擇、有側重點地講清楚事情的經過;與平時寫人、寫事的文章所不同的是,讀后感中的講述,不需要過多的細節(jié)刻畫、具體鋪陳,只要概述事件的過程即可。
可以說,重視學生學習中的“淺”,就是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就是教師在努力“彎下身子”,走近學生的認知“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貼近式引領,更能有效地為學生搭建成長的支架,引領他們更穩(wěn)、更實地邁向學習、思維的更深處。
三、遷移運用,深化實踐
學生在教師引領下的“學”,終究屬于“淺”的范疇,只有將他們所學運用于實實在在的實踐中,方能內化為能力,沉淀為素養(yǎng)??梢哉f,從學會到會學,從理解到運用,才是學習由“淺”走向“深”的必經之路。同時,重視知識、能力的遷移,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離不開教師精心預設的實踐活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語文實踐任務,不應是一種機械的、重復的簡單運用,而應在積極暗示下,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全身心融入其中,且樂此不疲。如常見的字詞默寫,我們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報默、看拼音寫詞語等枯燥的模式,而以語境填空等形式,去調動學生書寫、表達的興趣。筆者曾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時,放手讓學生結合詩歌畫面感強、語言簡潔、想象豐富等特點,練習描述自己的生活。拋開了平時習作的長篇大論,他們更喜歡篇幅短小、自由想象的詩行。他們受《綠》《在天晴了的時候》等詩歌的啟發(fā),寫下以下詩文。
詩1
晨 光
靜悄悄的黎明,
被幾聲清脆的鳥鳴叫醒;
一道閃亮的晨光,
擠入方方正正的窗欞;
無意識的混沌,
漸漸被這聲光消弭;
暖暖的幸福,
瞬間洋溢我的心靈。
詩2
花兒開了
金黃的油菜花開了,
和國旗上五顆星一樣生動的顏色;
雪白的梨花開了,
和負重前行的“大白”一樣純潔的顏色;
粉紅的桃花開了,
和美麗的夢想一樣蓬勃的顏色;
心中的花兒開了,
和新時代一樣鏗鏘的顏色。
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拋開刻板的套路和模式化的問題,以與生活密切關聯(lián)、富有一定語境的話題,去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的思考,讓他們在分析、判斷、審美、鑒賞等高階思維活動中實現(xiàn)學習深度和廣度的突破。如學習《刷子李》一課后,筆者沒有讓學生去“貼標簽式”地概括刷子李這一人物的特點,而是讓他們思考:“①刷子李真有個性,你讀到他的‘無比自信了嗎?你認為他的自信從何而來?②如果刷子李生活在現(xiàn)在,他的生意會一如既往地搶手嗎?③如果讓你來講講刷子李的故事,你會重點挑哪些事例來講?”這些問題關聯(lián)學生切身的生活經驗,打開他們的腦洞,他們的興趣必然會大大提高,思維活動也會更加主動、積極,學習的深度和效度也就自然有了保證。
總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深”與“淺”是由課堂學習目標和內容所決定的。我們不回避“淺”思考,不進行無“淺”做鋪墊的斷層式“深”思考,而提倡聚焦素養(yǎng)提升的“學中做”“教學做合一”。這樣,學生的深度學習才“有基可撐”,在循序漸進的思考、探究中,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廣度和提高學習的效度。
參考文獻
[1]姜凌佳.小學高段“單元主題性閱讀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9(2):20-22.
[2]王軍.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落實的基本定位[J].教學與管理,202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