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朝陽
丹巴縣境內(nèi)峰巒疊嶂,
大渡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
沖出了一道幽深的峽谷。
河谷兩岸聳立著一座座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丹巴古碉樓,
與藏寨民居渾然一體。
眾多的碉樓讓丹巴縣自唐朝以來就有了“千碉之國”的美稱。
丹巴縣地處四川省西部地區(qū),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東大門,海拔約1700米至5500米。因地勢落差較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別樣景致。
老人還自豪地介紹:“大川與江流之下,最不缺的就是石頭。早在千百年前的東女國時期,我們嘉絨藏族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把一塊塊上百斤重的石頭層層疊加,筑起了一座座碉樓?!痹瓉頄|女國就是《西游記》里女兒國的原型。
丹巴縣境內(nèi)峰巒疊嶂,大渡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沖出了一道幽深的峽谷。河谷兩岸聳立著一座座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丹巴古碉樓,與藏寨民居渾然一體。眾多的碉樓讓丹巴縣自唐朝以來就有了“千碉之國”的美稱。
當我來到現(xiàn)存古碉樓最多的梭坡鄉(xiāng),“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從山谷深處的藏寨里悠悠傳來,一位老人正在修復(fù)古碉。這位70多歲的老人名叫其米巴丹,是當?shù)仡H具盛名的木匠和石匠。只要不是農(nóng)忙時節(jié),他都會和徒弟提著泥桶、手持榔頭,來到古碉樓下日復(fù)一日地修補?!皬?9歲開始,和石頭、泥巴打交道就成了我的日常。”老人笑容和藹地說。
如今無論你行走在丹巴的深山峽谷,還是田園林間,凡是有藏族村寨的地方,都聳立著高出山寨幾十米的古碉樓。在藍天、白云和山峰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古樸壯觀。
采用了“疊石技藝”的古碉樓,是嘉絨藏族的建筑藝術(shù)杰作。千百年來,這些運用了建筑力學原理的古碉樓,經(jīng)受了風雨的侵蝕和地震的沖擊,始終巍然屹立。
丹巴古碉樓建筑形式多樣,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類型,其中以四角樓最為常見。一座座古碉樓只用天然的石頭、木材和黏土打造,卻異常厚實、牢固。這些灰黑色的建筑端正筆直、棱角如鋒、高聳入云,如同一個個矗立千年的巨型感嘆號,神秘而古老,引人遐想。
現(xiàn)存的丹巴碉樓主要分為四種: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高度一般在10米至30米左右,最高可達60米,相當于20層樓的高度。丹巴碉樓最開始的作用并非民居,其米巴丹老人介紹說:“歷史上,丹巴各部落的土司經(jīng)常征戰(zhàn),碉樓最開始的作用是防御敵人。”他一邊說著,一邊在古碉樓的墻體之間放上枕木,這樣能讓墻體變得更加整齊、美觀,并可以有效緩沖地震帶來的沖擊。
當?shù)氐睦先硕际殖绨莸ぐ凸诺飿?,把這些千年的建筑視為自己民族的驕傲。其米巴丹老人說:“小時候阿媽就叮囑我們,只要看到寨子里的碉樓,就能找到回家的路?!?/p>
告別了其米巴丹老人,我來到了與丹巴古碉樓齊名的甲居藏寨。這里位于丹巴縣聶呷鄉(xiāng),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六大鄉(xiāng)村古鎮(zhèn)”之首。甲居,在藏語里是“百戶人家”的意思。
甲居藏寨從大金河谷向上層層攀緣,一直伸延到卡帕瑪群峰腳下。整個山寨依著起伏的山勢迤邐連綿,在落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樓房散落在綠樹叢中。或星羅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懸崖上,或在河壩綠茵間,不時炊煙裊裊、煙云繚繞,與充滿靈氣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皚皚的雪峰一起,將田園牧歌式的畫卷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難怪一些來過甲居藏寨的游客都驚呼他們“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
別具風情的甲居藏寨由一幢幢白色素裝寨樓組成。遠望樹叢青翠欲滴,房屋潔白如玉,好像一片綠毯上嵌著的一顆顆珍珠。甲居藏寨雖然都采用了白色墻壁,但每一幢藏樓的建筑形式都稍有不同。這些白墻、紅檐、花窗的民居色彩艷麗,在高聳的石碉樓的襯托下,仿若一個個童話故事里的城堡。
甲居藏寨完整保存了嘉絨民居的特征,一戶人家住一幢木石結(jié)構(gòu)的寨樓,建筑材料和技藝都傳承自古老先民,因而保持了傳統(tǒng)而古樸的風貌。一般寨樓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互依偎,有的遠離群樓子然獨立。每一幢寨樓都是三至五層的高度,占地約200平方米,高約15米。墻體為白色或土色,木質(zhì)構(gòu)架部分和屋檐為紅色。
甲居寨樓的底屋為家畜圈,上面依次是鍋莊室、儲藏室、居室、經(jīng)堂及角樓。其中二、三層分別有天井和露天大陽臺。民居多選背山面水、向陽避風處而建,獨立的小院子里種著蘋果、石榴、花椒等。屋外的山坡上和田地里,則種植了青稞、油菜、玉米、土豆等農(nóng)作物和桃樹、梨樹等果樹。春天時,油菜花、桃花、梨花會依次盛開,甲居村在晨曦、日光、晚霞的變幻烘托下,美得如同大師筆下的一幅幅丹青畫卷。
令人稱奇的是,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種風格迥異的建筑,卻能在丹巴錯落有致地相融。登高遠眺,遠處青山如黛,翡翠般的青草綠樹和田地間,掩映著一座座古碉和寨樓,清澈的溪水從房前屋后潺潺流過……如同一幅具有動感的絕妙山水畫卷,美得令人驚艷!
我來的時候天氣較暖,甲居藏寨的梨花已經(jīng)敗了,但滿山的蘋果花正在盛放。藏家小院的蘋果樹下,一位老人彈著“扎木年”(六弦琴),幾名男女載歌載舞,跳著“鍋莊”(藏族民間舞蹈),逗得孩子們“咯咯”地笑。
在甲居藏寨不遠處的山林里,則盛開著大片杜鵑花,一路上花香四溢。山上的杜鵑、早櫻、松蘿、靈芝,還有數(shù)不清的奇花異草爭奇斗艷,游人無不感嘆“好美啊”!
丹巴人愛花,他們在屋里屋外都種滿了各色鮮花。每年六七月份,是嘉絨藏族的看花節(jié),當?shù)厝朔Q之為“仁古若木尼”,藏語是“到野外去集會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每年看花節(jié)開始的時間不同,人們在賞花的同時,也要去墨爾多神山頂禮膜拜。
多希望能夠參加一次看花節(jié)呀!
望著純凈的天空和滿山的鮮花,我有點悵然若失。真想一直留在丹巴,跟當?shù)厝艘黄疬^這種田園牧歌般的生活啊!
知識拓展:
看花節(jié)
又稱“賞花節(jié)”。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一帶藏族群眾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六月舉行,每期三到五天不等,有些地方可達十多天。藏族群眾身著節(jié)日盛裝,帶著食品、樂器、卡墊、酒水、炊具、帳篷,騎著裝飾得十分神氣的駿馬,成群結(jié)隊地去野外游玩,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觀賞千姿百態(tài)的山花。最后,選一個依山臨水的合適地點,搭起帳篷,支起鍋灶,熬茶盛酒,邊吃邊喝邊歌舞。
——摘自《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俗大觀》索文清等主編
東女國
西羌的一支。唐時分布在西藏昌都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一帶。以女子為首領(lǐng),從事農(nóng)牧業(yè),住房為多層樓房,信鳥卜。唐代多次朝貢,首領(lǐng)被封為將軍等職。唐天寶(742—756)后,改為以男子為王。
——摘自《四川歷史辭典》賈大泉著
扎木年
又稱“扎木聶”,撥奏弦嗚樂器。俗稱“六弦琴”。本意為悅耳之琴。其形略似火不思。傳統(tǒng)扎木聶亦用弓拉。全長100—110厘米不等,木背革面。腔橢圓,長27厘米左右。腔背、面間撐一音柱。設(shè)六弦。古代用于囊瑪、堆謝等貴族宴樂。
——摘自《中國樂器大詞典》孫克仁編著
鍋莊
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鍋莊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地。
——摘自《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大全》
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大全編委會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