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語中常會看見“二十而冠,十五而笄”的語句,這說的其實是古代的一種成人禮。冠禮是古代漢族男子的成人禮,而笄禮則是古代漢族女子的成年禮,又稱“上頭禮”。
在我國古代,男子在加冠前稱為“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齡稱為“弱冠”之年。據(jù)《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薄肮诙帧本褪恰凹庸诜Q字”。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個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在人出生三月便取定的,而字則要等進(jìn)入成年后才取,由成年禮上制定宣布后使用。因此,成年禮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禮,或叫稱字禮,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冠禮的過程就是男子到了20歲時,在宗廟所行儀式中,將頭發(fā)盤起來,戴上冠(即穿禮服時所戴的一種帽子),然后再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給取一個表字。加冠這一年,稱“冠年”或“及冠”。加冠時,要隆重設(shè)宴,宴請賓客,賓客則應(yīng)送上禮物表示祝賀。
“笄禮”多流行于漢族地區(qū)。即是把頭發(fā)盤結(jié)起來,加上一根簪子。兩周時女子“加笄”禮一般在15歲時舉行,所以人們用“及笄之年”代指女子從14~16歲這個年齡階段。這個儀式民間也多在臨嫁前舉行,屆時,請一位多子多孫的老婦,給女孩修額,用細(xì)絲線絞除面部汗毛,洗臉沫發(fā),換髻加簪,然后再拜祖先和父母,聆聽父母教誨。
其實成年禮最早來自原始社會中男女青少年進(jìn)入成年階段時舉行的一種儀式。亦稱“成丁禮”“入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