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 李建忠
《生物課程標準》強調:面對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進展;探究性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育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才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才能,以及溝通與合作的才能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才能的培養(yǎng)。
深度學習,也稱為深層學習,是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借鑒了布盧姆認知維度層次劃分理論,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強調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知識整合和意義聯接的學習內容、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還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問題的解決??梢?,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主要指學習者以高級思維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的教學活動。
一、深度學習過程需要激活已有知識
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知識為出發(fā)點進行教學,將他們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激活,使他們能夠明確新舊知識在某些方面的內在聯系,達到深度學習目的。
比如《植物細胞》一節(jié)內容,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細胞膜可以控制物質進出的道理,教師可舉生活實例:菠菜被開水燙過后,水變成綠色,原因就是破壞了細胞膜,葉綠素出來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為進行新課作好鋪墊,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科學知識,感悟客觀規(guī)律的存在。
二、深度學習過程需要富有啟發(fā)性
教師在課堂上以富有啟發(fā)性的方式呈現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學生在學習時會以一種深度投入的方式獲得認知。
例如“光合作用”一節(jié)為例,若是教師只在黑板上列出葉綠素合成所需的條件,學生在下面記筆記,這樣的學習效果并不會很好。而教師在課上以植物的顏色引出問題:什么是合成葉綠素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讓學生自己探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發(fā)散思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提出較有深度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深度學習過程需要重現實驗,進行認知體驗還原
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生物學教學中,每一個重要概念的提出都有很多的實驗在支持著。讓學生自主實驗,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進行深度學習。
例如探究“植物呼吸釋放的氣體是什么”這一問題,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建立裝置,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實驗,收集到氣體并進行檢驗。檢驗的過程也由學生自己完成,將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和帶火星的小木棍邊,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如果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說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若是燃燒的木棍熄滅,則說明植物呼吸消耗氧氣。使用這樣的方式教學不僅有趣,還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四、重視學習學習過程需要遷移運用和問題解決
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對學習情境深入理解,在相似情境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斷差異并將思路遷移運用。
例如,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也能在操作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都是蒜萌發(fā)的植物體,為什么蒜黃是黃色的,蒜苗是綠色的?同一棵植物體,蔥的地上部分是綠色的,地下部分是白色的,原因是什么?……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需要將光合作用的知識進行遷移,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