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二】
我最喜歡的是麗江古城里的水,在西北生活得久了,知道什么為渴望。第一回到昆山的周莊,見到流水穿街過巷,入院過墻,興奮得大呼小叫,但周莊的水畢竟太軟太柔,有一股魚蝦的腥味。麗江古城的水就不一樣了,它是玉龍山上下來的雪水,經(jīng)雙石大橋一分而三進(jìn)城的,清泠有聲,潔凈無泥。橋有千座,石拱的、石條的、木板的,孔也是單孔、雙孔和多孔,才駐腳在最古老的栗木板橋頭,說那栗木質(zhì)如石料,那垂柳蒼枝如龍蟠,便瞧見河邊的淺水里活動著一只瑞獸,忙趨身近去,是一面石板上有著瑞獸的浮雕。浮雕絕對是明清時期的物件,我移動不起,便感嘆這么好的東西竟丟棄在這里!遂捧水洗臉,趁機(jī)咽下了一口,沒想就爆響了一片笑聲。
笑聲在河對岸的木樓上,揭窗高撐,站在窗口的是與我同來麗江古城的王先生和張女士,我們是在四方街走散了的。我先是在一個賣銅器的攤前翻那些銅件,拿了這件又丟不下那件,商販就遞了一根煙過來和我說話。他說四方街可是古城的心臟,有四條主要街道通向四面八方,每條主要街道在城內(nèi)又有數(shù)十條街巷向四周延伸。我說若沒有方的城墻,那這里該是個平放的車輪軸心了。商販說,麗江古城從來沒城墻。這我就犯嘀咕了,天下還真有古城沒城墻的?商販問我從哪兒來,我說是西安。他說:“噢,難怪了,你不曉得納西族的歷史。原來隋末唐初,納西族人就居住在了這里,明洪武十六年,這里的土司越過千山萬水朝覲了朱元璋。朱元璋給土司起了漢姓木,意思是朱下面為木,讓其坐上第一任世襲的麗江軍民總管府的寶座。木府土司從那時起就建設(shè)城市,但偏不修城墻,認(rèn)作木字四周有墻便是困字,怕影響木家的興旺發(fā)展?!?/p>
故事說得頗為有趣,商販越發(fā)地得意,又介紹說早先這里是土坪場,后來用五花石鋪成了一個府印之狀的廣場,又在廣場沿河一邊修了水閘,每日日落散市后,關(guān)閘漫水,西河水自然通過廣場和七一街、五一街流向中河,就將廣場和街道沖洗得干干凈凈了。城市有這么個清潔法,真使我如聽神話,仰頭看看日頭,日頭才到當(dāng)頂,指望著目睹關(guān)閘漫水的場面是不可能了,這才想起一同游四方街的王先生和張女士,但這里攤販云集,人頭攢擁,哪里尋得著他們的身影?現(xiàn)在不期然而然竟又遇著。
張女士尖聲打趣我:“不見你了,還以為你尾隨了哪一位納西姑娘去人家吃茶了!”我說:“你怎么知道的,我真的尾隨了一位姑娘直走到賣鴨橋頭,她進(jìn)了一家店里吃雞豆涼粉,她拿眼窩我,我便離開了,但我并不是要對她非禮,我是欣賞她的披肩呢!”納西族婦女的服飾是非常美麗的,差不多寬腰大袖,前幅短后幅長,及脛的鑲邊襖兒,外加紫色或青色的坎肩,下著長褲,腰系多折圍腰,上繡有蜂蝶圖形,而圍圈上則用金線和彩絲繡了圖案,稱作“披星戴月”?!芭谴髟隆边@四個字漢族人是形容辛勞的,納西族人卻使它產(chǎn)生了詩意。
(選自《賈平凹游記》,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有刪改)
本篇游記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側(cè)重寫麗江的水和橋、麗江的歷史故事、麗江特有的街道清潔法、納西族婦女的服飾等。文章意密體疏,平淡自然而不乏空靈。
作者善于運(yùn)用對比的手法,先是把周莊的水和麗江的水進(jìn)行對比,突出了麗江水的清泠有聲、潔凈無泥。接著通過麗江古城是從來沒有城墻的,寫了有別于其他城市的街道清潔法和紛繁瑰麗的納西族婦女服飾,無形中增加了麗江古城的神秘色彩,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讀來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