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濤
郁郁蔥蔥的蘆葦,古人稱為“蒹葭”,生長在水邊、濕地、沼澤,在故鄉(xiāng)白洋淀分布廣泛,因繁殖能力強(qiáng),形成連片的蘆葦蕩。干燥的土地受連年的雨水積淤,形成了華北大平原。就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像蘆葦一樣也生長著更多的野草,多種多樣、不計其數(shù)。它們的生命力極強(qiáng),它們從來無人問津,每到春天就自覺地露出頭,自由地隨風(fēng)生長,秋后自然枯萎,冬天消失。
在這些雜草中,有兩種草使人難忘,它們遍地生長,隨處可見。據(jù)老人講,這兩種草是養(yǎng)育我們的祖先。一種草故鄉(xiāng)人把它叫“狗尾巴草”,一種叫“水稗子草”,這兩種草是古人用智慧培育的帶殼糧食——谷子的基礎(chǔ)。從此,我便把谷子看成故鄉(xiāng)的黃金,同我生命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就是它。破殼碾成小米,小米熬成米湯,養(yǎng)育了生命,所以我對谷子的記憶永遠(yuǎn)不可磨滅,似融化在血液中的元素。
《管子》曰:“農(nóng)不耕,民有饑?!蓖恋氐闹魅舜藭r的心情,既有春耕的喜悅,又有秋收的寄托。力氣如泉,用之不完,從那壯實如牛的身子骨不難看出。再配一件青布對襟,棉褲棉襖束縛著膀大腰圓的身體,用一條布帶牢牢系在腰間,對襟大棉襖搭披在壯實的肩膀上,一條白色的毛巾在頭上向后一系,手里拿著從不離手的煙袋,狠狠地吸進(jìn)嘴里,再輕松地吐出,一股云繞霧騰的煙氣,便縈繞在鐵青色的臉上。那布滿皺褶深紋的惆悵,全部寫在臉上,長長的絡(luò)腮胡子都遮擋不住——這就是我記憶里的北方農(nóng)民漢子。
那個年代北方農(nóng)民只想著種植與收獲,因為他們的生命之源只有土地,土地是他們的命,土地結(jié)出的谷子,是一家老小生活的保障。他們心里盤算的東西沒有天之大、地之寬,唯一的心愿全系在這片長滿谷子的土地上。
《氾勝之書》云,“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早春二月,響徹在這片土地上的最歡快的聲音,就是翻地的鈴聲和犁耙耢耬與土地摩擦或碰撞的聲響。雞鳴喚醒了沉睡的夜晚,隨著泛白的春光,太陽冉冉升起在這片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我無數(shù)次從夢幻中回憶起此景,也許是因為在這兒出生,所以骨子里就喜歡帶有炊煙味道的早晨。肥沃的土地再墊上一層農(nóng)家肥,不言而喻,那塊土地定會更加肥沃。犁過的土地在春天更加松軟,雙腳踩上去,會不由得往下陷,像踩在棉花上。平整松軟的土地就等一場春雨后播種谷物。
一場減苗除草在那揮汗如雨的夏季開始了!那桿鋤地的鋤頭,如一把如意鉤,在莊稼人手中自如地裁剪著棵與棵之間的密度。此時,驕陽似火,上下翻滾的鋤頭,翻鋤著雜草叢生的土地,鋤的主人內(nèi)心充滿著歡樂與喜悅。那田壟遠(yuǎn)處縹緲著的熱浪中,隱隱一點紅色由遠(yuǎn)至近,是女人給耕鋤在田野中的男人送飯來了,一頭擔(dān)著柳籃子,一頭擔(dān)著水罐子。
待到九月,谷穗黃了,被金色的顆粒壓彎了腰,忠誠地向大地鞠躬,感謝大地賦予了它金黃的使命,它在等待著收割的季節(jié)。這時,麻雀和不知名的鳥兒會先期光顧這片谷地,聰明的農(nóng)夫會扎一個稻草人立在地中央。稻草人戴一頂草帽,穿一件鮮艷的衣服,伸出的稻草胳膊上插兩面小旗子,在風(fēng)中飄舞,以驚嚇那些不勞而獲的小鳥。當(dāng)谷穗成熟的時候,種谷人還要不分晝夜看護(hù)這片將要收獲的谷地,他們隔一段時間就使用鞭炮來驚嚇地里的老鼠和其他野生動物,并多家聯(lián)合派人看守,故鄉(xiāng)通俗地稱之為“看青人”。
開鐮了。故鄉(xiāng)的開鐮有個儀式:得打酒買肉祭土地,以慶祝豐收,祈求收割中風(fēng)調(diào)雨順。然后磨鐮備車,請親戚朋友、幫工干活。收割谷穗與收割其他作物不一樣,是先將大片的谷稈用鐮刀割下,再用一種農(nóng)具將谷穗扦下。一般都是夫妻二人,男人在前收割,女人在后扦穗,主要是為了既方便運輸?shù)酱蚬葓錾?,出的谷粒也干凈。最美好的是夫妻協(xié)作,夫唱婦隨,這在故鄉(xiāng)是最常見的一種場景。
打谷場上更是一番歡樂場景。收回的谷穗均勻地攤在打谷場上,太陽高照里晾曬一天,待谷穗干燥,輕輕地震打,谷粒便自動落下。
谷物帶一層殼,需要碾子碾壓后,在風(fēng)里吹干凈,才是金黃的小米。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才能吃小米撈飯,配上一種雜燴菜湯,這便是頗具地方特色的便飯,也就是大席前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