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它同德育、智育、體育相互并列,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構成教育的統(tǒng)一整體。其目的、任務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健康的審美情趣,崇高的審美理想,培育審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推動美和藝術的發(fā)展客服克服人性的異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使人由生物的、物質的人發(fā)展為社會的、審美的人并使社會進入高度文明的和諧社會?!保?]由此可見,美育是一個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概念,不僅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與個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社會的進步與和諧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1912 年9 月,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以取代清政府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而時任教育部長之人正是蔡元培。作為近代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蔡元培極力推崇美育,對美育事業(yè)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僅受康德、席勒等人的影響,更是在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上傳承而來,根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對改造中國社會具有強大的功用。
蔡元培的美學思想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西方美學,這與他當時留學德國有莫大關系。1907 年,蔡元培第一次出國留學,主要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在此期間,蔡元培廣泛學習了西方文化,更是對德國美學、哲學與文學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深入研究了康德、席勒、叔本華等人的學說。就是在吸收眾家所長的過程中,他的美育思想也基本成型。蔡元培的第二次出國留學是1912 年;二次革命失敗后,攜眷屬作第三次歐洲之行[2]。在此過程中,對美的性質、美的對象、美感以及各審美范疇的理解直接催生了蔡元培的美育觀。
蔡元培首先借鑒了康德的美學思想。康德美學中“美”的性質一為超越性,一為普遍性。在康德看來,美“只是這樣一種不借助于概念而在愉悅方面的普遍同意”[3]。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指出:“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復有人我之關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關系?!保?]71可見,美的普遍性、無功利性和超越性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雖然康德對蔡元培的影響頗深,然而蔡元培吸收與接納席勒美學思想的營養(yǎng)顯然更多。席勒認為審美是構筑理性與感性這兩種天性之間的橋梁,“只有當理性與感性處在和諧一致的狀態(tài)時,美才會出現(xiàn)”,“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之津梁”[5]5。蔡元培據(jù)此認為:“故教育家欲由現(xiàn)象世界而引以到達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4]6有學者對于蔡元培所論述的現(xiàn)實世界和實體世界作了分析:“現(xiàn)象世界就是物質存在的世界,一切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均屬之,它是有形的、有限的,受因果規(guī)律的制約,依賴于感性經(jīng)驗;而本體世界則是無形的、無限的,不受因果規(guī)律的制約,不依賴于感性經(jīng)驗,一切精神現(xiàn)象均屬之?!保?]從對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區(qū)分,可以明顯感受到蔡元培對于席勒思想的接續(xù)。此外,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中所要塑造的“健全人格”,也與席勒的“完全的人”有異曲同工之處。席勒在其《審美教育書簡》的《第十五封信》中談到:“在人的一切狀態(tài)中,正是游戲而且只有游戲才能使人稱為完全的人,使人的雙重天性一下子發(fā)揮出來。”[5]287在席勒看來,“人同美之間的游戲”或者說是“交往”是人成為完全的人的前提。蔡元培認為,教育之根本目的就是“養(yǎng)成健全之人格”,而美育在養(yǎng)成健全人格過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為了改造國民性,蔡元培接受與吸納席勒美學思想后,又將美育作為“五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以期剪除宗教教義中消極避世的一面。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首先對宗教的歷史來源以及其充當?shù)慕巧M行分析,認為宗教之所以占據(jù)重要地位,主要是由于時代“精神作用至為混沌,遂結合而為宗教”[4]69。蔡元培認為,宗教既保守又排斥異己,然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高尚心靈。“蔡元培在20 世紀初期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時,既然其所采納的立場是文化教育的普遍性視角,其所處的時期是啟迪蒙昧的理性時代,則以美育代宗教就具有自身的必然性?!保?]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但也并不是完全否定宗教。他認為美育與宗教有所聯(lián)系,也有其根本不同?!懊烙е禁愑谧诮陶撸=凶诮讨?,失其陶養(yǎng)之作用,而轉以刺激感情。”[4]70蔡元培本人并不反對宗教信仰,只是在他看來,宗教是一種形式上的,并且會以組織的形式來干涉人為信仰。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代宗教,究其意義上來說,是為了重塑中國的思想文化。進而說,蔡元培從文化角度提倡美育,其目的是從現(xiàn)實層面改造國民性。
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各育之間聯(lián)系緊密,而其美育思想是其最有特色的部分。從本質上看,蔡元培提倡的美育是以道德為中心的,將美育與塑造人的品格聯(lián)系起來。蔡元培指出:“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相互關系,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有適當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保?]174蔡元培1917 年1 月在“北京政學歡迎會”上發(fā)表演講,在談到德法兩國的國民道德時他說到:“法德兩國不甚信仰宗教,而一般人民何以有道德心?此即美術之作用?!保?]3可以看出,蔡元培借美育這一途徑來達到培養(yǎng)個人感情與改造國民的雙重目的。
從蔡元培的個人教育經(jīng)歷以及生活時代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其美學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
在《對于教育方針與意見》一文中,蔡元培開宗明義,借中國古代的教育將美育與德育聯(lián)系起來:“以中國古代之教育證之,虞之時,夔典樂而教胄子以九德,德育與美育之教育也?!保?]5蔡元培對于周朝重視禮樂教育的社會氛圍十分推崇:“周官以卿三物教萬民,六德六行,德育也?!掠嬉庵厩楦卸矫?;美育毗于情感?!保?]古代教育德育為先,而周時期六藝教育中禮樂也是附麗于德育而存在。德育培養(yǎng)人的意志感情,而美育作為輔助情感的教育,正是基于人的現(xiàn)實需要。所以,蔡元培十分注重從人的本性出發(fā)來研究美育。他認為,人生在世不應該只有肉體上的追求,更應該有精神層面的追求,而人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就恰在于此。“人類者,不徒有肉體之嗜欲也,而又有精神之嗜欲。”[4]77人有精神上的追求方可不斷進化,不斷有文明的發(fā)展。而人精神上追求,最主要的還是道德上的追求。
儒家思想以道德為中心,而蔡元培提倡美育也是以道德為中心。而要想完成道德教育,不可不以一種哲學思想為前提。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以意志為主體,以道德為根本。在這個原則之下,他充分肯定了知識與情感、科學與美術的價值。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向上,滿足了口腹之欲,自然要追求精神世界。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是如此,從古代到現(xiàn)代,歷史雖悠久,但仍是不發(fā)達的,缺少系統(tǒng)的科學的理論,因此要崇尚科學,借由科學發(fā)展美育。蔡元培從人追求精神的視角分析科學及美術的作用。他認為美術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種對超脫性與普遍性的強調(diào)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一大特點。
而蔡元培美育思想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還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以德育為中心上,他對儒家中的中庸之道也頗為欣賞。他在論述個性與群性問題時就相當推崇中庸之道。蔡元培所處的時代可謂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發(fā)生劇變的時代,且經(jīng)過了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的洗禮,時代精神也在巨變之中。蔡元培提倡美育也側重于人的群性的培養(yǎng)。在《新教育共進社之緣起》一文中,他談到:“蓋群性與個性的發(fā)展,相反而適以相成,是今日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標準也?!保?]261可見,他既不是過分強調(diào)個性,也沒有一味強調(diào)群性,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十分契合。總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立足于人性,以道德為核心,強調(diào)個性與群性的相契合,都體現(xiàn)了它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
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并沒有宗教信仰的歷史。中國一直以來以儒家文化作為正統(tǒng)思想,但是儒家卻是完全沒有宗教迷信的。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一為美育的溝通作用,二為美育代宗教的必然性與科學性。美育的溝通功用乃是蔡元培借鑒康德的古典美學而提出的。在西方的世界里,宗教被世人認為是通往實體世界的途徑,宗教里的諸多教義都被當作通往實體世界的規(guī)則,但是蔡元培卻并不那樣認為。最起碼他認為這在中國是不合理的。其一,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的傳統(tǒng);其二,美育具有宗教所沒有的科學性。“宗教對近代中國教育的裹挾有著較之于教育更為復雜的政治動機,而宗教與美育的對峙,或者說美育脫離宗教,則是中國近現(xiàn)代轉型時期尋求民主與科學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保?0]
從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中國古代禮樂教育承擔了道德與美育的作用。中國古代之教育,禮樂并重,兼有用科學與美術之意義。中國古代雖有禮樂教育,但禮樂教育并不是系統(tǒng)科學的知識,因此系統(tǒng)的美學理論也無法形成。故中國古代雖然有美育,但美育更多是蘊含在道德教育之中,未形成專門之科學,更無所謂“美術”之稱。如此看來,蔡元培所認為美學本身就是科學的一種,中國沒有西方傳統(tǒng)式的科學,因此缺少科學的美學理論,美學體系未建立起來。墨家雖有科學的跡象,但是墨子所推行的“非樂”,則是忽視了美術的陶冶之功用,沒有將其與道德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儒家重視禮樂教化,但是卻忽視了其科學性,反而被統(tǒng)治者一再強調(diào)其政治性,因而也沒有建立起系統(tǒng)的美育理論。
盡管科學與美術有諸多不同,但在科學活動中也有很多追求美的必要,尤其是治科學者。治科學者若是形成了一種機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那么人生便會索然無味,也沒有自由的意志。那么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對治科學者,還是對從事這種科學的人,都不是一種好現(xiàn)象。蔡元培認為,破除這種積弊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知識之外兼養(yǎng)感情,就是治科學以外,兼治美術。有了美術的興趣,不但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就是治科學的時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潑的精神”[4]137。而美育對于科學的意義還不僅僅只體現(xiàn)在治科學者的精神建構層面,還體現(xiàn)在美育本身的科學化上。為了進一步論證美育的科學化問題,蔡元培還專門寫就《美學的研究方法》一文。在這篇文章中,蔡元培非常詳細地從美術家、賞鑒家、美術作品以及文化四個視角詳細地論述了“如何科學地研究美”。蔡元培認為美育所具有的科學性是宗教所沒有的,而美育代替宗教也就成為必然的趨勢。“宗教之為累,一至于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為之也,感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絕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保?]70其言外之意,宗教中所具有的功利性與美育所具有的純粹性不可等量齊觀,且宗教保守消極的層面不利于人們精神世界的重構。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接收了康德、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因此呈現(xiàn)出中西交融的特點,正是這樣的特點使得其美育思想更加融合于當時的現(xiàn)實問題,又加上受到中庸之道的影響,使其美育思想不至于太過激進,始終立足于中國社會,始終將美育作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藥方。他本人所處的時代是發(fā)生巨變的時代,從小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而又因為時代巨變吸收了西方思想,在這個過程中,蔡元培堅定了自己愛國、民主、平等的思想,傳統(tǒng)文化中所具有的上進、奮斗的思想也在他身上留下烙印。
蔡元培將美育與救國聯(lián)系起來,其美育思想有針對現(xiàn)實、啟蒙思想的作用。蔡元培與王國維美育思想的根本不同是蔡元培沒有將美術直接與政治相勾連,而王國維主張“將美育等同于情感教育,認為美育的本質就是情感陶冶的教育”[9]。蔡元培主張美術的“無用之用”。這種非功利的觀點,則是借鑒了德國古典美學家們的思想。而處在當時民族危亡的境況下,蔡元培不可能像康德那樣待美育之“純粹”,而是吸收了儒家、墨家的思想,將美育的目標放在了培養(yǎng)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個體上。因此,談及美育之功用,蔡元培認為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貢獻于世界者,必具兩個條件:第一,以固有文化之基礎;第二,能吸收他民族文化以滋養(yǎng)料。在他看來,美育是要作為兼容中西之長處,要培養(yǎng)出可以適應新世界的人物。
蔡元培還十分注意挖掘中國美術之特色,以期使學生通過藝術的陶冶建立起個人志趣與民族精神的聯(lián)系。為此,蔡元培將美育與各層次來凝結起來,形成了融心理(意志—知識—情感)、價值(善—真—美)、文化(道德—科學—美術)、教育(德育—智育—美育)為一體的美育思想架構[11]163??傊?,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從功能上來說是以造就新國民、共建新世界為目的,是中國古代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的接續(xù)與承現(xiàn)。其承前啟后之功,對于我們今天的美育事業(yè)仍有獨特而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