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
今年81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是生活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xiāng)的一名普通牧民,也是這片草原上一顆閃亮的星。在烏恰縣,布茹瑪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防線上,她50多年如一日巡邊護邊,行走8萬多公里,用滿腔的愛國之情在十余萬塊石頭上刻下了“中國”兩個字。2006年,她用柯爾克孜文刻寫的“中國石”,被國家博物館收藏。2019年,她獲得“人民楷模”榮譽稱號。2022年,她又作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光榮入選“最美巾幗奮斗者”。面對榮譽,她說:“我只是做了一個護邊員分內(nèi)的事,國家卻給了我太多,感到無比光榮和幸福。無論何時,我們?nèi)矣媚_步丈量祖國神圣領(lǐng)土的決心不停,巡邊護邊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國的愛國之情不變?!?/p>
愛國是刻在心底的信仰
吉根鄉(xiāng)距離烏恰縣城120公里,西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號稱“西陲第一鄉(xiāng)”,是中國最晚日出和最晚日落的地方。當?shù)亓鱾髦@樣一句話:“每一座氈房都是一個流動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個活著的界碑?!鄙钣诖说目聽柨俗巫迥撩衽c邊防戰(zhàn)士魚水情深,共同守護著祖國邊防線上的安寧。
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瑪山口就坐落在吉根鄉(xiāng)曲折邊境線的褶皺深處,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250余個通外山口之一,也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一處邊防要隘。這里積雪終年不化,“風(fēng)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的惡劣天氣給巡邊護邊工作帶來極大困難。1961年,19歲的布茹瑪汗在冬古拉瑪安家。1964年,她成為第一批護邊員。此后的半個多世紀,她每天堅持在邊境線上巡邏,將快要越境的牛羊趕回來,查看有無陌生人進出邊境。每次巡邊,最少要走20公里山路,保守計算,她在守邊路上走了8萬多公里。對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一石,布茹瑪汗都如數(shù)家珍。她說:“我熟悉冬古拉瑪山口的石頭,就像熟悉自家抽屜里放的東西一樣。只要石頭挪動了一下,我就會知道?!?/p>
走在冬古拉瑪山口邊境線上,隨處可見一塊塊沉甸甸的青石躺在泥土中。青石上,或用柯爾克孜文,或用漢字,清晰地刻著“中國”字樣。對于自己第一次在石頭上刻字的情形,布茹瑪汗至今記憶猶新。那天她一個人在山上巡邏,雨勢大得讓人害怕。她就撿起一塊尖利的石頭,蘸著雨水在另一塊石頭上用柯爾克孜文刻“中國”兩字,以此消除內(nèi)心的恐懼和不安。后來得知漢字更容易書寫,她又專門學(xué)會了“中國”兩個漢字。從此,在巡邊時只要見到大些的石頭能夠刻字,她就在上面刻寫“中國”字樣。她把這些“中國石”沿著綿延的邊境線埋下去,以此作為延續(xù)的界碑。如今,布茹瑪汗已經(jīng)記不清親手埋下了多少塊“中國石”。她相信即使自己不在了,這些石頭依然還會在。它們分布在邊境線上,成為冬古拉瑪山口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時刻昭示著祖國的主權(quán)和尊嚴神圣不可侵犯。
對于邊境線的守護,布茹瑪汗執(zhí)著得近乎偏執(zhí)。有人說她癡傻,丈夫、孩子也為此埋怨過她。因為她每天早出晚歸,經(jīng)常顧不上家里。兒子買爾干小時候總問布茹瑪汗:“為什么你總是晚回家?為什么你不能像其他媽媽那樣天天給我們做熱飯熱湯?”他12歲開始跟著母親巡邊護邊,到40歲時已是當?shù)刈o邊員小組組長,也早已明白了邊境線的意義,理解了母親的執(zhí)著。
布茹瑪汗經(jīng)常會給身邊的年輕人講述自己的守邊故事,囑咐他們身處和平時代也要時刻心懷祖國,做好祖國的守邊人。她永遠記得父親彌留之際的囑托:“邊境線安穩(wěn)國家才能安穩(wěn),大家才能有幸福生活。把邊境線守好,就等于守好了自己的家?!睈蹏那閼淹ㄟ^父親的言傳身教,深深刻在了布茹瑪汗的心底,成為她一生無怨無悔追隨的信仰。在她的感召下,她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都成為了護邊員,繼續(xù)守邊護邊。
巡邊路地勢崎嶇,溝壑密布,布茹瑪汗經(jīng)常被尖利的巖石劃傷,雙腿傷痕累累,導(dǎo)致現(xiàn)在行走離不開拐杖。家人多次想把她接到烏恰縣城的家中居住,她卻不愿意離開吉根鄉(xiāng)。她說:“我要留在村子里,這里有我熟悉的邊防官兵和邊境線。守邊護邊,是我入黨時作出的承諾,雖然現(xiàn)在沒法去巡邊了,但我也要住在這里,看著孩子們?nèi)パ策?。?/p>
擁軍是數(shù)年如一日的情懷
除了巡邊護邊,擁軍愛軍是布茹瑪汗常年堅持的另一件事,她也因此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在生活中,她勤儉節(jié)約,舍不得亂花一分錢,卻經(jīng)常竭盡所有來關(guān)愛照料邊防戰(zhàn)士。平日里只要有空,布茹瑪汗就用自己手工捻的羊毛和駱駝毛給戰(zhàn)士們織毛衣、毛褲、毛襪子。每年建軍節(jié),她都會在家里準備酥油卷餅、奶茶、牛羊肉,請戰(zhàn)士們到家里慶祝節(jié)日。2009年8月1日,布茹瑪汗正和邊防戰(zhàn)士一起過建軍節(jié),聽說自己的小女兒生了個兒子,當場決定給孩子起名“八一別克”。
在冬古拉瑪山口守邊的歲月中,布茹瑪汗早已記不清自己救治過多少凍傷、摔傷、被困在暴風(fēng)雪和暴雨中的邊防戰(zhàn)士。1999年,一名戰(zhàn)士巡邏時被暴風(fēng)雪困住,雙腿凍傷,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布茹瑪汗趕緊讓人把他抬進氈房,讓兒子用最快速度宰殺了一只羊,然后用熱羊血為戰(zhàn)士暖腿、反復(fù)擦洗凍傷。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急救,戰(zhàn)士的雙腿慢慢恢復(fù)知覺,人也蘇醒過來。2004年,8名邊防戰(zhàn)士在巡邏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fēng)雨耽誤了行程,天黑后只能在一處廢棄的羊圈里過夜。凌晨3點,布茹瑪汗和兒子頂著暴雨、帶著干糧出現(xiàn)在了戰(zhàn)士們面前。原來,她發(fā)現(xiàn)巡邏隊沒有如期到達,猜測他們可能是被大雨困在了路上,便決定和兒子帶著食物去接。母子倆相互攙扶,在黑夜里跋涉了7個小時。戰(zhàn)士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嘴唇烏青、疲憊得快要站不穩(wěn)的布茹瑪汗卻自責(zé)地說:“我來晚了?!?/p>
布茹瑪汗常對邊防戰(zhàn)士說:“你們的媽媽都在很遠的地方,不能照顧你們。來到這里,就讓我來替她們照顧你們。”邊防戰(zhàn)士都親切地叫她“冬古拉瑪媽媽”,習(xí)慣稱她家的氈房是“兵站”。每當新兵來了,都要先到布茹瑪汗家聽她講講巡邊護邊路上的故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邊境線上發(fā)生的故事,布茹瑪汗把自家的一間房子改造成了“護邊員歷史教育館”。館內(nèi)200多張圖片、12件實物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她半個多世紀的守邊歷程,以及護邊員生活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欄編輯/彩虹
371460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