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學(xué)院 蕭曉
去年十一月時,與奶奶通信,電話那頭說著一切安好,開頭一兩句照舊是問吃飯沒有,再然后就是天冷加衣,有點“見字如晤”,每回綴在通電話前頭的意思。
真正回到鄉(xiāng)下后,見了奶奶,倒是不常說話,她總愛跟雞鴨鵝“說”話。身上裹著幾件起球的褐棕色襖子,圍著灰布兜,兜里盛著兩把苞米,在廊檐下蹣跚步子“咯咯咯”地喚雞鴨鵝,無論雞鴨還是鵝,都一律喚“咯咯咯”。也不知道壩子里的肉鴨會不會也學(xué)了“咯咯咯”的叫聲。
十二月初的時候,家里就開始買肉灌香腸,花了足足七百多塊錢,將四十多斤的肉切片,加上香料、辣椒等,分別做甜、辣、原味的香腸,做好后將香腸拿棉繩系成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拿針刺破充氣的地方,裝桶里提到屋檐下,架起梯子掛衣服一樣晾在房檐下碗口粗的竹竿上,夜里送到屋里,一端掛在木梯子上,另一端掛在窗沿上,下面漏著油和香料,晚上得封門,怕家里的饞貓鉆客廳偷香腸吃。
她說要在節(jié)后給她兒子寄過去。
其實我父親與母親都不愛吃這些,但奶奶總惦記著,她一惦記,手上就不得空,將滿山的土地種上了花生、甘蔗、紅薯,逢年過節(jié)就快遞過去。好像只有這樣做了,日夜的想念才會少一些,以前我不大懂,后來離家遠了,便懂了。
家門口的小半畝地里種著一棵砂糖橘樹和一棵紅心柚子樹,冬天砂糖橘沉甸甸地掛在樹梢頭,一串串地壓彎下去,奶奶拿枯樹枝當(dāng)撐桿,架著砂糖橘枝丫,旁邊靠著分土界的堡坎,堡坎上壘著方形石頭。
把砂糖橘剪下來洗干凈,擺在家里,過年招待客人。五屜柜里的零食——酥心糖、花生酥和炒瓜子之類的也得拿出來,擺在正廳里,主人家一般都不吃,但奶奶總要給我們幾個小的在五屜柜里藏一些。
那柜子里的零食好像吃不完一樣,咸的甜的脆的樣樣都有,吃完第二天就能補上。小時候我不懂事,還以為五屜柜是什么不得了的法器,就好像《哆啦A 夢》里喊一聲就能掏出稀奇寶貝的藍胖子。
十二月中旬時,對門的姐姐結(jié)婚,擺了三桌筵席,農(nóng)村里叫口水席。圓桌上擺放白酒、香煙、花生奶和喜糖,新娘子含羞帶怯地跟在母親和丈夫后面一桌桌地過來敬酒,天氣寒冷,南方冬天黑得早,星星亮不起來,水泥打的壩子里牽出來兩根電線,支棱著燈泡,顫巍巍地亮著,紅紙剪出來的喜字倒是漂亮。年終歲尾時,好像一切都是喜氣的。
吃完席回家,滄桑的水泥路遙映著月光,抬頭一鉤彎月,烏云遮罩,奶奶走在前頭,手電筒照著后頭,我笑著跟上去,閑話家常了一路。小池塘里,幾尾魚彈躍出水面,一圈漣漪被月光撕得支離破碎,我想起我每次從家里離開時,也是這樣,不過時間換成了早上,月光換成了晨光。
那時候奶奶在路口送行,干站著,叮囑完每頓飯要記得吃好,說完天冷要記得加衣,便穿著灰撲撲的夾襖,站在路口,跟旁邊限制大型車輛通行的水泥墩子融為一體。她的目光像是一根無形的風(fēng)箏線,牽引著我的目光,等以后工作累了,就再把那目光翻出來想一想,好像也能咂摸出甜味,就像吸食串紅花的花蕊。
離別是年后的事兒了,年前卻還是熱鬧更多。中國人的過年總是意義大于形式,有的人家要好吃好喝走親訪友,還得擺一擺闊氣才算是過年;有的人家里只要人到齊了,一副撲克牌往桌上一扔,或者一副麻將往桌上一甩,玩半個通宵,期間輔以瓜子果脯之類的點心,最好再配點茉莉花茶。當(dāng)然咖啡也可以提神,但我從沒見過鄉(xiāng)下人打牌喝咖啡的。
釀好的醬肉、香腸都掛在碗口粗的竹竿上,我們那兒又叫麻竹,跟觀賞性的那種秀氣湘妃竹不同,竹子大,砍來可以做編織用,鄉(xiāng)下人家的竹背篼、竹扁擔(dān)、竹椅、竹桌、竹筲箕都可以編出來。我爺爺也算半個竹編愛好者,尚且算個手藝人,偶爾也會去后山砍些麻竹回來,肩膀挑著竹子前頭根部,一路拖回來。竹子剃干凈內(nèi)里竹衣和骨結(jié)后,拿刀削成幾毫米薄的竹篾,再捆了拿去鍋里煮,煮完再扔盆里用冷水泡上幾天,這樣做出來的竹制品好看又耐用。當(dāng)然也有不需要經(jīng)過煮竹篾這一道工序的,但那樣直接進行編織的大多是粗糙的背簍之類的用品。參加完婚宴的隔天,就有人到家里來買背簍,四十來歲,穿著皮夾克,買了好幾個,大概是給家里老人買的,他也不愛挑選,三言兩語便定了價錢,將背簍拿走,裝在了白色轎車的后備廂里揚長而去。
我窗邊有三棵柑橘樹,結(jié)的果子是酸苦的,從我記事時起,這三棵樹就長在我窗前,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幾次蟲害和霜凍,還活著,只是結(jié)的果子從酸甜變成了酸苦,沒人摘它的果子,冬天了,它依舊守著它的果子活著。
老樹有老樹的年節(jié)小味,酸苦又何嘗不是一種滋味?熱鬧的不必埋汰清苦的,甜蜜的也不必嫌棄酸苦的,人活一輩子?xùn)|奔西走,樹活一輩子老實本分,生命的價值都一樣。
南方很少下雪,更多的是雨夾雪,雨水慢悠悠地浸潤到骨子里,一開始先從眼睛灌進來,然后是四肢百骸,都冷冰冰的,被褥也濕得不像話。小時候我總以為雨夾雪是雪的一種,奶奶在門口納鞋底,我把玩著她的頂針,思忖著為何雨夾雪跟童話書里的雪竟有這么大的差距,不是白的就算了,竟然跟雨水一般別無二致來唬人。
后來工作去了北方,一開始是滿心歡喜的,看什么都是稀罕的,后來卻被北方的雪凍怕了,再也不愿意大雪天出門。等再過一兩年,才明白我之所以稀罕雪,不是因為它剔透漂亮,只不過是因為在童話書里見多了,于是就喜歡那種窩在有暖氣的小房子里,暖氣片上烘烤著柑橘片,手上捧著童話書,遙望著窗外,那種踏實的溫暖感。
每天傍晚,落日熔金,雞鴨鵝齊欻欻從四面八方回籠,它們像是腦袋里裝著鬧鈴似的,一到點就往家里趕,當(dāng)然也有那么一兩只笨的,跑去別人家里,跟著別人的雞鴨鵝兄弟混吃混喝,被抓著翅膀拎出來時,還得嘎嘎咯咯叫幾聲,可愛得很。
正式到了年關(guān),除舊迎新,雞鴨鵝兄弟們的好運就算到了頭,搖身一變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加點蔥姜蒜裝點。當(dāng)然,肉質(zhì)美味這一點也可愛。
過年最看重的就是熱鬧,鄉(xiāng)下跟城里不同,不禁燃,小攤販在各種犄角旮旯售賣煙花爆竹,一卷一卷的火炮特別流行,一家要買好幾卷,還有各種叫不上名號的煙花,有幾十塊錢四根一板的,還有幾百塊、幾千塊的,總之很熱鬧。
火炮要藏在柜子里,柜子上墊著透明玻璃,玻璃下是經(jīng)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油垢灰塵,擦不干凈的,玻璃上擺著各種藥瓶子,過期的沒過期的都有,還有一個座機,但早幾年就已經(jīng)被淘汰掉了,老人也不得不為了跟上時代換了智能手機。
火炮要在晚上拿出來,用拇指大小的斑竹抻著,挑高放遠了,從火炮尾巴點燃,然后噼里啪啦地燃上幾分鐘。隨后,鄉(xiāng)下各個方向都會傳來爆竹聲,幾分鐘接幾分鐘地燃著,不知不覺就會燃上半個小時。狗狗也愛湊熱鬧,嗷嗚兩嗓子。
要是年尾日頭好,曬的香腸一周左右就能上蒸籠,和廣味臘腸、港式香腸不同,川渝這邊的香腸灌辣子的多,當(dāng)然也有白味和甜味的,只是少,大多數(shù)是用胡椒面、辣椒面加了各種秘制香料灌的,每家每戶的香料配比都不同,基本上是一家一個味。
小時候嘴饞,往往剛灌好香腸就饞得流口水,小丫頭脾氣也驕縱,家里人又寵著。
奶奶抖了抖滿兜的線頭,丟下納了一半的鞋底無奈說:“人小脾氣大,也不知道我們兩個誰是祖宗?!?/p>
我觍著臉依偎過去說:“我是小祖宗,你是大祖宗,年輕的時候咱倆睡一張床,老了咱倆睡一個墳山頭。”
奶奶說晦氣,讓我朝地上吐三口唾沫,說是去晦氣。
新灌的香腸用爐子架起來,取一截拿蜂窩煤煨烤著,時不時就得翻面,真正弄好得費不少時間,之后再拿刀刮干凈外面黑漆漆的炭,熱水煮一煮,切片上桌,拿白米飯就著,十分有滋味。
至于臘肉要是想吃現(xiàn)成的,就不能用爐子烤,得用鄉(xiāng)下土灶,拿木枝架在土灶上,一排排擺整齊,將肉掛在上面,下面灶孔里燒火,待火正旺盛時熄滅,拿柏松的松針捆成一把一把地鋪在上面,用煙熏。那種煙熏味我向來吃不慣,吃到嘴里一嘴的炭烤松針味,而且肉質(zhì)綿軟。
真正過年那會兒,父親母親工作回來,家里掌勺的就從奶奶換成了媽媽,炒出來的菜又是另外一個味道。灶孔里的火苗熄滅后,拿菜刀草草削干凈兩個紅薯,火鉗撥開炭火堆,將紅薯丟進去,等它煨熟。當(dāng)然這樣烤出來的紅薯跟城里又刷蜂蜜又時常翻面的紅薯不同,城里的紅薯皮薄,餡兒更是甜,而這種隨手一扔拜托灶孔照看成熟的紅薯,不僅面面的口感差,而且皮質(zhì)厚,有的地方甚至碳化,但是聞著倒是很香,有柴火味。
年一過完,就是離別,各種滋味都會變成愁苦情長,中國人務(wù)實,也比較老實,一年奔波在外,過一個安好年把什么愁苦都忘記了,老實工作,老實生活,在煙火氣里摸爬滾打過好日子,三年五載是這樣,一輩子也就這樣。
過年的一點滋味,揣在心里,哪天在外面闖蕩被欺負得過不下去了,就從心里掰扯一點年節(jié)的滋味,想想家,想想家里人,日子就這樣一點點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