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
歷史上任何一種典章制度的形成和確立都有淵源,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也是如此。
“九品”是評級,“中正”是評級的職位。“九品”其實在大禹時期就有了,《尚書·禹貢》將天下土地和田賦的好壞評為九品,其中土地“上上”是雍州、田賦“上上”是冀州。
司馬遷寫《史記》時,也用“九品”來評價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東漢承襲了這樣的習慣,其中最著名的是班固的《古今人表》。到魏武帝時,曹操已經(jīng)開始對投靠他的人才定品級,但還沒發(fā)展到以品級決定其官職高低的程度。
“中正”頗受東漢末年清議的影響。清議分為黨人清議和名士清議,黨人清議是知識分子評論時政,抨擊當朝權貴和宦官集團,也被后世史家稱為“濁世清流”;名士清議的影響力更大,漢朝選官采用察舉征辟,察舉分為歲科和特科,歲科中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其中只有孝廉是原本沒有官職而被選舉為官,靠的就是口碑。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很重視孝廉。統(tǒng)治者認為,如果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又怎會忠于君王?那么孝廉是否可以作假?當然可以。
《后漢書·許荊傳》載,許荊的祖父許武被舉為孝廉后,想讓自己的兩個弟弟也成名,就將家產(chǎn)一分為三,自己故意強占肥田、廣宅、美婢,于是兩個弟弟以“克讓”之名得到舉薦。后來許武召集宗親,當眾宣布自己強占家產(chǎn)的本意,并將自己打理家產(chǎn)所得“三倍于前”的利潤全部讓給弟弟,結(jié)果聲名大振,官至長樂少府。
名士清議的典型代表是東漢末年許靖、許劭兄弟主持的“月旦評”。該活動于每月初一舉辦,主要評論當世人物和詩文字畫,如果某人好評如潮,定能魚躍龍門,被朝廷征召為官,甚至位至三公。
曹操也抵擋不住月旦評的誘惑,送去厚禮,希望許劭能幫自己說說好話。但許劭出身豪族,不戀錢財,根本看不上什么禮物,他更在意自己的名聲,所以拒絕了曹操。
但曹操不是一般人,干脆拔劍架在許劭的脖子上,問:“你覺得我的劍好不好?”
然后,許劭就給出了流傳千古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聽起來像罵人的話,曹操竟很滿意,認為他充分肯定了自己的絕世才干,高高興興地走了。
其實漢末名士清議就像現(xiàn)在的代言一樣,像許氏兄弟、郭泰這樣的主要人物,本就名聲顯赫,身邊聚集的也都是有名有權的大人物,能被他們說句好話,相當于半只腳已經(jīng)踏入這個圈子。
后來月旦評被官方化,出現(xiàn)了中正官,專門負責對地方上的人才進行考察、評級,為朝廷選官提供參考。
當然,制度確立總免不了利益糾紛,也免不了逐漸陷入腐化的深淵。靠制造輿論打入官場,在一定程度上壟斷了做官的途徑,對窮書生來說很不公平,于是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
【原載《報刊精粹》】
插圖 / 干部考核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