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玉,李 虎,吳云強,王圣祥
(濟南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316)
魯中地區(qū)屬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早晚溫差較大,土壤及水質優(yōu)良,有良好的生產綠色及有機茶的環(huán)境條件,年降雨量680~860 mm,植被茂密,有很多適合種植茶葉的小氣候環(huán)境,所產茶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以及許多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所加工的茶葉具有湯清、香濃、耐浸泡的優(yōu)點,逐漸被茶葉愛好者所青睞。隨著種植技術的進步、保護地栽培的普及、成本的降低,北方茶的種植種類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質也不斷提升,涌現出了大量的茶葉種植公司、合作社及家庭農場,茶園環(huán)境優(yōu)美,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魯中地區(qū)茶葉種植在北方茶葉種植中占有重要位置?;诜N種優(yōu)勢,濟南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果茶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開展了“茶園水肥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北方茶葉種植將產量、品質和耐寒性放在首位,以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中茶108、黃山種、龍井43、龍井長葉等為主。其抗逆性好,優(yōu)質豐產,能更好地適應魯中地區(qū)的氣候特點[1]。
茶苗引種在茶苗萌芽前進行,選擇信譽良好的單位引種,選抗逆性強、早生優(yōu)質高產、適應性強的茶樹品種。一般在驚蟄至春分之間進行,此時茶苗未萌芽,移栽成活率高,恢復生長較快。提前與供苗方定好起苗時間,提前澆水,使土壤保持濕潤,苗木盡量多帶泥土,盡快分級包裝起運,縮短運輸時間。
1.3.1 母本園的選擇及插穗的標準
扦插育苗是北方茶園苗木無性繁育的重要方法,扦插繁育的苗木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母株的性狀和特性,在當地扦插的茶苗適應性更強,移栽苗不用長途運輸,隨起苗隨栽,極大提高成活率。
要求母本園的茶樹品種是優(yōu)良的無性系苗木,母樹生長良好,能剪出高質量的插穗,以提高扦插成活率和苗木質量。對母樹提前進行修剪,對較弱的母樹加重修剪,使用一定比例的氮磷鉀肥促進生長,及時打頂、抹芽,促進插穗木質化。母樹經打頂、抹芽半個月左右即可剪取插穗,插穗長度在25 cm以上,莖粗3~5 mm,大部分半木質化,穗條呈淺棕或黃綠色時應及時剪下進行扦插。插穗長度在3 cm左右,帶1個健壯飽滿的腋芽和1個成熟健壯葉片,上下剪口要光滑,與母葉有平行的斜面。扦插前,蘸取配制好的生根劑,使用IBA 200 mg/L+NAA 200 mg/L浸沾30 min[2],同時保持水分,扦插時間一般在6~7月份進行。
1.3.2 苗圃地選擇及扦插
苗圃地要選地勢平坦、灌排方便、土壤透氣性好、肥力中等偏上的地區(qū),pH值在5.0左右,偏堿的應對扦插苗土進行更換,或使用適宜的基質進行扦插。苗床畦寬1~1.2 m。扦插密度根據品種及葉片大小而定,一般行距在8~10 cm,株距在2~3 cm,大葉品種可適當加大株行距。插前澆透水,待至苗床“濕而不粘”即可扦插。葉片朝向一致,深度以葉柄與地面平齊,邊插邊埋土壓實,使插穗與土壤緊密結合。扦插后,搭設小拱棚進行保溫保濕,同時,在陽光強烈時可使用遮陽網進行遮陰,棚高50~60 cm。
1.3.3 扦插后的管理
扦插后要加強管理,其管理好壞直接影響成活率、苗木質量和出圃時間。要做到及時調整溫濕度,溫度高及時遮陽降溫,適當通風。保持苗圃內無雜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葉嬋、螨類、粉虱及茶芽等蟲害,并預防病害的發(fā)生。前期土壤濕度保持在80%左右,以利生根,生根后保持在75%左右,以利苗木快速生長。茶苗長出2葉時可進行施肥,先淡后濃,少量多次。后期可15~20 d施肥1次,逐漸增加放風次數,以促進成苗。起苗前,澆1次透水,多帶土,少傷根,保持葉片與根系完好,盡快進行分級栽植,提高成活率。
1.3.4 營養(yǎng)杯育苗
營養(yǎng)杯育苗移栽成活率更高,適合小規(guī)模茶園扦插使用。在大規(guī)模機械化種植時也常使用,也可部分使用營養(yǎng)杯育苗,出現死苗或弱苗時補栽。
選擇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植被豐富、背風向陽、地勢相對平坦、水源充足、水質優(yōu)良、水土無污染的土地建園,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不高于1 m。規(guī)劃好道路,種植品種,合理設置小區(qū),合理布置澆灌管道,水量不足的要建蓄水池,修建排水溝。有條件的可采用節(jié)水灌溉,布置噴灌與滴灌雙系統,可控制茶園生態(tài)小環(huán)境,實現水肥一體化。
合理整平土地。最好用大拱棚種植,冬天防止凍害的發(fā)生,夏季可適當遮陰,提高旱季空氣濕度。早春可提早進入生長期,晚秋適當延長生長時間,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如果土壤pH值偏高,可使用硫磺粉、檸檬酸、黃腐酸、腐殖酸、硫酸亞鐵、明礬等,調整pH值至5.0左右。全園深翻,開溝,起壟,一次性施入足量有機肥,回填表土。
魯中地區(qū)最適宜移栽時間為春季3~4月,秋季9~10月。茶園幼苗栽植后有越冬障礙,春季移栽成活率較高??刹捎秒p行單株、雙行雙株、雙行單株與雙株交替或采用單行方式栽植,雙行交替插空栽植,大行距1.6~1.8 m,小行距30~40 cm,株距25~40 cm,單行栽植可適當增加密度。
根據苗木大小和栽植方式開定植溝,溝深20~30 cm,要比苗木根長深5 cm,宜深不宜淺,將苗放入定植溝扶正,逐層埋土,壓實至不露須根,稍稍上提踩實,使根系自然舒展,與土壤緊密結合。栽后澆大水,隔3~4天再澆水1次,苗木成活后視天氣情況及土壤干濕情況澆水,保持土壤濕度65%~85%。
幼苗定植后,要盡快搭建遮陽設施,避免強烈的陽光將苗木烤死?,F代茶園一般都建有大拱棚,或連棟大棚,兼有搭建遮陽和冬天防凍功能,使用年限長,省工省時,遮陽網搭建方便。小拱棚可用竹竿或竹片搭建,上面覆蓋遮陽網,兩側用地錨固定,遮陽網視情況選用40%~70%遮陽率。也可利用間作植物遮陽,要提前規(guī)劃好品種,提前種植。
茶苗栽植時,除一次性施足基肥外,還應根據生長情況定期施肥,施用基肥1次/年,在離根莖30 cm左右開溝施入。追肥主要補充氮磷鉀等速效肥,前期要少量多次施用,后期逐漸加大施肥量,還可結合澆水施用速溶性肥料,促進苗木快速生長。茶園大多在山區(qū),易出現干旱情況,視土壤墑情及時補水。有條件的茶園鋪設微噴微滴灌設施,可以改變茶園小氣候環(huán)境,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節(jié)約水資源,可節(jié)約大量的人工成本,提高茶園生產效率。
幼齡茶園行距較大,在大行之間可間作其他作物,以改善小氣候環(huán)境,為茶樹提供適當的遮陰,互相促進生長,充分利用土地、光照、養(yǎng)分、水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前期收入。根據栽植年限,可進行茶糧間作、茶果間作、茶綠肥間作等,如初栽茶苗可稀植,玉米給茶苗遮陰。豆科植物有良好的固氮作用,可促進茶樹生長,減少氮肥使用量。茶與綠肥間作,及時刈割,翻入地下,增加茶園有基質含量。大豆、綠豆、花生與苜蓿,都是很好的間作作物。
目的是促使多發(fā)枝,培養(yǎng)骨干枝以形成寬大的樹冠,由于頂端優(yōu)勢的影響,頂芽生長快,側芽生長慢,分支細弱,樹冠形成慢。定型修剪抑制主枝生長,促進側枝生長,增加側枝數量和粗度。增加枝葉生長量,同時促進根系生長,使其根深葉茂。根據魯中地區(qū)氣候特點,一般在春季和秋季修剪,即驚蟄或霜降前后,修剪2~3次。第1次在茶苗生長至30 cm以上時,剪至20 cm左右,第2次剪至上次剪口15~20 cm,第3次再上移15~20 cm。經3次修剪基本達到50 cm左右,骨干基本形成,輔以打頂和輕采、輕剪,形成樹冠和采摘面。
茶園進入大量采摘期,此時水肥管理至關重要,其中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速效性肥料。施肥時期為10~11月份,地上部停止生長后立即進行,施肥部位在離根莖10 cm以外,開溝施入廄肥或堆肥1 500~2 500 kg,或餅肥100~150 kg、過磷酸鈣20~50 kg、硫酸鉀10~20 kg。追肥是根據茶樹生長特點、生產茶類的需求,施茶樹專用復合肥,以氮肥為主,氮磷鉀互相配合,使茶樹營養(yǎng)平衡,其施肥原則是以根部施肥為主、葉面施肥為輔,結合微滴灌,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
催芽肥在開春后施用,春茶采收后施用第2次,夏茶采收后施用第3次,以氮肥為主,產100 kg干茶需銨態(tài)氮10~15 kg。3~4齡樹氮磷鉀比例為2:1:1或2.5:2:1,成齡樹以4:2:1或4:1:1較為合適[3]。微肥可使用餅肥加有益菌發(fā)酵液,添加氨基酸、腐殖酸等配制的肥料,或使用專用微肥。澆水結合施肥進行,要保持樹體始終處于不干不濕的狀態(tài)。
茶園是一次栽植,多年采收,這勢必造成土壤板結,可通過施肥、除草等進行淺耕,將生長雜草翻入地下,既增加了有機質,又疏松了土壤。另外,茶園覆草可減少地表水分蒸發(fā),減少雨水沖刷,保墑節(jié)水,抑草促根,防止茶樹凍害,提質增產增效。
經過定型修剪的茶樹基本成型,進入采摘期的茶樹也需要定期進行修剪,剪去茶樹頂端生長不整齊的枝條,使采摘面形成整齊的平面或弧形。部分細弱枝、病蟲枝、雞爪枝要深度修剪。對衰老樹要重度修剪,使其促發(fā)新枝,更新樹冠。
茶樹停止生長后施足基肥,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澆足越冬水,之后對茶棚進行覆蓋,一般用塑料薄膜覆蓋。第二年春天,棚內溫度達到25℃~28℃時,通風,逐漸增加放風次數,3月底4月初,揭去棚膜。
茶園蟲害主要有茶小綠葉蟬、茶螨類、茶蚜、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蟲、刺蛾等;病害主要有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云紋葉枯病、茶煤病等。病蟲害的防治貫徹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注意病蟲害種類,保持生物平衡,構建合理生物種群,降低茶園蟲害總量,充分發(fā)揮天敵的自然調控作用,必要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并科學用藥。利用昆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茶毛蟲、卷葉蛾成蟲等。此外,還可以利用色板誘殺、糖醋誘殺等。定期清潔茶園,將病蟲枯枝帶出茶園。注意施肥平衡,避免過剩或營養(yǎng)不良,提高抗病能力。
茶葉采收分人工采收和機械采收。人工采收成本較高,特別是北方茶園,規(guī)模相對較小,采茶熟練工人少,較茶葉主產區(qū)采摘熟練程度低,相對人工成本高,適合加工高檔茶葉。茶園應適度增加規(guī)模,注重采茶工人培訓。機械化采收采摘速度快,是茶葉采收的發(fā)展方向。機械化采收對樹體傷害更大,應加強茶園管理,多出優(yōu)質茶葉,提高經濟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