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溪山松居圖》看方以智晚年作品的藝術特點

2023-03-28 07:35:15黃馨禾
東方收藏 2023年2期
關鍵詞:方以智山水畫

摘要:本文以明末清初遺民畫家方以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晚年畫作《溪山松居圖》的解讀,結合他的人生經(jīng)歷與哲學思想,分析其哲學觀點“天一我也”“三教歸易”“怨怒致中和”對其晚期畫作在構圖、技法、風格方面的影響,并探析在此影響下方以智晚期畫作表現(xiàn)出的兼收并蓄、陰陽平衡、生死與共之特點及其成因。

關鍵詞:方以智;三教歸易;山水畫;溪山松居圖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安徽桐城人。其生于明末清初時局動蕩之際,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考據(jù)學家,詩文、書畫、天文、音韻皆所長。方以智出身士大夫家族,自幼以詩書見長,29歲進京赴考,后中進士。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國家危難,方以智棄官而逃,隱匿江湖,以賣畫為生,后又拜覺浪道盛為師,出家避世,于1671年圓寂。其對后世的影響多集中在哲學方面,早期受家學影響,方以智精研易理,后又受佛學影響,寫下了《藥地炮莊》等著作,佛道思想的影響貫穿其一生,其著作《通雅》與《物理小識》被收錄于《四庫全書》,世人評價頗高。今學界多注目其思想,他的藝術成就卻鮮少有所提及。而方以智作為新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其繪畫作品亦極具個人風格,他擅山水,綜南北宗之法,雜糅眾家,取中西之長,作品中處處可見陰陽相生與禪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任道斌稱其“運墨疏淡,飄逸有致,意在畫外”[1]。

方以智早年作品,構圖簡率,技法粗拙,皆屬學畫摹仿之作,講求消遣余興,宣泄才情,附庸風雅,以畫為樂,故主題并無深刻寓意[2],然晚年經(jīng)歷國破家亡,在飽經(jīng)流亡生活后,其畫作內涵逐漸豐富,畫風質樸簡練、平實幽遠,開始帶有明遺民之沉痛,也有看淡一切的超然之感。故本文以他的《溪山松居圖》為對象,探析其晚年繪畫作品的風格特點。

一、兼收并蓄,“天一我也”

《溪山松居圖》是方以智代表作之一,為其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初期所作。畫面以水墨寫就,畫面上方為淡墨遠山,向下為高臺悚然,對岸古松錚錚自右下而上,松旁枯樹纏有亂藤,樹下臨水荒亭掩于棱角奇石,一河居中,畫面右上題詩一首:“高臺臨水,著孤亭,松柏傳來太古青。當面遠山留返照,蔚藍天色餉空瓶。”落款“青原愚者智”,后鈐印二枚,一為朱文方印“浮山智”,二為白文方印“愚者”。起首鈐“此藏”,右下鈐印4枚,分別為朱文方印“壽公”、朱文長方印“吳氏密崖珍藏書畫印”、白文方印“青山方”和朱文長方印“浮山訪得畊懸金石書畫”,左下鈐朱文長方印“浮渡山人”,皆為收藏印。全圖以線條勾勒,多焦墨,少暈染,以線條濃淡、虛實等諸多變化表現(xiàn)出畫面層次,筆墨枯硬勁挺,筆勢轉折棱角分明,意境寥寥,一派荒涼景象。作品中不難看出方以智畫風受各家之影響,構圖承倪瓚一河兩岸之式,坡石高臺有黃公望之風,而出塵簡逸之姿則有受元文人畫家隱逸思想影響的痕跡。這是方以智作品的一大特點,因其自幼接受傳統(tǒng)儒家教育,桐城方氏又有易學之家學淵源,加之后入佛門修禪宗,使得方以智的思想有了會通三教之姿,三教在其眼里均可融合,并無本質差別。正如其在《象環(huán)寤記》中所言:“佛生西,孔生懂,老生懂而游西,而三姓為一人”[3],對三教的會通體現(xiàn)了其兼收并蓄的基本理念,這種兼收并蓄也體現(xiàn)在其畫作上。因此,在創(chuàng)作上,他提出了 “天一我也”的主張,認為作畫必須汲前人所長,須經(jīng)過長期的練習,熟練掌握古人的技法,做到將前人之技融于自我,方可表現(xiàn)出天然之意。他在《題仿古冊后》中寫道:“氣韻生動,得天為多,然天自蘊一切法,流時動植,一縱一橫,莫非天然之法也。學先資于古人,能徵古人處,即自見其天矣。久之而心與手為一,古人一我也,天一我也?!盵4]他認為不應拘泥某家某派,而是通過對古人各家畫技畫法的摹仿繼承,使古人與我合一,才是繪畫的最高境界。不僅晚年如此,該特點在其早年經(jīng)歷中就有體現(xiàn)。早年方以智由姑母方維儀撫養(yǎng),其善書畫,師法李公麟,對方以智的早期繪畫起到了很大影響。而明滅后,他又學沈周,多畫孤山遠水、枯樹奇石,逐漸從早年的清新瀟灑轉變?yōu)殪o謐冷清之感。

除了對前人的學習,方以智的“天我一也”還表現(xiàn)在對西方技法的學習上。其本身就對西學抱有極大熱情,面對明末的王守仁之末流,方以智極其反感,認為其空談心性,脫離實際,他提倡西學,提出了“必重實學”的觀點,認為天地間萬物皆為現(xiàn)實存在的“物”,不能因忽視物的存在而陷入如程朱僵化般的形而上局面。對西學的熱情在繪畫上最直觀的表現(xiàn)在于他大膽利用了墨色的皴擦,以焦墨感來營造一種與素描碳棒所繪相似的效果,在暗部塑造上也大膽使用枯筆線條,弱化整體的塊面感,而以分明的線條類似素描排線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種畫法在以暈染和傳統(tǒng)皴法為主的當時十分新鮮,在后世也得到了發(fā)揚,如戴本孝、陳邃皆在繼承方以智墨法的基礎上,以焦墨畫而聞名。

二、“三教歸易”,陰陽平衡

方以智思想的另一特點在于“三教歸易”,在《懸榻編》徐芳致方氏函中對此有直接闡明:“天地之道,方圓死活而已。地內而天外,此方之所以附圓;神運而影隨,此活之所以用死。自佛說圓通法門而外,其最微者,莫如周易。”[5]可見,其思想之根之末在于周易,在此影響下,其作品中也體現(xiàn)著明顯的周易精神。他關于矛盾之認識,在《易余·必余》中有所記載:“一分為陰陽,而因必有果,猶形必有影也。寂與感,往與來,仁與樹,初與終,凡兩端者,皆是也。”[6]由此,其作品技法中往往充斥著矛盾之兩極,而又化兩極為中和,這一點在《溪山松居圖》中也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

方以智山水極少設色,作品多僅憑水墨濃淡變化來達到畫面的豐富與平衡。除了純粹的黑白之對比,在技法上,他也將方圓融合,使剛柔并濟,讓作品充滿強烈的矛盾辯證關系。在《溪山松居圖》中也是如此,遠處山景鋪以淡墨,線條寬厚潤實,以深淺灰色創(chuàng)造出山峰體積與遠近層次關系,以及遠山朦朧嵐氣彌漫之感;近處坡石線條蒼勁有力,多轉多折,以線段拼就,有著強烈的頓挫感,以線段營造出尖銳的幾何感,體現(xiàn)山石之嶙峋,陰影暗部的表現(xiàn)則大量使用短線堆疊,線條多用枯筆,清晰可見,存在感極強,看似繁亂無章,實則濃淡疏密井然有序。線條曲直輕重亦附山石之勢,簡練地勾畫出山石凹凸錯落之態(tài),與遠山圓柔之姿形成強烈對比,從而在一遠一近、一虛一實之間顯得生動自然、宛如天成。同樣的表現(xiàn)在孤亭與樹木中也存在,松樹高挺,樹干樹枝線條短促遒勁,粗細變化有致。粗線焦墨為主,行筆粗獷,彰松樹蒼古虬曲,歷經(jīng)歲月仍傲然挺拔;細線濃墨為輔穿插其中,刻畫分枝曲折之細節(jié),落筆干脆利落,使樹之轉勢錚錚朗朗,冷峻剛烈,充分表現(xiàn)了松樹堅毅之感。其冠蔥蔥,也與一旁枯樹戛然而斷的枝干形成對照,一邊郁郁芊芊,一邊空空蕩蕩,然枯樹樹干上纏有層層亂藤,蓬勃繁茂,又賦予了枯樹以新的生機,一掃死氣沉沉之冷清,化暮為朝,頓覺生意盎然。除了樹與樹,樹與孤亭也產(chǎn)生了別有情趣的對照,樹木刻畫精細,細節(jié)繁實,處于前景,被完整描繪,而孤亭則不多著筆墨,僅勾勒寥寥幾筆,線條平直,不作變化。線與線簡單搭建出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孤亭藏于石后,掩于樹間,頂脊瓦柱皆無細節(jié)刻畫,全部留白,簡約凝練,以一種“未滿”之觀感凸顯“孤”與“荒”,單薄而平淡,與蒼古有力的松樹互為對比,相映成趣。

縱觀全圖,顯山而隱水,近剛而遠柔,繁盛與荒涼共存,從整體到細節(jié)無不處處存有兩極之對比,卻巧妙地借用了自然本身的相互關系,使山水木石本身特征放大到極致,又在共生關系中相互制衡,使畫面極具張力又統(tǒng)一和諧,達到一種道家所求陰陽平衡之境界。

三、“怨怒致中和”

“怨怒致中和”一說,為方以智的師父覺浪道盛所創(chuàng),其在《三子會宗論》中首次提出“莊生善怒,屈原善怨,孟子尤善怨怒”,并強調“未有怨而不怒,怒而不怨”,認為怨怒是相通的,并認為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功效[7]。在《三子會宗論》的最后,道盛寫道:“世不絕賢庸,詎知此后無有若二人,讀吾此論,不大為鑒賞倡同心者,建一祠廟,貌三子之像,以孟居中,而左右莊屈同堂共席,相視莫逆,以賠享千古。使敬仰天此天人不二之宗,豈不為甚盛事哉!”[8]三子同堂,相視莫逆,其實是道盛遺民心志在明亡后的特殊表達,以儒學為甄工、莊屈為別傳,同負興儒之重任。儒學于晚明漸趨衰落,雖后有復興之跡象,可隨即而來的異族統(tǒng)治,加劇了士人對包括儒學在內的華夏文明未來命運的憂懼[9],《三子會宗論》便是這種憂懼的表達,寄托了道盛的遺民心跡,是其自身身處明亡之際,不由怨怒的真實寫照。而“至中和”也寓意鼓舞明遺民不忘家國,以“怨”以“怒”為原動力,心懷復明之大任。同樣身為明遺民的方以智繼承了道盛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自身對易學的感悟,重新構建了“怨怒”與“中和”的關系。方以智將“怨怒”與“中和”置于易學“公因”與“反因”的內涵關系中,認為二者構成“反因”,而“和”為“公因”,它調解著“中和”與“怨怒”,中和是“未發(fā)之和”,怨怒是“已發(fā)之中”[10]。

與當時眾多明遺民畫家一樣,方以智晚期作品中充滿著遺民身份帶來的憤懣與冷眼世間之感,也表達出對世事時局的失望規(guī)避,故而形成清冷出塵之畫風。遺民之“怨恨”具體體現(xiàn)在凄風冷水、怪石枯樹之中,方以智鐘情描繪山水清幽殘破之景,喜畫造型崎嶇古怪之石木,這亦為其多用枯筆焦墨,棱角短線之因。通過打破傳統(tǒng)繪畫流暢柔潤的風格,體現(xiàn)山水之“怪”,而又從“怪”中體現(xiàn)著獨特的美感與生機。明遺民畫家早期多受董其昌影響,形成柔和古拙之畫風,方以智也不例外。然而,當面臨著家國之動蕩、命運之流離,方以智一改明柔弱畫風,以堅韌勁促的線條勾畫冷峻剛毅之山水,寓意擺脫政治與世俗之繁瑣,表達反叛與怨怒。但總體來看,方以智的畫風并不算奔放濃烈,只是清幽寂靜,畫中不見波瀾與躁動,反而是在一片清冷之中透出盎然生機,顯得素美。這點生機便是 “中和”,也是覺浪道盛所喻“怨怒”帶來的“原動力”之體現(xiàn),是存于心底的復興之希望,更是方以智所認為的“怨怒”與“中和”二者相反相因的完美詮釋。正如其本人在《東西均·反因》中所言:“危之乃安,亡之乃存,勞之乃逸,屈之乃伸。怨怒可致中和,奮迅本于伏忍。受天下克,能克天下。欲取姑與,有后而先?!盵11]

故而雖筆意嶙峋,卻有平恬之美;雖木石之枯峻,也見平和之姿;雖山水之殘破,亦有生機之蘊。方以智追求的畫之美,便是此般寫“怨恨”而成“中和”。

四、結語

方以智生于風雨飄搖之時,縱家世優(yōu)越、才華出眾,亦難逃亂世之流離坎坷,滿腹詩書之才與滿腔報國之情無處施展,只得在流亡漂泊中盡了一生,然而,在萬般磨難中,方以智始終筆耕不輟,鉆研詩書,練就書畫,在哲學、音律等方面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藝術充滿了辯證的智慧,將書畫與自己的哲學思想主張相結合,把對哲學的思考貫徹于繪畫之中,在畫中體現(xiàn)出自己“天一我也”“三教歸易”“怨怒致中和”的觀點與主張,形成了兼收并蓄、陰陽平衡、生死與共的特點。雖其在哲學上的造詣之高,使得其藝術成就往往被遮蔽,但不可否認其藝術之不可忽視。他的畫作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自己新的風范,其平直短促之線、瘦勁枯焦之筆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極具個性,這得益于其對百家所長之融合吸收,以及對道家辯證觀念的獨到理解,反映出其高超的領悟能力與造詣。同時,方以智在繪畫發(fā)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繪畫技法也被后世安徽畫派畫家所繼承,其在線條上及幾何化風格的探索也在日后弘仁等畫家筆下發(fā)展成熟。

縱觀方以智一生,其對藝術、學術持之以恒的追求,在藝術中體現(xiàn)出的獨到見解,對明末清初繪畫有著特殊的意義,也對今天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任道斌.方以智年譜[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15.

[2]任道斌.清初文化中方以智繪畫的特殊意義[J].新美術,1994(04):32-37.

[3]邢益海編.冬煉三時傳舊火:港臺學人論方以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4]李鋼.方以智畫論淺說[J].藝術評論,2010(12):73-75.

[5][明]徐芳撰.懸榻編[M].楞華閣,1662-1722.

[6][明]方以智著.易余[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7]宋健.《三子會宗論》中的遺民思想論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5):38-44.

[8]覺浪道盛.三子會宗論[C].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575.

[9]同[7].

[10]宋健.論道盛弟子對《三子會宗論》的再闡釋——以方以智、錢澄之、屈大均為中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15-119+154.

[11][明]方以智撰.東西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黃馨禾(1996—),女,漢,云南普洱人。西安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研究。

猜你喜歡
方以智山水畫
方以智學術思想的豐富性與特殊性
我來打開山水畫
幼兒畫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方以智逃禪前行跡及其思想的挖掘與闡擇
山水畫的寫生觀及價值初探
國畫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2
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不忘故國的梅下僧人
室內山水畫最養(yǎng)人
新傳奇(2016年20期)2016-12-01 04:27:12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
方以智“三教合一”論之學術旨趣
船山學刊(2016年1期)2016-05-26 09:23:18
方以智為什么說西學“拙于言通幾”?
江淮論壇(2014年5期)2014-09-23 09:11:04
德州市| 精河县| 凉山| 平远县| 长寿区| 南靖县| 山西省| 云龙县| 巴彦淖尔市| 元氏县| 岑溪市| 江城| 厦门市| 扶风县| 静乐县| 商河县| 芜湖市| 潢川县| 南涧| 曲周县| 汉中市| 高雄县| 石景山区| 仁化县| 桦南县| 九台市| 盐山县| 高雄县| 息烽县| 双峰县| 阿拉善左旗| 鄂尔多斯市| 乌苏市| 奉新县| 山东| 丽水市| 黔西县| 延吉市| 长春市| 大宁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