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會
在“中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六大板塊中,“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學會學習”是“自主發(fā)展”的第一個要點,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和信息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三個方面。
樂學善學 指的是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 指的是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于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識 指的是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 互聯(lián)網+" 等社會信息化發(fā)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樂學”
其中,“樂學善思”對于當代中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包含兩方面內容:樂學與善思。總之,“樂學善思”重在引導學生有學習熱情,有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fā)現自我價值,發(fā)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發(fā)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熱愛與興趣是求學最好的導師。當心中求知的火苗被點燃,我們就會有主動求學的意識,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收獲更佳的學習效果。反之,如果我們只把知識當成求取學歷的手段,當作安身立命的謀生手段,就很難從中找到真正的樂趣。從“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焦慮,到“學海無涯樂作舟”的逍遙,是人生的一步大跨越,是境界的大提升。教育者要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樂學意識,而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善于從學習中發(fā)掘興趣,尋找點燃學習熱情和激情的意義與途徑。學有所用,學有所悟,學有所樂,既是我們樂學的作為,也是我們樂學的境界。
“善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往往決定了學習的品質與走向。學會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將自己的求學歷程向更深處漫溯,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進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知識提煉升華,達到更高的境界。反之,懶于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人,其學習只會流于表面,很難有深度或廣度的延伸,很難形成知識的網絡,存儲的知識大多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做多角度的思考,成為有深度的思考者。學生則應有意識提醒自我去深入知識的內部,去延展知識的聯(lián)系,形成思維導圖,形成自己的思維知識樹。
總之,“樂學善思”重在引導學生有學習熱情,有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fā)現自我價值,發(fā)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發(fā)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近幾年涉及到“樂學好學”的高考題很多:2022年全國甲卷與《紅樓夢》相關的作文題,“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情節(jié)中眾人給匾額題名的不同表現,引發(fā)考生深思直接移用、借鑒化用與情境獨創(chuàng)的不同作用,引導學生成為好學善思之人。
2022年北京卷“學習今說”,引導學生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彰顯自己對學習的理解。該命題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進行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善思”意識。
2021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主題作文,提到“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激勵學生加強自身修養(yǎng),端正思想,這與“好學善思”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2020年全國卷Ⅲ“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該命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的品質,好學善思應該是“給自己畫好像”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以上作文,均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意義,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并有助于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的發(fā)展,激勵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深沉的思索意識投入到學習中去,提升學習效率,收獲最佳學習效果。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袁隆平在田間地頭興致勃勃努力鉆研“新植株”,孔子師從師襄學習樂曲的“奧妙”,黑塞在祖父的藏書室中撈取“珍珠”,王佐良在清華大學的圖書館里感受“新世界”……
這些場景,你有什么感受,這些故事給你什么啟發(fā)?對于讀書學習,你有哪些獨特見解和個人思考?請結合自身成長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道文題體現了“中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學會學習”部分,尤其貼近“樂學善學”部分。
材料羅列了學生學過的很多知名人物讀書治學的具體場景:有袁隆平院士的勞動場景,有《師說》篇中孔子從師的內容,還有提煉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的文章《讀書:目的和前提》的內容,最后一個翻譯家王佐良的讀書事例源自他的文章《上圖書館》。材料與新教材緊密相連,體現了高中教育的最新改革意識。
我們先來細審材料段,對四個人物事例一一分析可知,袁隆平院士的事例可以提煉出“勞動”“熱愛”“實踐”等主題,孔子師從師襄的事例說明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性,黑塞熱愛讀書是興趣使然,也體現了閱讀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王佐良的事例與之類似,也體現了讀書的重要性,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引領我們走向“新世界”。綜合四個人物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到均與學習和成長有關,如以興趣為引領,從勞動或實踐中獲得真知,善于向他人學習,熱愛閱讀等,總體可以用“學習之道”歸納。
接下來,我們來審任務段。任務以兩個問句引發(fā)考生的思考。首先,這些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發(fā)?第二個問題直接把寫作對象限定得非常清晰——讀書學習,要求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與思考。所以,學生在寫作時,應圍繞讀書與學習展開,不要泛泛而談,大談人生、社會、家國等。應從“讀書學習”這個小切口展開,談自己在成長中的感悟,并與上面材料所體現的立意緊密相連。
整體來看,該命題立足于“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緊扣高中新教材,精選典型人物事例與場景引導學生對讀書學習進行思索,體現了對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引導學生思考讀書學習的意義與方法途徑,對青年有重要的引領與啟示意義。
適用素材及素材點撥
江夢南:以勤學突圍,吹響生命號角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江夢南是“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她從小由于誤用了耳毒性藥物,失去了聽力。父母摸索出一套讀唇語的方法,教她感受喉結發(fā)聲的震動、嘴巴呼出的氣流,來讀懂從真實世界里發(fā)出的聲波。上學時,江夢南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的口型“聽課”。大部分時間,江夢南是通過看板書、自學跟上進度。因為刻苦程度超過了多數同齡人,她的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2011年,她以615分的高考成績進入吉林大學藥學院,2018年,江夢南成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
素材點撥
江夢南半歲時就喪失了聽力,但她在父母的幫助下,憑借勤思好學的毅力戰(zhàn)勝了困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勤學善學,持之以恒,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強者,吹響時代嘹亮的號角。
何世杰:以善思風靡全網的“何同學”
近幾年,B 站up 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為很多網友所熟知。他本名何世杰,2021年7 月從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專業(yè)畢業(yè),是個標準的斜杠青年——集通訊專業(yè)、數碼up 主、視頻制作剪輯高手于一身。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跟他勤于思考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對于大家司空見慣的現象,何同學都想弄明白,梳理清楚。大二時他憑借著一條B 站視頻《有多快? 5G 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實感受》成功破圈,3天漲粉超百萬,視頻被新華社、《人民日報》雙雙轉載。在視頻中,他用水波來演示電磁波,形象生動地把信息傳輸這個問題解釋出來,展示了自己的思考,也降低了理解的門檻,讓大家更容易接受。
素材點撥
雨果曾說:“沉思就是勞動,思考就是行動。”如果不思考,我們人類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養(yǎng)成愛思考的習慣。B 站up 主何世杰站在互聯(lián)網的風口,勤于思考,為大眾形象生動地解釋科學現象,并發(fā)明了為大眾所用的神奇黑科技。在這個可為的時代,何同學可貴的是有想法,有熱情,學習和動手能力強。
李澤厚:以深沉思緒書寫美的歷程
李澤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大師。他從小癡迷于讀書,并在閱讀中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的能力。1950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因患肺結核,很多活動不能參加,就獨自住在樓頂上的一間閣樓里,潛心學習。這也為他后來做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曾提到,原創(chuàng)性的秘訣是“要高、要深、要博”。他的作品兼具歷史意識、哲理深度、藝術敏感,還頗有美文氣質。他深入研究傳統(tǒng)文化,對先秦、宋明儒學等中國哲學有深層的思考與理解,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原創(chuàng)型思想家,為當代學人樹立了卓越榜樣。
素材點撥
人生一世有時辰,但美的歷程無盡頭。李澤厚先生的美學思想,早已滲透到了一代人的生命里。李澤厚先生之所以取得這些突出的成就,與他自年少時就博覽群書,一生沉迷于學習有重要關系,也與他愛思索,將所讀的知識提煉升華,形成自己的思想有著莫大關聯(lián)。青年立于天地之間,也應永不停止前進與思考,在這世間留下自己踏過的足跡。
學生范文
伴學思行遠游,一步一詩一夢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 羅彤彤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俯仰寰宇之中,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而筆墨丹青間,更涌現了無數仁人智者,燦若群星閃耀時。細究其偉岸根源,無外乎有學、思、行。學,謂之勤學;思,謂之善思;行,謂之踐行。躬逢盛世,我輩青年當以學思為根,潤踐行之冠,方不負赤日煌煌,終成一步一詩一夢。
除卻君身三重雪,天下誰人配白衣。勤學以致遠,穩(wěn)步天地間。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成才之路,勤學乃第一要義。不能忘,黑塞在祖父的藏書閣中潛心鉆研,刻苦勤學,經數年沉淀,終得中西方哲學思想融會貫通,成就文學大家;仍悲于,仲永才華閃爍,不勤而養(yǎng)之,急于求成,終成千古之傷。冀吾輩,恒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之心自我鞭策,方可穩(wěn)步勤學,行穩(wěn)致遠。若非如此,則終如星辰一劃,稍縱即逝。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善思以成名,繪詩人生篇。
是為智者,強于思。懷思而內蘊,厚積薄發(fā),一鳴驚人。且看西晉左思,為賦《三都》,以思持之,窮十年之功,思所曉解,“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于是《三都賦》出,一時名震九州,洛陽紙貴;再觀儒學先人孔丘,師從師襄捧讀樂律,廢寢忘食,寤寐思之,終得樂理奧義,學有所成,折服世人。冀吾輩,以善思盛才之八斗。思如樹基,不謇不崩,唯有深思善思,方得枝葉扶蘇,繪就人生長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踐以逐夢,一化北冥魚。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效武穆,秉神武之姿,身謙躬于行。遠望那“禾下乘涼追夢去,稻香四?;萆n生”的袁隆平院士,深扎學思之沃土,成于行踐之葳蕤樹冠;亦聽聞孫思邈《大醫(yī)精誠》所言: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趙括自幼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而其父不謂善,問之則曰:括惟紙上談兵耳,不能為將也。冀吾輩,切莫拘泥于經書之間,履行履踐,敢為人先,方能扶搖直上,逐夢九天。
大木百尋,必有其根;重溟萬仞,必有其源。今我少年郎,曄曄如扶桑,靜以勤學,輔以善思,持以行踐,定到達“騏驥之所為”。鮮衣少年,愿我們伴學以思,一步一趨,一生一詩,終成一事。
評點:文章對材料的理解非常準確,整體結構清晰,語言優(yōu)美,富有詩意。
邏輯嚴密,步步為營。文章用三個分論點領起全篇,結構非常清晰。從勤學到善思,再到實踐,三個分論點步步為營,從材料中的場景加以分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非常嚴密。分論點的語言簡潔整飭,有力地領起了主體段落。
論證方式多樣,事例豐富,采用正反對比,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方式,富于打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