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玥
“我是誰”這個問題歷來是各大名家熱衷探討的。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一個嶄新的問題。“我”是一個概念,是非常復雜的概念,這可以指肉體的,也可以指精神的。然而談到肉體,此時我不免想到一個古代故事:忒修斯之船。如果一艘船上的所有部件都被完全替換過了,那它還是原來的船嗎?如果不是,那它從什么時候開始不是了?換成現代的例子,就是沼澤人的故事,這也常常被用來思考自我認證命題。
我曾經也關注過這些問題,然而每每思考時總會背脊發(fā)涼(人類最恐懼的即未知本身)。最后我只得潦草地做出結論:“我”的存在不是因為有肉體的憑依,而是因為我有自己的意識與思考,如果有一種存在能完全復制我,那它也不是我,因為人記憶里的一切都是親身經歷過的,復制體卻沒有這樣的經歷。因而“我”永遠是我,是擁有獨立的思想、記憶的個體,這與肉體無關。
除了上文提到的記憶以外,思考也是我之所以為我的標準。在我看來,思考本就是宇宙中最為極限的一項運動。即使復制體能復制我的一切,但思考的緯度與方向卻不盡相同。物理上有一種說法“電子不可區(qū)分”,即作為基本粒子的電子不像實際物體那樣擁有足以區(qū)分彼此的特征,所以一旦混在一起,就再也無法區(qū)分誰是誰了。而我卻能通過思考,將這些基本粒子聚合成名為“我”的個體,這難道不是世間最大的奇跡嗎?
在我看來,人類,無論如何,還只是住在地下的一個洞里,是背向洞口坐在地上的原始人,手腳被銬住,只能借由背后的火光看到眼前乏味的石壁,對于他們來說,這些影子就是他們的全部。但漫長的歲月里,仍然有人掙脫枷鎖,徑直來到洞外,看見大千世界——即探索世界與宇宙,嘗試挖掘并直面真理,這其中的奧妙與快樂自不必說。面對浩瀚的星空和廣袤的世界,有人感到懼怕,有人不予關注,但我感到的是欣喜和向往——欣喜于世界的美妙和“我”的誕生,向往如同前人們一樣去到達還未有人涉足的未知領域,成為開拓者。盡管探索本身可能很痛苦,但所有這一切都增加了直面真理本身的魅力,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不要溫和地走入那個良夜”,我不愿在碌碌庸庸中死去。我要去探索和發(fā)現,勇敢地走出洞穴,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發(fā)展。無論在什么樣的境地,我絕不會坐以待斃,我要去探索,去抗爭,去開創(chuàng)無限的可能。因為這樣,也只有這樣,我才能真真正正地是我。
希望幾年后的我能站在洞穴外,看著曾經的自己坐在洞穴里寫下的文字后笑一笑,就足夠了。
(編輯:于智博)
評點:胡媛媛
文章以“洞穴中的思考”為題,本身就是一個富有哲思的標題,同時彰顯出作者立足人類探索與發(fā)展的宏觀背景,在承認“我”之渺小的前提下勇敢嘗試走出洞穴的欣喜與痛苦,勇敢去開拓世界的青春膽魄。整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是一篇有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