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
(重慶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54)
2020年 5月28日,凝聚了幾代立法者心血和汗水、承載著14億國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民法典開創(chuàng)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堪稱二十一世紀立法的典范,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與普法工作,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對青少年加強民法典教育[1]。如何將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厚植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理論內涵豐富,包含著對人的本質、人的關懷以及為了人類的徹底解放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理念,目的是實現以人為本。民法典汲取了“人本主義”思想,是一部以“人”為本的法典。民法典本質上是“人”法,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在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至關重要。民法典體現了為民立法、以民為本,最大化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2]。民法典積極回應人民訴求,通篇貫穿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思想,生動詮釋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精神。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采取開門立法的方式,廣泛聽取和吸納各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充實和完善相關條文,嚴格履行法定程序。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整部民法典涵蓋了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守護人的一生,囊括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民生活諸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典注重人民權利的保障,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和救濟規(guī)則,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構出一套科學、完備、切實有效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其中,人格權從傳統(tǒng)的民事權利體系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編被視為我國民法典最大的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盵3]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所特有的、代表社會進步的發(fā)展方向,是特定時代生活與社會實踐的反映。
民法典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迫切需求,民法典積極充分回應新時代給民事立法帶來的新課題與新挑戰(zhàn)。民法典與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相契合,順應了時代潮流,與時代同行同向,為時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案,拓展了思路。
民法典為建設“美麗中國”保駕護航。民法典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設置專門的篇幅和章節(jié),以綠色原則為統(tǒng)領、創(chuàng)新綠色制度規(guī)范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健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體系。
民法典為倡導科技向上向善提供私法保障。民法典積極、充分地回應了數字時代的法治需求,對個人信息保護、新型電子交易模式、虛擬財產等數字時代的產物進行相應調整與規(guī)制。
民法典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民法典回應時代關切,新增多處條款,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新增物業(yè)服務合同、禁止高利貸、禁止性騷擾、細化高空拋物墜物侵權責任追究、保護胎兒權利、新增居住權制度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盵4]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等的生動體現,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動力支撐。
民法典彰顯和弘揚中華民族鮮明的精神特質,體現了中華民族凝聚共識的能力。民法典表達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和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法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條文之中,民法典第一條立法目的開宗明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靈魂,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私法的先河。這既從法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確認和保障,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機制環(huán)境要素的整合提供了法律支撐[5]。民法典為塑造民族精神提供價值內涵。民法典崇尚、敬重英雄烈士、捍衛(wèi)英雄烈士榮光,民法典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給予特殊法律保護,民法典為全社會尊崇英烈營造法治環(huán)境。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為民法典編纂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民法典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厚植于心。民法典確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將自愿緊急救助、見義勇為、樹立優(yōu)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尊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寫進民法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民法典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針對突發(fā)的疫情等,民法典積極應對疫情防控,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推動了“中國之治”邁向更高境界。民法典立足中國實際、直面中國問題,人格權單獨成編是世界《民法典》的始創(chuàng),為世界法治文明展示、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民法典內容博大精深,民法典精神意蘊極其豐富,民法典如此龐大的內容及深刻的意蘊內涵如何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字斟句酌式的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必須找準融入的著力點,圍繞著力點發(fā)力,把握好民法典精神與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素材選擇與呈現方式的融合關系,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盵6]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曾提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7]。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身財產關系呈現新態(tài)勢,愈發(fā)復雜化。尤其是近些年來,大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極易成為“校園裸貸”、網絡詐騙等目標人群。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助于滋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當自身合法權益面臨不法侵害時,大學生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此外,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要潛心學習、真誠信仰民法典、忠實踐行民法典,大力弘揚民法典精神,這勢必會帶動全社會形成信仰民法典的良好氛圍,讓民法典精神鐫刻在全民內心里。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之魂、興國強國之魂。民法典立足中國當代實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綠色原則”,確認和強化公序良俗,增設一系列與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發(fā)展相配套的民事規(guī)范等。所有這些規(guī)范正是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在民法典層面的立法表達。民法典所彰顯的中國精神,使得大學生在感受最深沉的精神譜系,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的同時,必將激勵大學生要勇做弘揚和踐行中國精神的擢拔者、垂范者,厚植精神根基,激發(fā)新的精神力量,將中國精神轉化為青春行動,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盵8]當代大學生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他們是否認同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法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載體和實現形式。將民法典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代大學生,幫助大學生自覺地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實踐行者,進而激發(f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民法典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成果,民法典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深厚的法律文化,系統(tǒng)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具有豐厚的法律文化底蘊,有力地彰顯了文化自信。民法典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凸顯了我國對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的尊重和保護提升到了新高度,有力地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人格權保護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民法典針對疫情防控增加新內容等,充分發(fā)揮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顯著優(yōu)勢,有力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民法典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認真學習民法典豐富底蘊,讓“四個自信”浸潤大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堅定、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
日本法學家川島武宜認為:“法不只是靠國家來加以維持的,沒有使法成為作為法主體的個人的法的秩序維持活動,這是不可能的?!蠓彩忻裆鐣姆ㄖ刃驔]有作為法主體的個人守法精神是不能維持的?!盵9]為增強大學生的民事法律意識,要聚焦民法典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創(chuàng)新民法典宣傳形式,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民法典的宣傳普及,構建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線下、線上資源聯動、校內輿論場、社會輿論場等多措并舉的輿論宣傳陣地[10],發(fā)揮協同效應形成宣傳合力,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崇民法典、用好民法典的濃厚氛圍。
一方面,有效利用傳統(tǒng)媒體開展民法典精神的宣傳。新媒體迅猛發(fā)展,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很大沖擊。但不可否認,傳統(tǒng)媒體仍是重要的戰(zhàn)略性媒體資源,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民法典精神的宣傳離不開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的宣傳優(yōu)勢的發(fā)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要精心策劃宣傳欄目,可以通過推出權威訪談、開設專欄、普法情景劇、刊播系列名家講座和理論文章等形式宣傳民法典;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新興媒體開展民法典精神的宣傳。新興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新興媒體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具有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檢索便捷等獨特優(yōu)勢,因而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喜愛。其中,大學生是新媒體技術使用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群體。借助網絡、微博、微信、微視頻、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傳播媒體開展民法典的宣傳,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開展靈活生動的民法典網上宣傳,營造“時時更新、處處可得”的網絡情境空間,提高法治宣傳的實效,增強民法典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各高校要根據大學生認知規(guī)律,結合本校辦學特色,確定宣傳主題,準備宣傳素材,有效把握輿論導向,提高民法典精神宣傳的針對性與吸引力。
1.深耕教學內容,實現民法典精神精準融入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全面把握民法典精神要義的基礎上,基于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目標要求,吃透教材,深耕思政課教學內容,挖掘民法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好切入點,要合理取舍授課內容,優(yōu)化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融入上下足功夫,提供高質量的教學供給需要,推進精準解讀、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的價值性,把握融入的關鍵點:一是突出民法典精神亮點、熱點融入。如民法典人格權編作為民法典最大的亮點,理應作為融入的重點內容詳細闡述。二是突出民法典精神與大學生學習、生活關聯性融入。在解讀和闡釋民法典時,要著力突出大學生關注度高且與其切身密切相關的部分,如“校園貸”、“保護個人信息”、扶與不扶、救與不救等內容。將民法典中這些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內容融入并轉化為教學內容和教學話語,既增強了理論的說服力,又破解了大學生思想和生活中的疑難和困惑。
需要強調的是高校思政課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宗旨構成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課程體系,各門課程由于教學內容的差異,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以及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同的[11],因而,必須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精準研究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有效路徑。如“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的教學中,要側重把民法典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的教學中,要側重把民法典立法目的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大學生的價值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教學中,要側重把民法典精神與全面依法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內容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學好、用好民法典的過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2.拓展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手段,實現民法典精神生動融入
民法典專業(yè)性較強,理論功底深厚,民法典精神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并非理論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參與者和互動者。民法典融入思政課教學,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善于靈活變式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闡釋民法典精神和基本理論,提高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上,一方面注重采用提高思政課互動式的教學方法。 如討論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等?;邮降慕虒W方法實現由單方灌輸向雙方互動的轉變,大學生緊跟課堂教學節(jié)奏,課堂氛圍活躍,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有所得。一方面注重采用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教學方法。如情景體驗式教學法等。親和力的教學方法實現由抽象生硬的教材語言向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轉化,大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提升,思政課更活,獲得感更多。一方面,注重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新技術的高度融合勢必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吸引力。因此,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來。
馬克思曾經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13]民法典具有極強的實踐品格,大學生真正做到將民法典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法典精神的理論傳授固然重要,但行為實踐養(yǎng)成亦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是弘揚和踐行民法典精神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大學生要以民法典精神為指導,堅持育人為本的思想,要堅持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深入挖掘學校和社會兩種資源,充分發(fā)揮校內和校外雙資源打通實踐新通道,系統(tǒng)設計、精心打造多渠道的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育人效果。
1.基于校內資源拓展融入的實踐路徑
各高校要高度重視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養(yǎng)成教育,要為大學生民法典精神的培育、養(yǎng)成創(chuàng)造實踐條件。各高校是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的主要場域,各高校校內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其中,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民法典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各高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大學生培育和踐行民法典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要以校園文化活動為核心,探索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的實踐路徑。校園文化活動的設置布局要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實際,以新穎親切、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方式,憑借書法繪畫比賽、演講比賽、辯論大賽、舞臺劇目等校園文化形式來展現民法典精神,把民法典精神滲透到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實現民法典精神由大學生的內在認知、情感和信仰引導轉化為大學生的日常價值觀和自覺實踐,進而厚植大學生法治底色。
2.開發(fā)利用校外資源拓展融入的實踐路徑
校外資源靈活多變,渠道寬廣,是學校和社會有效溝通、銜接的媒介,是校內教育教學活動意義和價值的有效補充。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挖掘校外資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的教育和實踐功能。各高校要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出書齋,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利用校外資源,打通從課堂到實踐的通道?!罢堖M來”可以通過邀請法學知名學者以及法院、公安、檢察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有豐富經驗的辦案人員進校園,為大學生開辟生動直觀的民法典系列講座?!白叱鋈ァ笨梢砸龑Т髮W生參與開展送民法典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等普法活動,宣講民法典精神,讓民法典精神走入群眾心中。
偉大的時代,催生偉大的法典。同新時代的民法典一路同行,是這一代大學生的幸運。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讓這部“社會百科全書”真正滲透到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民法典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