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曼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提出并科學闡述的重大論斷、科學概括和創(chuàng)新命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提出與不斷開拓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根基、指導思想,并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想為根本方向和目標宗旨。鑒于此,深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尤為必要。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民族歷史匯入世界歷史的人類現代化之大勢,在客觀判定西方現代化帶來的進步性的同時,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基處批判性審視了西方現代化的特殊樣態(tài),提出超越資本主義社會困境的現代化新構想,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辟奠定了理論前提。
唯物史觀強調在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考察世界歷史的形成與演進,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基于唯物史觀進行敘事。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式確立,資本形態(tài)歷經“等級資本”—“商人資本”—“工業(yè)資本”變遷,各民族、各地區(qū)從原始封閉走向世界成為歷史必然趨勢。18世紀60年代起,工業(yè)革命決定性地成為推動世界歷史形成的巨大力量。這表現在:一是工業(yè)革命催生了機器化的大工業(yè)生產方式,沖破了地域性、封閉性的生產方式限制。二是在擴展生產領域的基礎上,狹隘、固定的分工日趨消滅。三是以往閉關自守的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歷史活動愈加具有普遍交往的特性。由此,不但“工業(yè)較發(fā)達國家向工業(yè)較不發(fā)達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景象”(1)③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0頁。,而且人類共同利益成為世界歷史條件下“所有相互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馬克思按照“生產—分工—交往”的邏輯來解釋世界歷史的形成,這是對人類歷史和文明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規(guī)律的客觀反映。
與世界歷史轉變過程相適應,現代化轉型也成為世界發(fā)展演變中的必然。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民族區(qū)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進程中人類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探索和轉型。在先進國家率先踏上現代化道路的強烈引力作用下,后發(fā)國家為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也開始追隨前者并向其現代化道路學習取經。一場席卷全球的、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現代文明建制進程勢不可擋。這一進程促使每一“現實的人”基于物質生產生活實踐的現代化追求必然內蘊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之中。近代以來,現代化進程不僅從廣度上席卷了一切國家和民族、蔓延至世界各地,而且在深度上引發(fā)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人類文明被歷史性地推進到一個全新階段。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不僅敏銳地預見了現代化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的基本趨勢,也科學地闡明了現代化演進規(guī)律的本質內涵。當前,在西方國家出現逆全球化和單一現代化觀念的情勢下,中國積極推動全球化、努力拓寬現代化路徑選擇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堅持和弘揚。
世界市場的開拓與世界歷史的形成緊密相連,世界歷史的形成以世界市場的開拓為重要表征,實質上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滲透。機器大工業(yè)推動商品流通加速、貨幣制度發(fā)展,促進產品價值實現以及擴大生產規(guī)模基礎上的資本集中,與此相應的是現代世界市場拓展的強烈需求——生產資料、勞動力要在全球范圍成為資本支配和使用的對象。由此引發(fā)的情形是,國別市場融入世界市場,各地域性市場走向開放,資本具有了不斷開拓世界市場的內在動力。資本消滅了一切民族的地方性、特殊性生產方式的界限,推動了封建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并由此實現了資本開辟世界市場的客觀功能。如馬克思所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chuàng)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8頁。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滲透,既外在地表現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和世界市場的開拓,也內在地體現于生產方式由手工操作到機器大生產的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升格了一個與以往“只表現為人類地方性發(fā)展和對自然崇拜”③的歷史階段相異質的歷史階段,推動了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滲透揭開了人類通過現代化道路追求自身解放與發(fā)展的序幕,重塑了全球現代性關系。隨著資本的全球擴張,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因其先發(fā)優(yōu)勢和垂范效應而強勢席卷全球,并一度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征,這正是基于生產方式意義而實現的。也即是說,資本主義現代化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生、發(fā)展和成熟而逐步形成,伴隨著資本不斷為自身增殖服務,并使勞動從屬于自身的生產方式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中取得了“絕對權力”。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意圖將自身變革模式作為非西方社會的普遍模式來推廣,將非西方社會納入其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助推人類社會變革的意義上,馬克思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的積極價值,表現為“機器化大生產”替代“工場手工勞作”,“工業(yè)騎士”打敗“佩劍騎士”(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2頁。,資本權力推翻封建王權的統治,主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將勞動者從封建制度的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使其在法律上實現自由,成為“自由的工人”。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塑造了全新的社會關系和生存境遇,革新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將人類文明形態(tài)推進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在肯定現代社會帶來文明成果的同時,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現代化呈現為進步與苦難并存的樣態(tài)。從資本和勞動的關系角度分析,由于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資本謀求不斷增殖和榨取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呈現為釋放“資本膨脹力”的過程,資本具有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勞動轉化為異化勞動。在現實生產中,資本和勞動的這種對立表現為:一邊是僅有勞動力而沒有生產資料的無產者,另一邊則是獨占生產資料并對勞動過程及產品擁有支配權的資本家,“分裂為兩極”成為必然趨勢;在世界歷史視域中,以資本主義現代化范式為樣板的世界歷史,并非全球和平發(fā)展、共生共榮的歷史,相反帶來了全球范圍內的殖民主義、侵略擴張以及諸多落后國家對西方世界的依附性狀態(tài)。這表明,雖然資本主義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但它也是人類一切罪惡的源泉。資本主義現代化樣態(tài)終究是一種特殊樣態(tài),并不能將其作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的一般樣態(tài)來看待。資本邏輯籠罩下現代社會是一個顛倒的世界,資本主義現代化并非合理延續(xù)以往文明,而是刻意背離以往文明。馬克思正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提供了一種真正具有生成與建構意義的現代化發(fā)展新版本,打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壟斷地位,指引人類文明走向美好未來。
揚棄私有財產,實現勞動解放,確立“現實的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是馬克思關于現代化轉型的偉大構想。在他看來,現代社會擺脫顛倒境況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資本邏輯的束縛,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揚棄是這一過程的具體化。使無產者主體的價值從資本剝削下的自我否定轉變?yōu)閷ο蠡瘎趧拥淖晕掖_證。否定資本邏輯的目的在于建構一種勞動邏輯,這種勞動邏輯及其對象化過程并非為了資本增殖,而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中心,使“現實的個人”向自己的存在與社會的存在的內在一致性復歸,從而否定社會關系的對抗性。社會不是抽象的與人相對立的社會,而人就是社會的存在物,每一個體現為目的而非手段的人生活在合理化的世界之中,且以每個人“固有的力量”凝聚為一種社會的力量,最終實現人類解放、自由與全面發(fā)展。緣此,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確證、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之間的沖突訴諸這一現代化發(fā)展的新構想而得以真正解決。無產階級作為新革命主體登上歷史舞臺是這一構想付諸實踐的現實路徑。立足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高度,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同時提出了超越后者的可能路徑,呈示了一種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代化新版本。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新構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苦難且輝煌的歷史,一方面,印證了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特殊樣態(tài)僅僅是人類社會現代化多元樣態(tài)中的一元,確認了現代化道路的復數性質而非單數性質;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新構想同中國實際結合的嶄新樣態(tài),源自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歷史地、持續(xù)地超越,在現實的歷史中不斷塑造基于自身歷史淵源、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代化的中國式探索,并日益凸顯人類社會現代化健康存續(xù)的普遍意義。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新構想為中國式現代化及其實踐邏輯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方法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論準備,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充分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的理論運用和方法自覺。在理論運用維度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的理解,應將其置放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交互的視域之中。
對唯物辯證法這一內在靈魂的重新發(fā)現和激活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出場的關鍵。唯物辯證法強調全向度、系統性而非單向度、單質態(tài)的理解視域和動態(tài)化而非靜態(tài)化的命題判斷。據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應被深度理解為現代化及其現實道路內在矛盾自我演化的辯證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的在場應被自覺認識為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超越的動態(tài)過程而非無矛盾、完成態(tài)之定型的“形而上學”。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與在場的邏輯坐標系并非經由任何外部反思式主觀拼接的偶然框架,相反,其生發(fā)于歷史與現實交匯、中國與世界對話、辯證揚棄與超越的總體動態(tài)發(fā)展的必然性的歷史結果之中。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總體理性自覺的把握,不難發(fā)現其出場邏輯與在場邏輯正是辯證邏輯。
1.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以往現代化系列矛盾的辯證揚棄與創(chuàng)造性解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百年奮斗中之所以能夠實現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以及舊中國式、蘇聯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之路和改革開放初期探路方式(4)② 任平:《論中國式現代化的辯證法——“道路之新”的矛盾體系與出場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年第6期。的歷史超越,不斷彰顯中華民族“歷史的選擇”的實踐自覺,根源正在于此。以往五種探路方式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道路演化的具體表現,歷史性地顯露出現代化歷程中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和諸多弊端,因而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源泉,又是中國式現代化超越的對象,是中國式現代化直面與有效回答“歷史之問”的基本前提。
2.中國式現代化“辯證法所包含的內在矛盾自我否定、自我運動、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的進程遠未完結”,因而不可被理解為某些“靜態(tài)要素、特征、模式、方案的集合”②。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并不意味著作為現代化“一般”的矛盾完全消解,相反,它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仍以新的方式存在。諸如,資本發(fā)揮“另類牽引”的消極作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世界霸權主義、單邊主義與中國倡導的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的新全球化時代的矛盾等,這都需要在中國式現代化持續(xù)創(chuàng)新、秉持在場的現實進程中不斷合理解決,以印證中國式現代化對“時代之問”的科學回應中,不斷自我超越,不斷開創(chuàng)現代化文明新樣態(tài)。
3.中國式現代化在充分汲取以往現代化道路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同時,不斷彰顯在新的場域重置這些矛盾體系的方式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進程中不斷拓新更宏闊、更復雜、更高階的辯證格局。歷史證明,不僅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是中國共產黨人傾注生命和鮮血交出的現代化“世界之問”的中國答卷,而且中國式現代化的“在場”也體現出構塑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持續(xù)貢獻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唯有以“大歷史觀”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辯證法,明晰中國作為世界現代化共同體中主要成員在助推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的積極參與和大國責任,才能以真正的歷史自信創(chuàng)造歷史、贏得未來。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歷史唯物主義有著本質關聯:后者的核心要義和意涵精髓內蘊于前者,前者是對后者的有效證明和積極推進。為此,需深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唯物主義基底。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將歷史視作“想象主體的想象活動”的“歷史占卜術”,也不是將歷史視為“僵死事實的堆積”的“自然進化論”,而是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將歷史看成“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頁。。之所以能夠真正深入歷史“本質性的一度”,正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抓住了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基礎的生產方式。海德格爾為此客觀評價,在理解和把握人類歷史規(guī)律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優(yōu)越于薩特的存在主義和胡塞爾的現象學。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社會發(fā)展“普照的光”,不僅照亮了人類社會普遍發(fā)展與更替之途,同樣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深厚歷史與鮮活現實。
1.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導源于歷史唯物主義指示的實踐與發(fā)展邏輯。在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時代,馬克思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超越了民族的個體性而走向世界的普遍性,這是客觀的歷史必然。東方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不可避免遭受西方社會的沖擊,東方從屬于西方。馬克思通過考察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社會形態(tài)和東方的社會結構及矛盾運動,形成了東方社會理論。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他說自己關于西方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不是一切歷史哲學理論的永恒化。晚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有跨越資本主義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為東方國家擺脫落后局面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梳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脈絡,可以發(fā)現其歷史必然性——從“裹挾著對外來挑戰(zhàn)的回應”的一朵浪花,飛騰泛起而成為人類現代化浪潮中最具沖擊與震撼力的洪流,“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 64 頁。,正是得益于歷史唯物主義提供的前提條件。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體現為依循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探索的重要成果,在世界歷史中開辟出一條具有中國歷史獨特性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
2.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接續(xù)中國式現代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全新證明。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本質意義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第二次革命”的接續(xù)與深化;也是在此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證明并推進了歷史唯物主義之中國邏輯的深度展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社會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中國式現代化倡導實現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機統一即塑造“高度文明的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生態(tài)生產力,將生態(tài)維度注入生產力的發(fā)展,規(guī)避資本主義現代化導致的生態(tài)失衡,“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發(fā)展生產力”(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剩余價值及其規(guī)律的揭露和批判,道出了“資本的文明面”,又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對市民社會問題的解剖,根本上扭轉了現代文明即資本主義文明的思維定式,完成了資產階級代言人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無法做到的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正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最集中深入的體現,它指示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認識要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1.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仍是一條“利用資本來消滅資本”的新文明之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文明時代是個人仍受“抽象”資本馴服的時代,需要以一種人之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新文明取而代之。這是一種辯證否定,亦即利用資本主義文明來超越資本主義文明。資本對利潤最大化不可遏制的追求遭遇到來源于自身的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頁。。憑借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資本運行、資本邏輯作用的范圍與界限進行了清晰界定,遏制了資本邏輯的濫用和無序擴張,堅持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和價值訴求;同時也要認識到,在相當長時期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然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資本主義文明成果還要批判吸收和借鑒。這一新文明道路以克服并同時占有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為前提,因而必然不可僅僅依循資本主義現代性及其變換形式來加以真正理解。
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這一新文明道路在消化和汲取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過程中揚棄了資本主義文明,因而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獨特現代化,也探索出了一條人類現代化文明的康莊大道。這是在兩種制度博弈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對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成果。在本質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五大文明”的協調發(fā)展;就其世界歷史意義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導引了一種共建、共振、共榮、共享的“美美與共”的新文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同源同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思想指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體同構,共同表征著在理論發(fā)展維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指引,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過程的始終。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馬克思主義具有本質聯系。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起源與本質來歷,要在特定歷史條件中去尋找。脫離特定社會條件和具體歷史場景,以抽象普遍來先驗地規(guī)定現代化進程的種種設想,如同黑格爾揭示的“詭辯論的現代形式”“浪漫主義虛弱本質的病態(tài)表現”,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進程和獨特邏輯。不過,只是拘泥于具體的歷史事實,也無從達至隱藏于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此,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應將其看作現實的歷史運動,特別是這一現實運動呈現的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如何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總體趨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的直接影響下,五四運動爆發(fā),它既成為當時世界革命的組成部分,吹響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號角,又為中國共產黨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導致中國的現代化事業(yè)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產生了本質聯系。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革命息息相關,而中國革命又在特定的歷史轉折點上同馬克思主義建立起本質關聯,五四運動就是這樣一個特定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是決定性地標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本質聯系。此后,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相等同(9)吳曉明:《世界歷史與中國式現代化》,《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9期。。
中國式現代化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本質特征。如果說,中國最初是被迫卷入現代化進程,那么,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在長期艱苦的探索過程中形成。在早期“學徒狀態(tài)”中,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試圖把“中心城市武裝起義”的原則簡單嫁接到中國革命卻遭遇嚴重挫折。當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的過程中意識到,應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獨特革命道路,才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意識與自覺踐行。這種建立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早期進程即奠基現代化事業(yè)的早期革命統合起來,也貫穿于之后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建設工業(yè)化國家目標的提出、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新事業(yè)的開啟、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化新道路的推進與拓展之中。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互為關聯、一體推進。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接續(xù)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基礎上展開了多維度創(chuàng)新突破,成功助力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體現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其對新時代的時代特點、主要矛盾、使命任務進行了科學研判,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行了新的安排和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引——以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目標任務、重大原則的系統論述和深刻闡發(fā)為集中體現。
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高度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主體、內容、意義等,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及其實踐邏輯提供了根本遵循。
2.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zhàn)略進行了宏觀展望,重點部署了未來五年的戰(zhàn)略任務,為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制定了方向標和路線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科學指引。
3.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深化改革開放、發(fā)揚斗爭精神五項重大原則。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五項重大原則的強調,有利于防范與克服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各種“灰犀?!薄昂谔禊Z”等不期而至的未知因素,為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提供政治保證、道路方向、價值歸屬、根本動力與現實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全新的視野對“兩個結合”進行了科學闡釋,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為新時代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逐漸融匯、有機合一。黨的百年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和成功實踐者,也是中華文明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積極弘揚者。占據國家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同占據文明主體地位的中華文明,已在“融通”中全面“貫通”。由于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同一個歷史性進程,因而“兩個結合”在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道路的同時,也深刻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體同構性。
1.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體解決中國問題、從中凝練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新認識、新實踐之路。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用百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兩百多年的現代化建設探索,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質與量上實現“時空壓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奇跡,正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著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體化的實踐邏輯,“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1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演進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成為一種主體自覺,這條未竟之路不是沉浸于抽象的片面演繹,而是塑造于具體的社會歷史,實際地受到歷史因素束約、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導、世界態(tài)勢挑戰(zhàn)等影響,體現為黨全面領導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體現為外向性發(fā)展和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當代呈現。
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煥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生機活力、促使兼容并蓄的中華文明升華為世界歷史精神、貢獻“世界向何處去”之問的中國智慧的道路。這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自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相結合,根本在于兩者共同的契合性特質,即唯物性、辯證性、開放性、發(fā)展性。比如,民本思想、辯證思想、“天下大同”理想等與馬克思主義內在契合的深厚傳統早已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之中。這意味著盡管兩者的歷史起源和內涵意旨存在差異,但彼此之間具備深度對話交融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使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華文化、中國文明的深厚土壤里生根發(fā)芽,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作用下實現本土化、民族化,與時俱進地生長出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理論形態(tài)——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理論形態(tài)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飽含鮮明的時代氣息,不僅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也指示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廣闊延伸,并賦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嶄新價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