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君
(河南師范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打擊樂作為傳統(tǒng)音樂類型之一,在中原地區(qū)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的群眾基礎。根據打擊樂器的不同尺寸,河南省鑼鼓樂樂種可分為“大鑼鼓”與“小鑼鼓”兩種類型。洛陽嵩縣“大銅器”屬于“大鑼鼓”類打擊樂樂種,它“以響銅制作的大鐃、大镲、大鼓等節(jié)奏樂器為主。表演時聲音響亮、節(jié)奏豐富,演奏技巧性強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獨具風格、集體育和藝術為一身”[1]。嵩縣“大銅器”當地明確記載傳承人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嘉慶時期,此后歷代傳承人均有文獻記載且未曾間斷。2011年,嵩縣“大銅器”被列入洛陽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以嵩縣“大銅器”為研究對象,可以“以小見大”管窺當前河洛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現狀與態(tài)勢,進而探討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洛陽市嵩縣“大銅器”在田湖鎮(zhèn)、城關鎮(zhèn)、庫區(qū)鄉(xiāng)、紙房鎮(zhèn)等地較為流行,而以田湖鎮(zhèn)的古城村、灑落村最為著名。
嵩縣“大銅器”文化底蘊豐厚,傳說其初為東漢末年的戰(zhàn)場軍樂。田湖鎮(zhèn)古城村之“古城”,源于這里自西漢起的兩次建縣?!夺钥h志大事記》記載:“西漢惠帝四年,建陸渾縣,屬河南郡”,“東魏年間(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置北陸渾縣,屬洛州伊陽郡。”“陸渾縣”“北陸渾縣”的治所都在今田湖鎮(zhèn)古城村一帶。而灑落村在地理位置上與古城村緊密相連,歷史上曾是古城村的一部分,近代以來,兩村在行政區(qū)劃上也是時分時合。古城村、灑落村位于古代縣城所在處,這使其與嵩縣“大銅器”最早結緣。據當地傳說,在東漢時期,陸渾縣知縣唐允鐘愛鼓樂銅器,他從軍隊好友處收集到一些銅器曲牌,之后挑選一批精壯的男子排練,每有軍中慶典活動,便進行“大銅器”的表演。這一頗為悠久的民間傳說,賦予嵩縣“大銅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
嵩縣“大銅器”初為東漢軍樂,后來逐漸發(fā)展為祭祀配樂。隨著嵩縣縣城向南遷移,古城村失去了其歷史的輝煌,變?yōu)橐粋€普通村莊。當時絕大部分村民居住的是草房,草房易燃,時有火災發(fā)生。為免除火災,古城村民在村落的東、南、北三個方位建造了三座火神廟,祭拜火神。在每年的正月初七“火神爺”生日當天,古城村要舉行“火神爺”浩蕩出行的儀式,即抬舉火神牌位在村中巡游,以此期盼“火神爺”對全村各方面的佑護。為取悅火神,村民將舞獅、高蹺、高垛等民間活動納入祭祀活動,而“大銅器”的表演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老年人講述,灑落村在封建社會有“四社”,即火神社、老君社、山神社和關帝社,“四社”各自有銅器一路,尤以火神廟的銅器隊伍陣容強大,曲牌最多。又據灑落村的《張氏祖譜》記載:每年正月初七,在“火神爺”出巡的日子,村里男女老少披紅戴綠,聚集在火神廟前,先擺上供品,由村中德高望重者上香,眾人祭拜火神。然后青壯年男子抬著火神像,響銃開道,打著彩旗,從火神廟前出發(fā),依次跟隨銅器、獅子、抬裝、嗩吶、竹馬、旱船等民間藝術表演隊,熱鬧非凡。其中,大銅器隊是烘托氣氛的主要表演者。祭拜隊伍先走村里的主干大道,再走小巷胡同,最后返回出發(fā)地火神廟,整個儀式十分隆重。
新中國成立后,嵩縣灑落村“四社”的四路銅器合并。1965年,由于“火神廟”被拆除,當地祭拜火神的民俗活動也自然被取消,“大銅器”表演項目也終止。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當地的火神社火又在民間悄然興起,“大銅器”演奏作為社火的傳統(tǒng)活動內容也得以恢復。
嵩縣“大銅器”從東漢末年至今,已有1 800多年的歷史,對其研究可以了解河洛地區(qū)民間打擊樂的起源和發(fā)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河洛民俗文化景觀。
據筆者實地調研,目前嵩縣組建的“大銅器”演奏班子為數不少,田湖鎮(zhèn)古城村“白云山巾幗鼓樂團”和灑落村“花木蘭鼓樂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嵩縣“大銅器”演奏人員隊伍有保障。一些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員因生計需要,大量外出流動,時常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嵩縣田湖鎮(zhèn)交通便利,新建洛欒高速公路在此設有上下路口、立交橋及收費站,洛欒快速通道臨鎮(zhèn)而過,縣域高新技術區(qū)集聚發(fā)展,創(chuàng)辦有一定數量的企業(yè)工廠,這為田湖鎮(zhèn)農民“足不出縣”甚至“足不出鎮(zhèn)”打工就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據筆者對灑落村“大銅器”多名演奏者的采訪得知,她們大多是在本村生活,在村莊附近的工廠上班,很少有常年在外地務工的情況,還有一部分演奏者是常年在家務農。這就使得“大銅器”不論是訓練、排練還是演出,都有較為穩(wěn)定且充足的人員保障。
嵩縣“大銅器”展演有民俗文化的支撐。灑落村村西隸屬熊耳山山脈的龍鳳嶺,建立有一座佛道合一的寺院“佛落寺”,內有乾清大殿、龍王母殿、四大龍王廟、地母殿等,供奉的既有彌勒佛、釋迦牟尼佛等佛家神像,也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四大龍王、龍王母、“二十八宿”等道教神靈。依山而建的“佛落寺”能夠修建得如此宏大、包含的神靈如此龐雜,足可以反映當地人的重視程度。正是由于包含了豐富、多元的神靈種類,也為該寺興旺的香火奠定了基礎,不僅灑落村的村民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來此祈福,而且周邊村莊的村民也會前來。每年在神靈的壽誕日等,“佛落寺”會舉行慶賀或祭拜儀式,這些場合需要“大銅器”的表演,為“大銅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留與傳承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嵩縣地方鄉(xiāng)村廟會為“大銅器”展演提供了重要的舞臺。灑落村在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jié)氣照例舉辦廟會。每次廟會均為期3天,其中,第一天為“起會”,在這一天的下午和晚上會分別上演一臺大戲,主要為廟會營造氣氛?!罢龝笔菑R會的第二天,實為廟會的高潮所在,“火神爺”牌位由多名村民以眾星捧月之勢抬舉著在村中巡游,多種民間歌舞與器樂表演緊隨其后,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巡游隊伍,屆時不僅本村居民或參與其中或紛紛出門觀看,而且方圓幾十里的村民也會前來“湊熱鬧”,燒香祈福。廟會的第三天,也即“罷會”之日,實為廟會的尾聲,慣例是在下午與晚上各演一臺大戲。據灑落村“大銅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齊尚戰(zhàn)介紹,“正會”之日的巡游最為隆重,以“大銅器”為代表的傳統(tǒng)音樂表演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節(jié)目。這一風俗傳統(tǒng)代代沿襲,至于起源何時,當地人也無法詳述與考證,但在消災祈?;顒又小按筱~器”演奏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為其保留、傳承、弘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神靈祭拜與民間廟會期間的“大銅器”演出,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以走進鄉(xiāng)村日常生活,而當代旅游景區(qū)的開發(fā)也為其開拓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嵩縣依山傍水,伊河、汝河、白河三條大河流經境內,伏牛山支脈外方山與熊耳山橫貫縣域,擁有異常豐富的旅游資源。聞名河洛地區(qū)的白云山景區(qū)、木札嶺景區(qū)、天池山景區(qū)等先后舉辦“嵩縣風光山高水長”“嵩縣金秋旅游節(jié)”等大型文化旅游宣傳活動,其中的民俗展演環(huán)節(jié)常會邀請“大銅器”到場演藝,這為嵩縣“大銅器”提供了新的演出機會。
目前嵩縣“大銅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著堅實基礎和良好態(tài)勢,但同國內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資金投入不到位、表演平臺有限等嚴峻挑戰(zhàn)。一時期,學習“大銅器”演奏的人數逐漸減少,“大銅器”表演無法形成文化產業(yè),“大銅器”發(fā)展曾一度陷入低谷。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既是一種政府行政行為,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既要充分發(fā)揮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也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保護工作之中,構建政府、民眾和學者共同參與的保護體系”[2],這使嵩縣“大銅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仍有諸多工作要做。
第一,地方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嵩縣“大銅器”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列入省級遺產保護名錄,其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可在田湖鎮(zhèn)古城村、灑落村特定區(qū)域,設立“大銅器”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優(yōu)先安排專項保護經費,建設非遺特色村鎮(zhèn)。要加強教育和宣傳,利用特殊時間節(jié)點如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組織開展各種大型活動,發(fā)放宣傳手冊,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據筆者2020年6月13日的考察所見,嵩縣有關部門組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場演出,灑落村“大銅器”以其雄渾氣勢被安排在開場處展示其精彩的演奏。
第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研究與保護?!按筱~器隊伍以大镲、大鐃、大鼓為主,手镲、二鼓、小鼓為輔,邊鼓為指揮。它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作為民族舞蹈表演時的伴奏,給人一種中原人特有的粗獷、豪邁的感覺。”[3]嵩縣“大銅器”主要樂器有大鼓、中鼓、盤鼓、邊鼓、鑼、镲、鐃等,要對這些表演樂器特別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器物精心收藏、妥善保管、及時維護。嵩縣“大銅器”歷代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曲牌,有《四牌》《長香》《慢四捶》《得勝鼓》《絕牌》等,對此要做好文獻整理與研究。對現代新創(chuàng)作的曲牌如《白云天鼓》《農家樂》等,要與時俱進地予以提升完善,促使其經典化?!按筱~器”樂調有的節(jié)奏歡快,有的緩慢抒情,要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等現代技術手段,制作短視頻,建立數據庫,打造虛擬博物館,不斷探索新的保護創(chuàng)新方式與路徑。
第三,加強“大銅器”傳承人的培養(yǎng)。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以超人的才智、靈性,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類別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湛的技藝,他們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接力賽”中處在當代起跑點上的“執(zhí)棒者”和代表人物。從前嵩縣“大銅器”演奏任務全由男子承擔,其演奏技法也由男子掌握,傳男不傳女的舊俗阻礙了這項民間藝術的發(fā)展。田湖鎮(zhèn)灑落村第八代“大銅器”傳承人——齊尚戰(zhàn)在1993年春率先破除“傳男不傳女”的傳統(tǒng)習俗,創(chuàng)建了180多人參加的灑落村“花木蘭鼓樂團”。20世紀90年代末,“大銅器”傳承人任轉運組建了古城村“白云山巾幗鼓樂團”,其演奏人員全由農村婦女組成,在傳統(tǒng)站立式打法基礎上,還將舞蹈融入其中,使隊形多樣,增強了觀賞性[4]。灑落村搜集與保存了“大銅器”的實物、圖片、視頻等相關文獻資料,建立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嵩縣大銅器陳列傳承展示館”,并在17年間先后集中舉辦了4次傳承培訓班,每次接受“大銅器”演奏培訓的學員均超過40人。自1993年至今,能夠熟練進行“大銅器”演奏的人數始終保持在50人以上。
第四,積極構建“大銅器” 傳播的活動空間。“大銅器”“以其久遠的歷史傳承、鮮明的音樂特色和個性、強烈的感染力,發(fā)展至今,獨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實為中國古代民族民間藝術之瑰寶”[5]。但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影院、電視、電腦、手機、網絡等的普及,“大銅器”原來傳統(tǒng)的演出活動形式不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許多地方的演出數量減少、規(guī)??s小、水平下滑,“大銅器”活動呈下降趨勢。為此,“大銅器”在參與廟會、祭祀、祈福等傳統(tǒng)民間活動之外,還要瞄準當代節(jié)日、慶典、大型公益活動等,進一步開拓展演空間。如洛陽市每年舉辦“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河洛文化旅游節(jié)”,這也為民間傳統(tǒng)音樂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嵩縣灑落村“大銅器” 自1993年重新建立以來,積極抓住契機,先后參加了8次洛陽“牡丹花會”開幕式的演出,分別是1994年第13屆、1999年18屆、2005年第23屆、2011年第29屆、2012年第30屆、2015年第33屆、2017年第35屆與2018年第36屆。通過這些規(guī)模大、規(guī)格高的展演,鍛煉了隊伍,推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大銅器”演奏員,有效提高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