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蘇區(qū)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轉換問題論析

2023-02-20 18:13:30楊其虎
嘉應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蘇區(qū)理論課話語

楊其虎

(嘉應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習近平指出,蘇區(qū)精神“既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顯示了蘇區(qū)時期的特色和個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新的升華,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來源”。[1]蘇區(qū)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用“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chuàng)一流、無私奉獻”概括了蘇區(qū)精神的主要內涵。近年來,蘇區(qū)精神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yōu)選內容之一,總體而言,蘇區(qū)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但從高校的教學實踐中觀察到,蘇區(q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實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忽視了蘇區(qū)精神教學話語的轉換。

話語是特定語境中人與人之間用于溝通的具體言語,它關系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麥克洛斯基認為話語是“一套在一定的歷史時空規(guī)限下相互聯系的思想,它嵌在文本、言詞和各種踐行之中,關涉尋找、生產和證實‘真理’的各種程序?!盵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話語通常是指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交流溝通時所運用的具有陳述屬性的文本(符號序列),話語的確切含義受到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方式和話語語境的影響,本文探討的是有關蘇區(qū)精神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活動中話語方式和話語語境的轉換問題。

一、歷史話語向現實話語的轉換

“蘇區(qū)精神”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從蘇區(qū)革命實踐中提煉出的偉大革命精神,它形成植根于蘇區(qū)共產黨的革命實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和地域特征。蘇區(qū)精神的產生有著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思想文化條件和實踐條件。在地理條件方面,蘇區(qū)通常位于山區(qū),交通不便,自然環(huán)境惡劣,共產黨人和蘇區(qū)人民在與兇殘的敵人和兇險的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磨礪出了務實的態(tài)度、崇高的品質和頑強的意志。在社會歷史條件方面,二十世紀初,蘇區(qū)人民忍受著帝國主義、軍閥和土豪劣紳的多重壓迫,蘇區(qū)人民有著強烈的革命意識,對革命事業(yè)必勝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在思想文化條件方面,早期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條件方面,“圍剿”與反“圍剿”的斗爭,蘇維埃區(qū)域的開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等為蘇區(qū)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實踐基礎?!疤K區(qū)精神”就是在這樣復雜的歷史背景中鑄造出來的。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文本的意義不是由作者所決定的,而是由處于不同境遇之中的讀者和文本的互相作用所決定的?!谋镜囊饬x和理解者一起處于不斷的形成和交互影響的過程之中?!盵3]這表明文本的閱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受到閱讀者自身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閱讀者易于使用現實的話語體系去理解文本。蘇區(qū)精神自產生以來,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九十年的滄海桑田,中華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在今天的課堂上,思政教師如果還停留在歷史話語體系中,大學生很難對蘇區(qū)精神有深刻的領悟和體會。

對蘇區(qū)精神的傳授,要想達到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歷史話語向現實話語的轉換,要聯系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踐去闡述蘇區(qū)精神內涵。一是把蘇區(qū)精神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個大局和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復雜國際環(huán)境中進行傳授。今天的我們雖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看到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光明前景,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當前,我國正面臨更加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更加艱巨的國家安全建設任務;三年疫情對我國經濟發(fā)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給民眾生活造成一定的壓力。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當代大學生要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歷史偉任,必須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八膫€自信”就是蘇區(qū)精神中“堅定信念”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是“堅定信念”在當前時期新的傳釋。二是把蘇區(qū)精神“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等內容融入當前我們黨的“反腐倡廉”“自我革命”的現實語境中來。要聯系我們黨把反腐敗斗爭提高到事關黨和國家興亡的高度,開展了鐵腕反腐,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活動和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對黨員干部提出“八項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開展“光盤行動”等現實情況講清黨員干部必須“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必要性。這些活動的開展與當年蘇區(qū)建設中“蘇區(qū)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防貧農”的優(yōu)良作風是相互照應的。三是把“艱苦奮斗、爭創(chuàng)一流”的蘇區(qū)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成人成才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大學生經過努力,順利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學習,但大學生活不是他們的人生終點,而是更高境界、更美好生活的起點;同時,他們還面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面臨國家科技發(fā)展中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的任務。大學生只有繼續(xù)發(fā)揚“艱苦奮斗、爭創(chuàng)一流”的蘇區(qū)精神,才能擴寬就業(yè)渠道,推進科技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要使蘇區(qū)精神內化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文化、精神需要,我們需要把它的歷史話語轉變?yōu)槌錆M現實氣息的生活話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蘇區(qū)精神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營養(yǎng),使其不斷展現新的活力。

二、理性話語向情感話語的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盵4]這里的“道理”首先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義性和真理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是要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和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道義性,從而實現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目的,只有講好信心、信念和信仰背后的深層道理,學生才能弄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做到理論性與政治性的內在統(tǒng)一,“講深、講透”更多注重理論本身,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道”的把握,而“講活”則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式、方法,傾向于“術”的方面。通過理論闡述、邏輯推理,案例分析、焦點辯論等手段與方式,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講深和講透。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終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僅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與“不知”的問題,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信”與“不信”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鑄魂育人,這勢必要求通過教學,讓學生從情感上接受、吸納我們的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和“成為血液里的成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盡管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但也有著與其他課程一樣的共性,在突出理論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情感在課堂教學和學生自我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做到“曉之以理”,也要做到“動之以情”。

教育活動是一項涉及人“知、信、行”等多項行為的活動,而人的情感情緒蘊藏在知、信、行等每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并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起到一定的導向和調控作用。列寧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盵5]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受教者的“信”與“行”,積極的情緒會對學生的“信”與“行”產生正向作用,會強化思政教育信息的傳遞與接受,從而促進學生把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覺行動。積極的情緒帶來積極的情感,在蘇區(qū)精神的思政教學中,我們應適當地進行從理論話語向情感話語的轉換。有時候,情感話語比理論話語會產生好得多的教育效果,如1989 年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感動了無數觀眾,盡管里面沒有任何理論教誨,但人的情感共鳴讓每一位觀眾都深感母愛的珍貴,尤其是當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響起時,幾乎無人不動容、不淚目。觀影者從影片中體會到“母愛的珍貴”比任何說教要強得多。

蘇區(qū)精神思想政治教學從理論話語向情感話語的轉變可從以下途徑展開。一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情懷,這種情懷有兩個向度:其一,思政教師要有很深的家國情懷,教師自己要發(fā)自內心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深信馬克思主義,深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到“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其二,思政教師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情懷。只有熱愛思政課,才會對課程投入情感,沒有人會對自己厭惡的事物投入很深的情感。真愛出真情,真情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得有血有肉,從而感染受眾。二是把與蘇區(qū)精神相關的感人故事、電影,動人的山歌、音樂有機融入教學內容。蘇區(qū)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如“八子參軍”“馬前托孤”“老彭辦米”等,也流傳著很多歌曲,如《放腳歌》《婦女解放歌》《送郎當紅軍》《紅色的五月到了》《十送紅軍》等,其中的《十送紅軍》旋律婉轉優(yōu)美,如泣如訴,歌曲再現了革命歷史畫面,動人心弦。通過故事講述、歌曲賞析、電影展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會大大增強學生認知驅動功能、意志提升功能、信念固化功能和行為激活功能。

三、符號話語向意義話語的轉換

人是符號動物,語言是最典型的符號體系,語言包括聲音符號和文字符號,人類對符號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使得一個屬人的意義世界得以呈現和接續(xù)。符號在人與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個體在意義世界中得以穿梭和遨游。人的生活世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物理世界,更是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人通過符號來感知世界與他人,接觸世界與他人。人類早已被包圍在符號當中,離開符號,“他就不可能看見或認識任何東西”。[6]

所謂精神,一是指人的一種心理或意志狀態(tài),二是指某種事件或符號蘊含的某種意義。蘇區(qū)精神源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和蘇區(qū)人民在蘇區(qū)的英勇事跡,那些事跡改變一個舊狀態(tài),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狀態(tài)。從無數個大事和小事中抽象與升華出“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爭創(chuàng)一流、無私奉獻”的崇高意義。當這一意義獲得群體的認可后,我們把它凝練成一個文化符號,即“蘇區(qū)精神”,當時事件的發(fā)生已有近百年歷史,那些事件和行為本身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時空之中,它們通過文化符號來得以永恒傳續(xù)?!疤K區(qū)精神”這四個字符與原中央蘇區(qū)、博物館及其他地方留存與蘇區(qū)精神相關的各種遺物、遺址、遺像,留存的影像作品、文字作品、書畫作品等共同構成了一個蘇區(qū)精神的符號系統(tǒng)。當“蘇區(qū)精神”這個符號撞擊當代人心靈時,還會激發(fā)人們形成一種特殊的意志狀態(tài)。

蘇區(qū)精神作為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價值符號,在我們黨的早期革命活動發(fā)揮了重要激勵作用,成為我們黨的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一符號除了它的具體含義外,還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對這一符號的理解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因此,蘇區(qū)精神會以文字符號的方式出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文本當中。但是單純從文本學習的層面,以符號話語的方式加以學習難以實現教育的原初目的,尤其是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要充分彰顯蘇區(qū)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功能,需要進行符號話語向意義話語的轉換。所謂的意義話語,就是要通過對符號認知、體驗理解符號隱含的意義,具言之,就是要透過符號,了解它們背后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人物精神、事件意義等內容。

向意義話語轉換有兩層含義:一是讓學生認知、理解符號背后的真正涵義,這種認知活動可以通過施教者(教師)的講解、演示等方式得以實現。二是學生自己參與對符號意義的挖掘、研究或傳釋,讓學生在蘇區(qū)精神的探求和傳播中感受存在性意義。如讓學生充當蘇區(qū)精神的講解員,讓學生去革命歷史博物館進行某個主體展的布展活動,或者以幾個與蘇區(qū)精神相關的實物或文化符號為提示,讓學生以其為線索撰寫課程論文等。從符號話語到意義話語的轉換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從課堂教學轉向社會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原蘇區(qū)、博物館及其他地方留存的各種與蘇區(qū)精神相關的人、事、物的接觸、觀摩、演示等活動再現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如對歷史文物、歷史事件的講解,對歷史器物、歷史事件的研究等。因此,要實現蘇區(q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構建學校、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課堂,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充分發(fā)揮革命歷史博物館、文史館等部門的作用,使學生的身體力行與課堂的理論教學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四、第一文本話語向第二文本話語的轉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美學理論家伊瑟爾和姚斯等在胡塞爾、舍勒等人的現象學和施萊爾馬赫、狄爾泰等人闡釋學基礎提出了新的接受美學文藝理論。該理論把文藝作品稱為文本,接受美學把文本分為“第一文本(客觀文本)”和“第二文本(主觀文本)”,在這一理論中,“作品只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藝制品,即第一文本;而被讀者經過理解、領悟、融化后再生的藝術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審美對象,即第二文本”。[7]將此理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可以視為第一文本,學生經過學習,理解、吸納而產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認知和理解是第二文本。

在學校教育中,為保證全國、全省或某一特定區(qū)域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我們通常會給學生發(fā)放全國性、全省性或區(qū)域性的統(tǒng)編教材及參考資料,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把教材中的知識、思維、思想、原理、精神等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聽講接收、吸納授課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實際上接觸了兩種文本,一種是教材、教師用書、學生用書、參考資料等(為表達方便,以下簡稱教材),另一種是教師根據教材、教師用書及參考資料編寫的講義、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以下簡稱講義)?;趦煞N文本的差異性,我們把教材稱為第一文本,把講義稱為媒介文本,這兩個文本都是產生學生內心生成第二文本的基礎。

實踐中,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全國一盤棋。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我國的教材建設都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是,在不同地理區(qū)域,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克服這些差異性帶來的不良后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領導小組自2004 年4 月起開始領導組織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以下稱“馬工程”教材)?!榜R工程”教材以首席專家牽頭,匯聚馬克思主義理論各領域頂級專家的智慧編寫而成,在思想水平、學術水平等方面達到國內同類教材的最高水準,是高等教育中的教材精品。

馬克思主義認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8]全國統(tǒng)編教材由頂級學者、一線高水平教師編寫和專業(yè)人員審定,教材符合國家課程標準,質量得到保障,同時保證全國各地同類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基本相同,并且避免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但是,面對參差不齊的受眾,如“雙一流”高校、原來的985 高校、211 高校、地方高校等的學生,他們通過第一文本學習的學習效果肯定存在一定的差異。要達到教育部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各學校的教師把第一文本轉化為媒介文本的能力和水平將起著關鍵作用。這一現象在業(yè)界已經引起了高度關注,理論界主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其核心內容與第一文本向媒介性文本轉化基本是同質的。

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情況來看,蘇區(qū)精神在第一文本中沒有得到完整的呈現,只是散落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概論等課程的一些章節(jié)中。要想實現蘇區(qū)精神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單純對第一文本的宣講勢必難以實現目的,因此,在第一文本為依托的前提下,在媒介性文本的生產中有機添加和融合蘇區(qū)精神的內容,如在“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中國革命道德”等內容的講解中穿插蘇區(qū)精神中“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它們是蘇區(qū)精神能夠在第二文本中存在和顯現的基礎。

從現實情況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公共必選課,在學生畢業(yè)條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份量,但是在學生心目中,專業(yè)課的地位往往高出公共課,甚至高出不少,學生通過閱讀要從高度概括,相對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生成富含蘇區(qū)精神內容的“第二文本”,獲得蘇區(qū)精神的教育意義,實現蘇區(qū)教育功能,難度相對較大。從“第一文本—媒介文本—第二文本”的認知邏輯中,從“第一文本”生成“第二文本”存在兩個阻抗因子。一是學生(接受主體)“期待視野”局限性致使他們對“第一文本”產生否定性預判。如教材中多是正面形象的呈現,而學生在網絡中或現實生活中接觸過一些負面形象或事件,因此對教材內容存在一定的質疑或抵觸。二是教師(施教主體)對媒介文本的再造和傳釋行為影響著學生“第二文本”的生成。要使蘇區(qū)精神產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師一方面要將蘇區(qū)精神根據第一文本設計巧妙地融進媒介文本中,另一方面,教師務必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對蘇區(qū)精神進行傳釋。只有這樣才能解除學生期待視野中的抵觸與質疑,生成的蘇區(qū)精神“第二文本”才會充盈與宏闊。

從“第一文本”向“第二文本”的有效轉化還涉及到兩種文本的話語轉換的問題。教學內容承載在教材和講義當中,盡管教材和講義在教學的核心內容上是一致的,甚至是一樣的,但是兩者的敘事方式卻有著較大的差異,教材注重統(tǒng)一性、抽象性、理論性、書面性,而講義注重多樣性、具體性、生動性、豐富性。講義是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對教材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省情、市情、校情、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積累狀況、生源質量、民族特色、地域風俗等狀況。所以,在“第一文本”向“媒介文本”轉換時,關涉到“第一文本”話語向“媒介文本”話語轉換的問題,學術界和教育界討論的“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問題實際上也關系到這兩種文本之間的話語轉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把“第一文本”的編寫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把教材的單向話語轉換為師生共同話語,把灌輸式的權威話語轉變成師生互動話語,把外形“苗條”的學術話語轉變?yōu)樨S盈的、有血有肉的口頭話語。在“第一文本”“媒介文本”向“第二文本”轉化時,還涉及話語轉換的形式與方式的問題。早期的“第一文本”基本上都是以文字的方式進行話語表達,形式單一,學生一接觸就有一種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感覺。而當代大學生接觸和交流的多是生活語言元素,網絡語言元素,除了傳統(tǒng)文字話語外,還有圖片、圖形、圖標、二維碼、字母或字母組合、外文單詞、音頻、視頻、年度新詞、自創(chuàng)詞匯等。為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實現高質量的文本轉換,這就需要“第一文本”適當地吸納新的語言元素,進行話語形式的轉變。2023 版的“馬工程”教材就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如在以前的文字表達基礎上,增添了圖片、圖表、語錄、二維碼等語言元素。這大大增加了“第一文本”對學生的吸引力,這種話語形式的轉變在學生心理上拉近了兩個文本的距離,在效果上會增強“第二文本”對“第一文本”的忠誠度。

蘇區(qū)精神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較好地,甚至充分實現蘇區(qū)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依賴于高校的重視程度,也依賴于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在蘇區(qū)精神得到了充分挖掘,現代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被廣泛運用的基礎上,如何進行蘇區(qū)精神思政教學的話語轉換就成了實踐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歷史話語向現實話語、理論話語向情感話語、符號話語向意義話語、第一文本話語向第二文本話語的轉換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的有效方式,對提升蘇區(qū)精神高校思政教育功能有著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蘇區(qū)理論課話語
紅星照耀下的湘鄂贛蘇區(qū)
蘇區(qū)人家
心聲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蘇區(qū)創(chuàng)業(yè)致富人
紅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任弼時與湘贛蘇區(qū)的“肅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
學習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學習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醫(yī)學院?;A化學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
新巴尔虎右旗| 马公市| 札达县| 深州市| 平顺县| 同仁县| 穆棱市| 神池县| 盐源县| 建瓯市| 攀枝花市| 阿拉尔市| 济阳县| 收藏| 桦南县| 夏津县| 镇坪县| 康保县| 海盐县| 鹰潭市| 射阳县| 宁都县| 苍山县| 平顶山市| 长沙市| 东至县| 怀来县| 揭东县| 扎赉特旗| 和平区| 浏阳市| 满城县| 德昌县| 绥中县| 普宁市| 南宫市| 田阳县| 麦盖提县| 临汾市| 巢湖市|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