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昊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中醫(y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事林廣記》的宋代刻本已亡佚,現(xiàn)存中國元、明兩代及日本刻本、抄本多部。本文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兩種版本:和刻本與至順本。和刻本即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日本元祿十二年翻刻的元泰定二年(1325年)本,至順本即元至順年間(1330~1333 年)建安椿莊書院刊本?!妒铝謴V記》中的正字理念也代表了元代的正字理念,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的研究可以推進元代用字研究進程,引起人們對該時期文字的關注,它的重要意義在文字發(fā)展史上是不能忽略的。
至順本后集卷之九“幼學類”[1]366-367,和刻本《事林廣記》丁集卷之六“正訛門”[2]262,均有關于文字規(guī)范的記載,內(nèi)容如下。
旡:《易》中旡字,天屈西北也。
打:《篇》《韻》無此字,俗自撰也。
維:《毛詩》中皆是此維字也。
做:《篇》《韻》無此字,俗自撰也。
惟:《尚書》中皆是此惟字也。
星宿:音星秀,是謂星宿也。
瀧水:瀧音雙,新州異名也。
句讀:音句豆,中點書句也。
汩羅:汩音密,乃江之名也。
萬俟:音木其,乃覆姓氏也。
袒免:音袒問,乃無世親也。
牂牱:音臧歌,蜀江之名也。
宿留:音秀溜,乃聲桓意也。
冒頓:音沒突,漢外囯名也。
可汗:音克寒,唐虜囯名也。
曹大冢:冢本音姑,今音加,誤耶。班彪女,班固妹也。見《提要録》。
雙:俗作雙。聲:俗作聲。邪:俗作耶。見:俗作現(xiàn)??h:誤作。
出:從山,非。皙:從白。喬:從天,從口???從手,從目。
盜:從冫,非。邦:從手,非。莽:從犬。羌:從羊,從兒。
異:從甲,從共。滅:從冫,非。尊:從金,非。冬:從冫。
彰:從彡。周:從用,從口。吉:從士,從口。晉:從口,非。
雞:從鳥,非。麼:從么。勇:從角,從力。
告:從牛,從口。枲:從木,非。雨:從人,非。項:從工。
員:從口,從貝。佞:從二,從女。吳:從大,非。沙:從石,非。
觀:從廾。貸:從亻,從貣。傳:從十,從專。鼓:從皮,非。
飯:從卞,非。貫:從毋。
通過分析《事林廣記》正字規(guī)范內(nèi)容,可以歸納出其中蘊含的正字理念。
1.自漢代以來就刊刻石經(jīng)來規(guī)范經(jīng)籍用字,進而影響社會用字?!妒铝謴V記》沿用了以經(jīng)典為師,尊崇經(jīng)典的做法,其中正字的標準注重《易》《詩》《書》等經(jīng)典的傳承。如:
旡:《易》中旡字,天屈西北也。
維:《毛詩》中皆是此維字也。
惟:《尚書》中皆是此惟字也。
同時也沿襲傳世字書的記載,如《玉篇》《廣韻》。
打:《篇》《韻》無此字,俗自撰也。
做:《篇》《韻》無此字,俗自撰也。
“字當從正”部分,冒號前被認為非正字,冒號后被認為是正字,我們選取其中字跡比較清楚的說明其正字標準。
可見,《事林廣記》正字亦遵循權威字書的正字標準,但也有例外。
髙:正作高。
《玉篇·髙部》:“髙,古刀切,崇也,上也,遠也,長也?!?/p>
《廣韻·豪部》:“髙,上也,崇也,遠也……,古勞切?!?/p>
《玉篇》《廣韻》均以“髙”為正,但《事林廣記》認為“高”是正體。元·熊忠《古今韻會舉要·豪部》:“高,俗作髙?!边@說明正字與俗字之間會相互轉(zhuǎn)化的,彼時的正字可能是此時的俗字。
其實,完全以經(jīng)典或字書為正的標準是十分理想化的,正字與俗字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且文字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并不完全遵照這一標準。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交際工具,其社會性要求文字必須有統(tǒng)一的標準,共同的規(guī)范。盡管長期以來總是以見之于經(jīng)典的文字為規(guī)范字,但不能忽略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是應用于筆端的,個人手頭書寫時總是追求簡易方便,于是字形就會發(fā)生變化,其中不乏俗字。判斷正字的標準應該參考當時社會用字的實際狀況,“不能一味復古泥古”,應以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文字的演變,尊重約定俗成的事實以及社會用字習慣,吸收已經(jīng)廣泛應用取得社會認可的俗字,這部分俗字可以“轉(zhuǎn)正”,也就是說正字標準應當靈活。
此外,“字當正訛”還指明某些文字的讀音,即正音。如:
星宿:音星秀,是謂星宿也。
瀧水:瀧音雙,新州異名也。
句讀:音句豆,中點書句也。
汩羅:汩音密,乃江之名也。
萬俟:音木其,乃覆姓氏也。
袒免:音袒問,乃無世親也。
牂牱:音臧歌,蜀江之名也。
宿留:音秀溜,乃聲桓意也。
冒頓:音沒突,漢外囯名也。
可汗:音克寒,唐虜囯名也。
曹大冢:冢本音姑,今音加,誤耶。班彪女,班固妹也。見《提要録》。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正字應建立在對音、形、義的正確理解之上。正音是正字的一部分。
郤:俗作卻。稱:俗作秤。雙:俗作雙。聲:俗作聲。
冒號前面的字,有的在前代字書中出現(xiàn)過,已標注為俗字,如:
《廣韻·蒸部》:“稱,愜意,……俗作秤?!?/p>
此處指明要回避。其實,與正字相比,某些俗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如:
黏:俗作粘。
《玉篇·米部》:“粘,與黏同?!薄都崱けO(jiān)韻》:“黏,《說文》:‘相箸也?!驈拿住!薄墩f文·黍部》:“黏,相箸也。從黍,占聲?!奔春锵囿缭弧梆ぁ?。由“黏”作“粘”,形旁由“黍”改作“米”,筆畫減少,表意性并未降低,書寫更加方便。
雙:俗作雙。
上述兩例俗字同時也是如今的簡化字。此處用例還有:聲:俗作聲,稱:俗作秤。
“字之所從”列出某些容易寫錯的字,提醒人們注意字形,字的結構系統(tǒng),提醒人們注意辨識字形,正確掌握字的結構系統(tǒng)(包括點畫、偏旁意義),否則就會寫錯。
如“皙:從白”《說文·白部》:“皙,人色白也?!贝颂帢俗ⅰ皬陌住?避免將“犬”寫作“大”。
該部分通過剖析形體來規(guī)范漢字,清楚地認識漢字形體結構,有助于理解字義以及學習和使用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結構往往反映造字時詞的本義。但是漢字在長期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形義關系有的變得比較隱晦,有的甚至已經(jīng)消失,常常會造成誤解。正確的理解漢字結構是掌握字義的關鍵,正字須與字形結構分析結合起來。
“戍:從人,從戈?!薄墩f文·戈部》:“戍,守邊也。從人持戈?!泵靼住笆笔侨耸殖治淦鞲晔剡?從人,從戈,就不會將“戍”與“戊”“戌”弄混。
《事林廣記》中有的字形拆解或許與權威字書的認識不同。
“字之所非”,標注“非”表示是需要糾正的錯字。這一類字又可以分為幾個小類。
1.用字之非。
同音字
然:作燃,非。帚:作箒,非。嘉:作佳,非。
逮:作迨,非。義:作乂,非。斮:作斫,非。
2.俗寫之非。
燈:作燈,非。飬:作養(yǎng),非。
其中某些俗字被認為是錯字。
3.筆畫之非。
(1)筆畫增減。
這些是由筆畫增減而造成的錯字。
(2)筆畫變異。
這些是由筆畫形狀不規(guī)范或筆畫斷連不當而造成的錯字。
4.部件之非。
如果說“字之所從”是為提醒人們弄清字的結構系統(tǒng),不要出錯,那么“字之所非”就是明確告訴人們,寫成冒號后面的字形就是寫錯了。寫錯的原因在于沒有搞清字形結構(俗寫之非、筆畫之非、部件之非)以及混淆字和詞的關系(用字之非),癥結仍是“字之所從”強調(diào)的要辨清字的結構系統(tǒng)。
此外,《事林廣記》對當時社會用字訛誤的考察頗為用心,從“字之所非”中認為某些同音字不應混用就可得知。同音借用會使?jié)h字形義脫節(jié),并且是造成漢字形義分離的主要原因?!妒铝謴V記》中將這些同音替代現(xiàn)象列入“字之所非”中,認為是錯字加以批評,而沒有將其音近借用認為是通假,但是將某些俗字歸為錯字,顯然是錯字概念的范圍沒有弄清。
如:“羣:作群,非?!薄段褰?jīng)文字·羊部》:“羣,俗作群?!?/p>
“效:作効,非?!薄队衿ちΣ俊?“効,俗效字。”
“燈:作燈,非?!薄墩滞āせ鸩俊?“燈,俗作燈。”
“飬:作養(yǎng),非?!薄蹲謴 な巢俊?“養(yǎng),俗作飬?!?/p>
“俗寫之非”中將某些俗字歸為錯字。需要注意俗字不等于錯字。“錯別字是人們不會寫原字而把字寫錯了,俗體字大多是人們有意使用的,會寫原字卻不用,圖的是書寫簡便或表意清楚。錯別字是寫錯的字,影響書面語言的識別;俗體字在人們心中不是錯字,只是不規(guī)范而已,對于有一定文字經(jīng)驗的人來說,一般不會影響其識讀與理解?!盵3]96關于俗字與錯字,《事林廣記》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注:雖主張“字當避俗”,但在俗字與錯字之間還是傾向于選擇俗字。
此例精確地傳達了《事林廣記》對待俗字與錯字的態(tài)度:在俗字與錯字之間,人們還是愿意選擇俗字,接受俗字。與其寫成正字但因印刷不清而與其他形近字相混,造成誤讀,產(chǎn)生理解上的障礙,不如寫成俗字便于認讀理解。這也是《事林廣記》一方面提倡“字當避俗”,一方面又使用某些俗字的原因。
古籍中連筆、斷筆、缺筆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有的是提高書寫速度,草成急就導致有的是雕版版面長期使用后磨損造成的筆畫脫落,如上文“曹大冢:冢本音姑,今音加,誤耶。班彪女,班固妹也。見《提要録》”。這里的“?!?顯然應為“家”?!凹摇睂懽鳌摆!?上面的一點丟掉了,就是因印刷因素造成的誤讀的例子。為彌補這種筆畫脫落或者連筆現(xiàn)象,寫成俗字往往可避免造成誤解。
“字當避俗”部分,如:“黏:俗作粘?!薄半p:俗作雙?!薄奥?俗作聲?!薄胺Q:俗作秤?!薄班S:俗作卻。”
另,“字之所非”部分,如:“燈:作燈,非?!?/p>
《事林廣記》主張“字當避俗”,必是承認俗字存在,才會主張回避俗字。但其所謂“避俗”,主要指的是回避簡體字,甚至把某些簡體字認為是錯字。
繁化與簡化是漢字發(fā)展中并存的兩個趨勢?!拔淖譃榱吮阌跁鴮?要求形體省略,有簡化的趨勢。文字為了便于理解,要求音義明確,有繁化的趨勢。這兩種趨勢都是古已有之的?!盵4]81繁簡之爭在正字法上早見端倪,其實許多漢字規(guī)范的主張都有以“正字”來排斥簡體字的傾向。如宋代官修的《集韻》:“凡流俗用字……今于正文之左,直釋曰俗作某,非是?!薄都崱分谐鉃椤胺鞘恰钡拇罅克鬃质乾F(xiàn)今通行的簡化字。如:“蟲,俗作蟲,非是?!薄皦m,俗作塵,非是?!薄扒f,俗作莊,非是?!薄皵?俗作斷,非是?!睂W者的字書也排斥簡體字,如張有《復古編》:“眞,別作真,非?!薄?別作邦,非?!敝鲝堃孕∽瓰檎w,極力恢復小篆的正統(tǒng)地位。
《事林廣記》同樣強調(diào)以繁為正,抵制簡化。簡體字與簡化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昂嗴w字是流行于群眾之中、未經(jīng)整理和改進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它不具有法定性,其寫法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有多種。”[5]5“簡化字則是指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jīng)過專家的整理和改進,并由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簡體字,其寫法只能有一種”[5]5-6。當時的簡體字并未取得“合法”的地位,是書寫比較簡易的俗字,《事林廣記》中主張回避俗字,主要是簡體字,如果是無規(guī)則任意簡省原字的某一部分,這種情況是應該予以否定的,如果是有規(guī)則的不影響表意的簡省,則應予以支持,不能全盤否定,應該區(qū)別對待。畢竟,文字作為書寫工具,愈簡單愈便于應用?!靶挛淖挚偩褪桥f文字的簡俗字。”[6]148數(shù)千年來,漢字形體不斷演變,正是由繁化走向簡化的必然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正式承認了簡體字的合法地位,舊時的簡體字,許多已經(jīng)變成如今的簡化字,成為現(xiàn)在的正字。
綜上所述,《事林廣記》中所體現(xiàn)的正字理念主要有以下幾點:(1)正字標準是遵從經(jīng)典。(2)主張避俗,但某些俗字有一定的合理性。(3)正字與字形結構分析相結合。(4)初步隱含“錯字”這一概念,但十分模糊。(5)正字規(guī)范中存在繁簡之爭。
《事林廣記》中關于正字的記載,同歷史上已有的字書相比,雖然在體例上并沒有超出前代,但明確提出了正字主張,如“字當正訛”“字當避俗”“字當從正”。即使專門的正字著作,從顏氏家族一系列的正字之書《俗書正誤》《匡謬正俗》《干祿字書》到《五經(jīng)文字》,再到宋代的《佩》《復古編》,也只是將正字理念隱含其中,并未提出明確的正字理念?!妒铝謴V記》明確提出正字主張就是巨大的進步,是值得肯定的。《事林廣記》既有正面規(guī)范,如“字當從正”“字之所從”,又有反面規(guī)范,如“字當避俗”“字之所非”,反映了強烈的漢字規(guī)范意識。
有關正字規(guī)范的內(nèi)容從學者的專門正字著作走向市井百姓不可或缺的通俗讀物,表明當時社會用字亟待規(guī)范,存在著正字的迫切需要。一方面,《事林廣記》的作者陳元靚與以往正字著作的作者不同,以往正字著作均出自名家,而陳氏只是普通的讀書人,《事林廣記》在當時是民間必備的書籍,書肆大量刊刻,廣泛流通,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民間如此流行的包含正字理念的書籍。另一方面,《事林廣記》并非用于科舉,而是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的正字理念反映了民間真正的愿望與需要??梢哉f,這樣一部流通廣泛、貼近人民生活的類書中的正字理念不僅是屬于《事林廣記》一書的,也反映了元代的正字理念。
但這些理念中也存在某些缺陷,比如將俗字歸為錯字,正字法中排斥簡體字。究其原因,一是對錯字概念認識不清,二是表明正字觀比較保守。當然,以往的正字法就有抵制簡體字的現(xiàn)象,這并不是《事林廣記》的個別傾向,也不是元代的個別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