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江蘇省陶研會理事,2019年《中國教育報》“年度十大推動閱讀人物”之一,多家媒體專欄作者。出版有《“偷師”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古詩詞中的地理課》4部著作?,F(xiàn)就職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
這兩年,校園中的霸凌、傷害等新聞,時登輿論熱榜。唏噓之余,世人多反省,或搬出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種種,“盲羊補牢”。近日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和《談美書簡》,恍然以為審美、立美的失察失位,也是重要誘因。若班主任等一線管理者具有美學的基本理念和相關舉措,善誘導,能紓解,會融通,無論對人對己,都將大開方便之門,豈不美哉?
朱光潛先生是一代大家,在教育、文學、翻譯等領域均有建樹,而最為后世樂道的,是其美學成就。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奠基人,他于英姿勃發(fā)的青年時期和滄桑歷盡的遲暮之年分別寫了兩本介紹美學常識的小冊子:《談美》與《談美書簡》。因主題相近,相映成趣,所以市面上有些集子,合于兩者,以饗讀者。
距離產(chǎn)生美
美,幾乎每天在眼、在耳、在口?!熬嚯x產(chǎn)生美”,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何謂“距離”呢?這固然有空間的含義,西諺說“仆人眼里沒有偉人”,即是這一層面,但更重要的是“世俗的距離”。朱光潛先生提醒,藝術(shù)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即不是著急上火地為了某個具體的事務而“苦心專營”“精準投喂”。事實上是,無論講學問或是做事業(yè)的人,須盡可能地滌除莊子說的“機心”,要“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
也就是說,這個“距離”主要針對“心”。朱光潛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海邊的農(nóng)夫,每當聽到有人夸贊自己門前的海景時,便會很羞澀地回頭指向屋后一畦菜地說:“門前雖沒有什么可看的,屋后的菜園卻還不差?!痹噯枺恨r(nóng)人怎么就看不出海景是美的呢?——他已經(jīng)陷于當下的利害、得失、榮辱之中了。如此,我們想到了佛家說的“凡事太近,緣分勢必早盡”。這是有道理的。要想獲得美對人生的紓解、慰藉與感召,就必須與現(xiàn)實保持一定的距離。
“無所為而為”的審美邏輯,要求班主任學會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如何能澆我胸中塊壘呢?以道家的學問看,叫“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給心靈一片“無”的空間,它與形形色色的一切實利無半點掛礙。這種無用之用,恰恰是將來的“大用”所在。以美學家的立場說,那叫“美的事物與實際人生之中維持一種適當?shù)木嚯x”,這段“距離”,恰恰是心靈救贖的最后憑借。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主人公安迪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盤黑膠唱片,內(nèi)容是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他冒著巨大風險,反鎖廣播室的房門,把音量調(diào)至最大,向整個肖申克監(jiān)獄播放了一段唯美的旋律。這個舉動,普通觀眾很難理解,《費加羅的婚禮》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反讓他被關了一個月的禁閉,有何價值呢?
其實,這才是美的治愈之效。它讓人在最困難、最艱苦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對自由、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也讓“此岸”的存在與“彼岸”的超越形成了某種隱秘的聯(lián)通,人的精神為之大振,生命為之煥然。
人生世相,很多時候都有種當局者迷的朦朧,讓人看不清楚。作為帶班的人,每天沉陷在常規(guī)考核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汲汲于周練、月考、期中考試的排名中,是很難有閑暇、心情和際遇去體會兒童之美、學科之美、校園之美的。孩子也受之裹挾,孜孜矻矻,跌宕于文山題海,隱沒于循規(guī)蹈矩。美勢必悄然溜走。
要學會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有一點“出世”的精神面相,有一股“無為”的行動勇氣。這是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勸誡。
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與教育學一樣,美學在本質(zhì)上也是關于人的學問?!墩劽馈贩治?,美既不是全然主觀的,也不是純粹客觀的,它是主、客觀內(nèi)在統(tǒng)一的結(jié)果。換言之,美是一個關于“建構(gòu)”和“發(fā)展”的動詞,而不是表示“靜止”或“守成”的名詞。要是放在教育領域,或者更微觀一點,放在教學論中,這個道理如同在說,教學的主體既不是教師,也不是學生,而是兩者作為一個共同體,彼此產(chǎn)生的互動、聯(lián)系,即“主體間性”。
知道了美的原理,便能推知:同樣的世情百態(tài),在不同的人看來,也不盡相同。“一花一菩提”,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源于自我意蘊和情趣的向外投射?!吧钊怂娪谖镎咭嗌?,淺人所見于物者亦淺”,同一物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觀感、聯(lián)想、興味。不少班主任查寢室時,必要求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將墻上、門上、桌上的明星畫報全部撤除,以免想入非非,渙散精神,荒廢時光。但實踐證明,那些“玉照”只會轉(zhuǎn)入“地下”,而不是真正匿跡。待檢查之風稍過,卻又“死灰復燃”。究其原因,在于師生向外投射的價值取向不同。學生以為那些影星是美的,故模仿之??陀^地說,這也是愛美、尚美的表現(xiàn)。如何面對并消解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孩子上一節(jié)引導審美的班會課。
當然,畫報可以不消除?!墩劽馈芬粫袑懙溃赖囊粋€重要來源在于移情。所謂移情,即將自己的感覺“移植”到某一個物品上。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可以倒過來,將物品的虛擬精神彰顯到人身上。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他就是把客觀的物反向投射于內(nèi)心。一個人心中多一分美的意象,他的濁念就會少一分;多一分美的希冀,他的惡念就會減一厘。
從“移情”的角度來理解孩子的行為,會有許多新見解。譬如,男孩子似乎在不同年齡段都“熱衷”于打架斗毆,還假借審美的口吻,美其名曰“傷疤是男人的勛章”。從《談美》來看,此舉其實是將“打架斗毆”視作“勇敢無畏”的移情,并以暴力美學的形式,建立個人在社群交往中的心理優(yōu)勢。一旦知曉動機,教育的化解之道便柳暗花明:將“勇敢無畏”的移情投射于體育運動、競技比賽等其他正面的、積極的事物之上。孩子的動機得到滿足和保護,生命成長也將進入快車道,人生之路說不定會轉(zhuǎn)向一個美好的方向。
朱光潛將“移情”稱為“宇宙的人情化”。天地萬物,星辰、日月、山川、草木、魚蟲都可以在移情之中化作特定的審美資源、教育資源。而這些資源的利用是有道可循的。其中之一,便是節(jié)奏。以音樂節(jié)奏來說,舒緩、高亢的音樂會給人以歡欣鼓舞的情調(diào),陡急、低沉的音樂則令人感到抑郁凄惻。由此聯(lián)想,校園里眼保健操的伴奏樂,當屬于前者,確有積極的審美意義。班主任若留心,可在班級管理中選擇不同的音樂,待機而施。班級如亢奮、浮躁、輕飄,可選用節(jié)奏低急的音樂,以平抑躁氣、回歸理性;班級如消沉、疲乏、挫敗,可換成節(jié)奏高緩的音樂,以鼓舞人心、勉勵眾志。不僅音樂,還有語言、文字等,把握好節(jié)奏,不需分毫說教,既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也能“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當然,《談美》及《談美書簡》之中的教育啟示還有很多。最讓人受啟發(fā)的,在于作者對“人”之本身做出的5字評價:單一的雜多。“美”之誕生,一半在人,一半在物,兩者差異極大。法國畫家德拉庫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每個人都有這部字典,但各憑才情,各美其美,譜寫的甘苦樂章,不盡相同。朱光潛以一生的經(jīng)驗建議后學:人永遠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著種種能力的統(tǒng)一體”。不要以一時一處一勢的高矮短長成敗,早早判斷他人。要相信生命本身都是美的,這種美可移情、可聯(lián)想、可生發(fā)、可創(chuàng)造——其本身就是人生世相的反照。
一言以蔽之,人一輩子都在對美的體悟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