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孝孺
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士也。當伯請地無厭①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②,諄諄然而告之曰:“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驕必傲,傲必亡?!闭伹袘└?,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③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fù)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④。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選自《古文觀止(解題匯評本)》,吳楚材、吳調(diào)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注釋】
①厭:滿足。
②陳力就列:施展才力,而勝任自己的職位。
③伏劍:自刎。
④“視伯”句:以越人視秦人之肥瘦做比喻,言豫讓視智伯危亡而不關(guān)痛癢。
—— 鑒賞空間 ——
《豫讓論》是方孝孺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史散文。文章標新立異,認為豫讓雖有為報知遇之恩而“捐軀殞命”的壯舉,卻不能被稱為“國士”。選文和《富貴不能淫》一樣,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層層剖析,邏輯嚴密,說服力很強。方孝孺認為,真正的“國士”應(yīng)以國家利益為重,敢于直言諫君;而不是在禍患之后,僅憑匹夫之勇,以顯忠誠之名,閱讀時同學們需細細體會。
—— 讀有所思 ——
時代不同,“大丈夫”“國士”的內(nèi)涵也會有所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涌現(xiàn)出了一批有責任、有擔當?shù)摹皣俊?,請你選擇其中一位,簡述其事跡,并結(jié)合兩篇文本,分析其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