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鑠今
豫讓是晉國人。早年間曾在范氏和中行氏家族打過工。范氏和中行氏都是晉國的上卿,算得上是最早期的世家大族。豫讓在他們兩家干了一段時間后,覺得薪資待遇和福利都差一點兒,再想到這兩家有那么大的產(chǎn)業(yè),卻對員工這么摳門兒,寫一封離職信就炒了東家。后來,豫讓聽說智伯(春秋時晉國執(zhí)政正卿,智氏家族首領(lǐng))那里不錯,不僅工資高,福利也特別好,就投奔了智伯。到智伯那兒以后,智伯對豫讓十分器重。
后來,智伯和趙襄子(春秋時晉國世卿,趙氏家族首領(lǐng))鬧掰了。智伯在攻打趙襄子的時候,趙襄子和韓、魏兩大家族聯(lián)合起來玩套路,反手把智伯滅了,順便瓜分了智伯的土地,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要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智伯失敗了,人死如燈滅,再大的仇也可以化解了。偏偏這個趙襄子卻對智伯的怨念極深,他竟然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了酒具,平常喝酒的時候就用它。
智伯失敗之后,豫讓僥幸逃到山里。風(fēng)波平息之后,豫讓回到城里打探消息。當他聽到趙襄子拿智伯的腦殼當酒具的消息時,他回想起智伯對自己的禮遇。豫讓心如刀割,他來到智伯墳前,跪倒在地,仰天悲呼:“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豫讓為了報仇,改名換姓,偽裝成受過刑罰的人,賣身為奴,進了趙家去修整廁所,尋找機會刺殺趙襄子。
按說,豫讓的想法是沒錯的,人有三急,廁所總是要去的。而且,人在上廁所的時候防范能力和警惕性都比較差,所以選擇在廁所中暗殺趙襄子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上н@個趙襄子命不該絕。
話說這一天,趙襄子進了廁所,突然感覺到背后傳來一股殺氣,心里一陣驚悸,想也不想就沖出廁所,而此時,豫讓的匕首已經(jīng)拔出了一半。
跑出來的趙襄子趕緊命令侍衛(wèi)去廁所里搜查,豫讓來不及逃脫,被抓了個正著,還被搜出了匕首。趙襄子厲聲喝問:“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為何要謀害我?”
豫讓雖然被擒,卻面無懼色,大義凜然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智伯的家臣,豫讓。沒有任何人指使我,我來就是為智伯報仇的。要殺要剮,隨你便!”
趙襄子制止了正要動手的侍衛(wèi),說:“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币馑际钦f,不要殺他,這是個忠義之士,我以后小心防備一點就好了。智伯沒有后人,他僅僅是個家臣,卻想要為智伯報仇,這是難得的義士。然后他命人把豫讓放了。
此事過后,豫讓并沒有放棄行刺。他為了讓自己的形體相貌不被人認出來,用有毒的漆涂遍全身,導(dǎo)致皮膚腫爛;吞下燒得通紅的木炭,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難辨;他裝扮成乞丐沿街乞討,最后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來他了。
有一天,豫讓的一位朋友在路上覺得這個人眼熟,就試探性地問道:“你是豫讓嗎?”
豫讓回答說:“是?!?/p>
這位朋友一聽,鼻子頓時一酸,關(guān)切地問道:“你怎么弄成這樣了呢?”
豫讓便把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這位朋友。朋友聽完之后淚流滿面,一邊哭一邊說:“兄弟,你這是何苦啊,憑借著你的才能,如果委身侍奉趙襄子,他一定會親近寵愛你的,那樣的話,你刺殺他不是更容易嗎?現(xiàn)在你把自己的身子弄殘了,想刺殺他不是更難了嗎?”
看著朋友哭,豫讓也哭了,他對朋友說:“如果我委身侍奉了趙襄子,后來又要殺掉他,這是不忠不義、心懷二意地侍奉君主啊,我知道我現(xiàn)在的做法很難,但是我就是想讓天下后世那些不忠不義、心懷二意的人感到羞愧?!?/p>
和朋友訣別后的豫讓準備再次刺殺趙襄子,他藏身在趙襄子每天出行必經(jīng)的一座橋下面。這一天,趙襄子和往常一樣,騎馬來到橋邊,剛要上橋,馬突然驚了,他死活不肯上橋。趙襄子心中一動,對手下說道:“快去橋下看看,豫讓肯定在橋下。”
幾個侍衛(wèi)紛紛拔刀出鞘,到橋下一看,只看到了一個要飯的,并沒有看到豫讓。趙襄子卻說道:“快快快,快拿下他,此人就是豫讓?!?/p>
豫讓一臉驚奇,疑惑不解地問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趙襄子雙眼一閉,一聲長嘆道:“豫讓先生,你先別管我是怎么認出你來的。我只想問你,你也曾經(jīng)侍奉過范氏和中行氏,后來智伯把他們都滅了,你為什么不替他們報仇,現(xiàn)在卻偏偏和我過不去呢?”
豫讓聽了趙襄子的問話,從容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边@句話的意思就是,我當初確實侍奉過范氏和中行氏,但是他們都把我當一般人來對待,所以我也只把他們當作一般人。而智伯卻以國士之禮待我,所以我自然就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聽了豫讓的話,長嘆一聲,說道:“豫讓先生,你對智伯的忠義,我很感動,之前我敬你是一位義士,寬恕了你,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取我性命,這次我不能再放過你了!”于是,他命令侍衛(wèi)把豫讓團團圍住。
狂笑中的豫讓沖著趙襄子大聲說道:“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币馑际钦f,我知道您是明主,您之前寬恕了我,天下沒有不稱贊您的。今天的事,我本該受死,但是我希望能借您的衣服刺上幾下,也算實現(xiàn)了我報仇的愿望,這樣的話,即使我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趙襄子見此情此景,不禁淚流滿面,贊賞他的義氣。然后便命人把自己的衣服拿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后,沖著眾人說道:“我豫讓終于可以報答九泉之下的智伯了?!?/p>
隨后,雙眼一閉,面含微笑,橫劍自刎。
豫讓的故事動人心魄,他堅持為智伯報仇,根本原因就在于智伯理解他、賞識他,所以才有了“士為知己者死”,也才有了“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的無聲承諾。
(懷 謹摘自研究出版社《樂讀〈史記〉》一書,李 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