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阿契貝的《瓦解》看文明的沖突

2023-02-06 20:21張湘東
語言與文化論壇 2023年1期
關鍵詞:非洲人非洲文明

張湘東

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后,非洲文學再次受得了世人的關注。作為國內(nèi)較早對尼日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Chinua Achebe,簡稱:阿契貝)及其代表作《瓦解》進行介紹的學者,筆者見證了國內(nèi)研究阿契貝及其作品的熱潮。出生于1930年的阿契貝出版了小說、詩集、兒童讀物和大量的短篇小說與評論文章等。面對他在英語文學世界取得的成就與做出的貢獻,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uz)、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等非洲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深感不安與慚愧”?!锻呓狻肥前⑵踟惖拈L篇小說處女作,該書發(fā)表后即引起轟動,被譽為“非洲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之作”。2005年10月,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自1923年以來世界100本最佳英文長篇小說中,《瓦解》榜上有名?!锻呓狻烦霭婧蟛粩啾恢赜?算得上是西方讀者經(jīng)常閱讀的非洲小說文本。國外學界對此書的研究頗為深入,學術成果較為豐富,有的論者探討小說的敘事策略(如Innes、 Weirr Stock、Ramadan、McCarthy、Gikandi、Greenberg、Snyder等人),有的論者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如Opata、Jeyifo、Iyasewre、Nnoromele、Kortenaar等人),有的論者則著重評說小說的主題思想(如Rhoada、Quayson、Hoegberg、Mezu、Ikuenobe等人)。

國內(nèi)對《瓦解》的研究,代表性的有從民俗學角度來分析,指出主人公的悲劇形象“揭示了落后、野蠻、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現(xiàn)代化面前崩潰的必然性”。有的從民族文化適應性角度來解讀,認為非洲民族“如果抱殘守缺,無法適應這種變化,那么她必將成為這種變化的犧牲品”。有的從人物性格來分析,認為奧肯科“性格具有強直性,其悲劇結(jié)局不可避免”,也預示其民族的瓦解不可避免。有的從文化相對主義的視角來解讀,認為阿契貝“對非洲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采取了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超越了二元對立的狹隘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有學者用法國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條紋空間”和“平滑空間”理論,認為屬于后殖民主義文學家的阿契貝開創(chuàng)了“小民族文學實踐”,讓讀者在“平滑空間”中看到非洲人的人性回歸及非洲文明的光芒再現(xiàn)。

筆者認為,阿契貝在非洲是“魯迅”式的作家,對非洲的落后可以毫不留情地諷刺和批判,但是其作品的內(nèi)核飽含著對非洲傳統(tǒng)的尊重和對非洲尊嚴的珍視。同阿卜杜勒扎克·古爾納一樣,阿契貝“毫不妥協(xié)并充滿同理心地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本文嘗試以《瓦解》為例,分析阿契貝在作品中如何展現(xiàn)非洲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并對“文明”進行重新認識。

小說《瓦解》首先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個伊博族(Igbo)強者的形象。奧肯科從小擅長角力,年輕時在村落沖突中表現(xiàn)神勇,因而深受本村人的敬重。他和3個妻子及7個孩子共同居住。他經(jīng)常作為本村代表去處理村落矛盾。在一次與鄰村的沖突中,本村村民被殺,奧肯科只身前往鄰村,輕而易舉索到賠償:2個孩子。其中,女孩被死者家人帶走做奴仆,男孩被奧肯科帶到家中做義子。他的長子恩武義與這個男孩一起成長,情同手足。然而一天,巫師要把這個男孩殺死以祭天神,奧肯科竟然答應了。面對屠刀,男孩嚇得直往奧肯科懷里鉆,卻被奧肯科親手殺死。奧肯科為手刃養(yǎng)子以敬神感到自豪,卻使恩武義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成為他反叛社會的起因。

安寧周(week of peace)到了,人們在這幾天本應和睦相處,以免觸怒神靈。奧肯科卻因妻子沒有按時做飯打了她。按照傳統(tǒng),奧肯科本應處死。由于他的威望,村民只是讓他獻上“1只母羊、1只母雞、1匹布和100枚貝幣”給神謝罪,這助長了奧肯科的自負。葬禮上,因他的槍支走火誤殺了一個男孩,不得不接受懲罰:7年之內(nèi)不準回自己的村莊。時光流逝,奧肯科結(jié)束“流放”從母親的村莊搬回自己家的時候,巨大的變化讓他措手不及:白人殖民機構(gòu)已經(jīng)建立,眾人已經(jīng)走進白人的教堂……奧肯科率領村民開始了暴力斗爭。

領頭的奧肯科被捕了,但是很快被村民贖出。沒幾天,奧肯科砍死了在集會上搗亂的法警,這次周圍沒有一個人幫他,奧肯科帶著絕望悄然離去,在家中自縊身亡。

1. 《瓦解》展示了非洲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

阿契貝共出版了5部小說,包括《動蕩》《人民公仆》《神箭》《荒原蟻丘》等?!锻呓狻肥撬拈L篇小說處女作,也是第一本在世界各地都擁有讀者的非洲小說。該書總共發(fā)行了1000多萬冊,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文字。小說充滿了尼日利亞伊博族傳統(tǒng)社會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描寫。阿契貝對本土文化并不偏執(zhí),常以客觀的視角描述殖民者入侵非洲,以看似平靜的筆法來展現(xiàn)殖民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以及殖民者對非洲人的慘烈殺戮。這種書寫方式,在《瓦解》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多年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伊博人如何面對?《瓦解》首次出版于1958年,但是小說并未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英國最早于1553年到達貝寧灣,就是尼日利亞的西南海岸;到了1861年,英國控制了拉各斯;在1914年,英國將南北兩個尼日利亞保護國合并為一個,實施間接統(tǒng)治;直到1960年尼日利亞獨立?!锻呓狻返墓适掳l(fā)生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中,非洲人如何面對多年未有之大變局?《瓦解》以奧肯科為代表的非洲人如何展開生命歷程為主線進行敘述。面對強勢的外來文化,本土文明本能地激發(fā)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人物因此而踏上了悲劇命運之途。阿契貝將奧肯科作為悲劇英雄的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文化觀念。他將奧肯科設立為一個孔武有力的強者形象,強者鄙視大眾的逃避和妥協(xié),當然也不會被大眾接納,因此選擇了堅守和抵抗的強者才會孤獨地死去。在殖民者面前,哪里有“強者”?奧肯科的結(jié)局隱喻著當時的現(xiàn)實:面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敢于反抗的結(jié)局就是死亡。

奧肯科的人物形象塑造相當立體,得益于阿契貝善于用細節(jié)展示人物性格。例如,奧肯科一直表現(xiàn)出的剛強,其實映照著他內(nèi)心的恐懼。阿契貝借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將奧肯科父親烏諾卡(Unoka)設立為“軟弱”的代表,他好酒又懶惰,至死都沒有擺脫懦弱的標簽,尸首被丟到人神共棄的兇林(evil forest)。受到父親懦弱本性的刺激,奧肯科才以勇武的面孔來改變家族的形象,在村里出人頭地。他甚至更加偏激,在傳統(tǒng)的安寧周, 敢于不顧風俗禁忌而打罵妻子。

“我們已經(jīng)有幾個選址,但還未最后確定,是選在人文氣息較好的武昌?還是選在時尚商業(yè)的漢口?到底定在哪一處?我們還會征求廣大網(wǎng)友的建議……”

奧肯科身上具有普通人共有的優(yōu)缺點。奧肯科既是粗魯野蠻、冷酷無情的民族強者,又是一個充滿悲憫、憐愛族人的普通人。人性本身的多元性充分體現(xiàn)于小說文本中。阿契貝突出了奧肯科身上的文化叛逆性,濃墨重彩于奧肯科有愛有恨,視榮譽高于生命,敢于以死來捍衛(wèi)非洲人的尊嚴。小說的結(jié)構(gòu)和敘事視角,已經(jīng)成為非洲文學反殖民書寫的樣本。

《瓦解》敘述的是奧肯科的毀滅之途,掩卷長嘆后令人生發(fā)出對非洲尊嚴的崇敬。但阿契貝并非單純?yōu)楸久褡宄澑?他認為“我們不能自認為民族的過去是一首長長的、色彩明麗的田園詩,必須承認像其他民族的過去一樣,我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小說中經(jīng)常有伊博族陋習的描述。例如,嫁女完全由父母決定,嫁妝多少要靠談判。求婚者把貝幣“一袋袋搬來,直到女方叫停為止”。對非洲尊嚴的崇敬并不意味著對西方文化的全盤否定。阿契貝認為西方文明給非洲帶來的不僅有殺戮,確實有收獲,“我不屬于那些宣稱非洲在殖民年代根本什么也沒得到的人,這種說法太荒謬了——我們曾經(jīng)得到很多。”

《瓦解》側(cè)面描述了西方文化侵入非洲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宗教的入侵。非洲人對基督教從起初抗拒到默然,再到妥協(xié)直至最終心甘情愿走進教堂。這個過程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兩種文明的沖突。在阿契貝看來,對基督教的接受不僅由于殖民者的強大武力和經(jīng)濟力量,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人在使非洲人保持一致的東西(例如傳統(tǒng)宗教)上進行切口,最終造成非洲文明的全面瓦解(things fall apart)。堡壘都是從內(nèi)部攻破的。地域歧視、性別歧視(包括看不起寡婦等)、雙胞胎必須扔掉等陋習是內(nèi)部崩潰的裂痕,共同放棄自己原有的信仰是最終的淪陷。在基督教入侵奧肯科的故鄉(xiāng)烏木奧菲亞(Umuofia)之際,阿契貝安排了奧肯科因誤殺被“流放”到母親村莊的情節(jié)。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Edward Wadie Said)對“流放”是這樣解讀的:“流放 (exile) 既是個真實的情景,也是個隱喻的情景?!?當家鄉(xiāng)人轉(zhuǎn)投殖民者宗教時,奧肯科正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歸來的他只能孤軍作戰(zhàn),與殖民者抗爭失敗獨自死去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兩種文化的沖突在《瓦解》結(jié)尾處達到高潮:奧肯科絕望自縊。雖然他是敢于反抗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族人們都認為他是“烏木奧菲亞最偉大的人之一”,但是伊博族風俗認為自殺是對最高神阿尼(Ani)的背叛,自縊而死是“卑鄙的行為”“不能由本族人埋葬”。而在殖民者看來,這個死者及其死法只是為殖民官員要寫的新書“得到一點新材料”而已。殖民者要寫的新書是《尼日爾河下游地區(qū)原始氏族的平定》,殖民者的“平定”是非洲人的家園不再,正契合了書名——“瓦解”。

2. 《瓦解》以文學語言敘述了非洲文明的衰落

“瓦解”出自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基督重臨》的節(jié)選:

旋轉(zhuǎn)著,旋轉(zhuǎn)著,

螺旋圈越來越大,

獵鷹再也聽不到放鷹人的呼喚,

萬物土崩瓦解,中心難以維系,

只剩一片混亂,裹挾著全世界。

“阿契貝小說的主題是歐洲與非洲相遇導致的悲劇后果。”(朱峰,2013)他的很多作品都表達了他對非洲古老文明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的哀痛。阿契貝認為,非洲文化類似母性文化。包容與博愛體現(xiàn)出伊博人的世界觀。伊博人認為,男人只有在事情順利、生活美好的時候是屬于父親家鄉(xiāng)的,而“母親是至高無上的”,因為只有母親時刻關愛著孩子。對殖民者而言,非洲文化僅是沉默的他者;對非洲人來說,非洲更像一位飽受欺凌的女性。非洲以其母性的寬容接納了殖民者,這份博愛換來的卻是百年的蹂躪。

阿契貝出生在尼日利亞東南部的伊博族村落。父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和姐姐經(jīng)常給他講傳統(tǒng)的伊博族故事,村社里經(jīng)常舉行各種傳統(tǒng)慶典,上演假面舞會和本土戲劇等。這些對年幼的阿契貝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體現(xiàn)在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眼中伊博人的傳統(tǒng)文化都體現(xiàn)在日常習俗、宗教信仰、藝術觀念及村社管理上。他冷峻的文筆得益于伊博人冷靜而理性的世界觀。他們認為世界充滿神靈,人們必須對每一位神都小心侍奉,否則便會帶來厄運。伊博人并不愚昧,他們知道“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的”。不相信絕對的世界觀形成了伊博人的辯證思維。伊博人不會用一種固定的觀點看待世界。伊博人對西方殖民統(tǒng)治模式天然地不信任,因為一個人不能代替全體,那會妨礙他人的權(quán)利,甚至帶來災難。他們注重集團意識和群體歸屬,強調(diào)對共同體的效忠。

伊博族傳統(tǒng)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非洲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明比照,可以看出非洲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的特性:社會結(jié)構(gòu)松散、農(nóng)耕經(jīng)濟簡單交換及多神信仰。非洲民族沒有嚴密的政府組織,呈現(xiàn)分散型的村社治理模式,主要靠民族領袖,包括祭司或酋長等來帶領進行社會活動;非洲沒有孕育出大規(guī)模工業(yè),一直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非洲人普遍信仰祖先和鬼魂,體現(xiàn)出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塞內(nèi)加爾國父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曾這樣描述他的家鄉(xiāng):“沒有生者與死者的界限,沒有現(xiàn)實與虛幻的界限,也沒有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界限;當童年的我和小伙伴們一道牧羊玩耍時,我與活著的人講話,同時也同祖先交談,就像他們就在我眼前一樣?!痹诜侵奕说氖澜缋?當代人與祖先永遠在一起,因為靈魂不死,生命輪回,人、神、亡靈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伊博人的世界觀就是奠定在這樣的非洲傳統(tǒng)文化之上。

非洲人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和無文字的口述傳統(tǒng)形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特點。非洲文化具有部落性、大眾性和口傳性三大特征。憑借口頭傳唱來傳承歷史,接續(xù)傳統(tǒng),主要是由于缺乏文字且處于前文字文化的歷史階段比較長。非洲人的時間觀念是從現(xiàn)在向過去方向運動,而不是投向未來。非洲人依靠這種生命循環(huán)論找到了與祖先接通的通道。他們相信精神的力量,認為精神也是真實的,可以鼓舞看得見的世界。表現(xiàn)在文學上則是整體風格的恬靜自然,注重描繪主觀感覺和宗教信仰,以及民間文學色彩濃厚。阿契貝作品的文學神韻就脫胎于這種包容而智慧的傳統(tǒng)文化。

西方文明偏向理性邏輯和外在征服,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資本主義文明。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大大地推進了人類對自然的深層探索。這種理性文明被殖民者帶到非洲,因其伴隨的侵略性而引發(fā)了殖民地人民強烈的抵抗。但受惠于非洲傳統(tǒng)文明的包容精神和博大胸懷,許多如阿契貝這樣接受了兩種文明熏陶的有識之士對待西方文明持一種辯證的態(tài)度。類似代表性的人物還有中國的魯迅、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夏目漱石等。盡管他們都在情感上不接受西方人對本民族的殖民侵略,但是他們對西方文明并非簡單拒絕,而是采取辯證選擇的態(tài)度。

阿契貝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加之對非洲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沖突的深刻體驗導致其作品中的沖突特征非常明顯。理解了阿契貝的作品,才能理解葉芝所期待的基督重臨的可能性:沒有本土文化的衰落,變化哪會降臨到伊博人的土地?從這個角度而言,瓦解就是另一種新生。

今日,我們在世界各地看到黑人獨具特色的藝術和一脈相承的文化,比如艷麗的服裝、精美的雕刻、獨特的舞蹈等。流行于世界的爵士及說唱(rap)就來自黑人。誰說非洲文明已死?

3. 阿契貝讓讀者重新思考西方文明

阿契貝于2013年去世,但是他的作品持續(xù)給讀者帶來對西方文明的質(zhì)疑與對傳統(tǒng)文明的思考。

所謂非洲人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等貶低非洲文明的觀點早已被證實是荒謬之言。非洲文化博大精深,例如班圖人的古老格言“Umuntu ngumuntu ngabantu”,意思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他人,沒有人可以獨自為人。馬丁·貝爾納(Martin Bernal)在《黑色的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中,以扎實的材料總結(jié)出一個觀點:古典文明的根源深植于亞非語言文化。這對那些以啟蒙者和救世主自居的西方殖民者而言無疑是顛覆性的打擊。

阿契貝的小說善于使用諺語、民歌和傳說,體現(xiàn)出鮮明的非洲文學特色。這是阿契貝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原因之一。例如在《瓦解》中,過失殺人的奧肯科不得不被流放,判決只是長者的一句諺語:“一個指頭有了油污,就會弄臟其他的指頭。”這些充滿智慧的諺語已然成為伊博族傳統(tǒng)文化和非洲人民善良睿智的佐證。

阿契貝以身為非洲人自豪,并將非洲尊嚴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南非黑人領袖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給阿契貝的70歲生日賀詞中說,當年他在囚禁期間經(jīng)常閱讀阿契貝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體現(xiàn)出非洲人民的精神、承受挫折和抵抗外來統(tǒng)治者的能力及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書甚至讓曼德拉覺得“監(jiān)獄的高墻已倒下”。

阿契貝對貶低非洲人的維·蘇·奈保爾(V.S.Naipaul)進行過批評。奈保爾描寫非洲的作品《大河灣》這樣開頭:世界如其所是。那些無足輕重的人,那些聽任自己變得無足輕重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位置。非洲文明在這位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眼中似乎沒有什么意義。阿契貝指出,“關于非洲的英國書寫一直服務于利潤巨大的奴隸貿(mào)易。在英國作家的筆下,成為奴隸被販到非洲之外簡直是神賜之福”。

阿契貝用《瓦解》這樣的文學作品對輕視非洲文明的觀念進行了回擊。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瓦解”,不等于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阿契貝對西方文明的客觀中立態(tài)度并非要放棄對西方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警惕;阿契貝痛惜非洲文明的衰落并非自棄非洲尊嚴,更不是鼓吹閉關鎖國。

奧肯科的死亡是小說的結(jié)局,卻不是非洲文明的結(jié)局。阿契貝冷靜地將大時代中的非洲本土文明與西方文明共同置于舞臺中央來激發(fā)非洲人的思考。非洲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碰撞,不能以輸贏來判斷兩種文明的先進和落后。不應以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看待一種文明。阿契貝的作品促使讀者思考非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會不應充斥著對對方的嘲諷和挖苦,更不應以鐵和血來傳播文明。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mold Toseph Toynbee)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中闡明,人類創(chuàng)造的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千秋萬代,永恒強大。正如伊博人相信從來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季羨林先生提出西方列強挾其分析的思維模式,征服自然,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空前輝煌的文化。然而到了今天,弊端叢生,唯一的拯救之路就是以東方綜合思維模式來濟西方之窮?!叭旰訓|,三十年河西。”

文明需要相互交流和借鑒。在這個多元時代,社會更需要保持開放。缺乏交流只能帶來文明的死亡,已經(jīng)消亡的瑪雅文明和埃及文明就是例證。人類社會的特征之一本是文明多樣,但是殖民主義者有意將“文明”政治化,將人類分為文明和野蠻:歐洲/西方人是“文明的”和“開化的”,他者則劃為“野蠻的”和“未開化”。西方的“文明”概念必須重新定義。用物質(zhì)符號(如火車、建筑、武器、冶煉、飛船等)來定義文明很難確保普適性。李安山先生提出西方“文明”概念的3個悖論,即“文明”國家對自然環(huán)境破壞的力度更大;“文明”國家殘殺人類的手段更多樣更高端;“文明”國家自殺率更高。筆者同意李安山先生的觀點:“文明”應指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方式或處理3種矛盾的能力,即人類解決人與自然之矛盾的方式或能力、處理人與人之矛盾或與他人共處的方式與能力、調(diào)解人自身矛盾的方式或能力?!拔拿鳌本哂卸鄻雍驼w、延續(xù)和調(diào)整、穩(wěn)定和嬗變的特性,交流互鑒是文明和平延續(xù)的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非洲人非洲文明
2022年普利茲克獎:弗朗西斯·凱雷成為首個獲得“建筑界諾貝爾獎”的非洲人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走出非洲》:關于非洲最美的一本書
非洲反腐敗新觀察
非洲鼓,打起來
對不文明說“不”
誤解非洲
誤解非洲
文明歌
农安县| 民权县| 五家渠市| 遂溪县| 泽普县| 西城区| 双辽市| 米泉市| 察雅县| 武威市| 永登县| 乐东| 南康市| 桐庐县| 侯马市| 晴隆县| 肇东市| 顺义区| 滕州市| 荃湾区| 故城县| 上虞市| 吉水县| 天等县| 平南县| 祁东县| 寻乌县| 盘山县| 宁城县| 穆棱市| 昌黎县| 克拉玛依市| 张家港市| 云霄县| 丹东市| 隆林| 祁东县| 西城区| 广水市| 木兰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