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平
(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意味著一個人對困難的反彈能力,它直接影響到人們在遇到逆境、困難時采取何種應對策略。心理彈性是幼兒適應社會環(huán)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存能力,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tài)度”[1],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已經意識到提升幼兒心理彈性的重要性,并開始探索和嘗試提升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這方面的教育仍然具有盲目性,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
心理彈性研究最早出現(xiàn)于挫折心理學研究領域,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兒童在遭遇困境時會呈現(xiàn)不同的狀態(tài),有的適應不良,有的適應良好,其成因具有多重性、發(fā)展結果具有多樣性。從此,人們開始關注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
心理彈性也稱心理復原力、心理韌性和抗逆力或者抗挫折力,目前尚無統(tǒng)一而明確的定義,一般是指個體經歷了逆境或者創(chuàng)傷后,仍能保持或很快恢復正常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個體遭遇逆境和成功應對兩個要素。
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童年早期的經驗在人格發(fā)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幼兒心理彈性的發(fā)展是人類個體早期經驗的重要內容,它指的是幼兒面對挫折、困境時的應對及恢復的能力。蘇玲等學者的研究表明:第一,幼兒在總體上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比較低的;第二,幼兒抗挫折能力水平總體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個別差異較大[2]。幼兒處于生命最柔軟的時期,心理彈性普遍偏低,需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予以培養(yǎng)。
關于心理彈性的理論眾多,研究者們大都認為,心理彈性呈現(xiàn)為多維度、多水平的復雜結構。魯特(Rutter)提出,心理彈性的內在結構包括危險性因素(Risk Factor)和保護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3]。危險性因素是指阻礙個體正常發(fā)展,使個體更易受到傷害而得到不良發(fā)展結果的生物、心理、認知或者環(huán)境方面的因素;保護性因素是指能夠促進個體良好適應的人格、社會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因素,包含個體、家庭和社會因素。對于這兩類因素的探討幾乎貫穿于心理彈性的所有研究中,并且,人們關注的焦點漸漸從危險性因素轉向保護性因素,這種變化符合現(xiàn)代心理健康理論的趨勢,即更加關注人如何變得更為優(yōu)秀、更有能力。馮江平提出,抗挫折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4]。耐受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時能經得起打擊和壓力,并保持心理和行為正常的能力;排解力是指個體遭遇挫折后進行調整和轉變,積極改善挫折情境,并解脫挫折狀態(tài)的能力。盧塔爾(Luthar)認為,心理彈性不是某一種特質,它是在顯著困境中包含積極適應的動態(tài)過程[5]。陸小婭認為,人的抗逆力至少包括4個方面的因素:良好的自我形象,了解接納自己,有自尊和自信;有歸屬感,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有較強的處理問題和解決困難的技能;對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6]。這些研究從各自角度對心理彈性進行了詮釋,并探索提升心理彈性的方案,聚焦于個體、家庭、社區(qū)、文化,學界關于如何干預的討論方興未艾。
教育干預需要更易于轉化為實踐操作的理論支持。美國心理學家金斯伯格(Ginsburg)提出的心理彈性7C模型應運而生,這一模型對心理彈性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將抽象的心理彈性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內容,便于人們理解心理彈性的形成和結構,使心理彈性理論轉化為教育干預變得可行。
美國心理學家金斯伯格教授建構出了7C模型[7],這一模型將心理彈性劃分為7個維度,研究者可以對應不同的維度,并根據維度的先后關系,構成一個階梯型的逐步幫助幼兒發(fā)展心理彈性的模型(7C模型),如此可以有的放矢、精準提升幼兒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7C模型提出心理彈性包含7個維度,即:“能力(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人際關系(Connection)、品格(Character)、貢獻(Contribution)、應對(Coping)和掌控(Control)”,7個要素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從而構成一個心理彈性“網絡”。由于這7個維度的首字母都是“C”,于是簡稱為“7C”模型。
1.能力(Competence)。是指后天通過實際經驗獲得的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或專門知識,并非那種“我能做到”的模糊的內在感覺。兒童在遭遇困境時,可以形成特別的技能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并積極面對困難情境,從而變得更有能力。
2.自信(Confidence)。自信是植根于能力當中的,對自己行為力量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并不是通過被告知他有多特別、多珍貴而獲得的,而是在實踐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而獲得的自信。兒童體驗過自己的能力,知道自身是安全的和受保護的,進而產生出深沉的安全感,促進他們積極應對各種挑戰(zhàn),并有足夠的信心去嘗試冒險和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
3.人際關系/聯(lián)結(Connection)。能夠與周邊的人和事形成親密關系的兒童更容易形成堅實的安全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做出正面選擇。家庭是兒童生活的核心力量,是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基地,當然,與社區(qū)、學校、社會團體等的聯(lián)結也可以增強兒童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4.品性(Character)。兒童有基本對錯意識,有利于他們做出明智的選擇、為世界做出貢獻,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具備良好性格的兒童擁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和充分的自信心,他們會更愿意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關心他人。
5.貢獻(Contribution)。當兒童意識到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參與而變得更美好時,兒童會通過獲得目標感來激勵自己前行。他們會實施具體行動,為世界變得更美好做出選擇,還能使得能力、性格和人際關系質量獲得提升。
6.應對(Coping)。兒童能有效應對壓力,就能更好地應對人生的挑戰(zhàn)。對不安全、令人擔憂的行為最好的保護是采取積極的、適應性的應對策略。兒童應學會這些應對和減壓的技能。
7.控制(Control)。控制是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的把控。當兒童意識到他們可以控制自己決定的結果時,他們就更能知道自己有能力做什么。如果父母做了所有的決定,兒童被剝奪了學習控制的機會。如果一個孩子覺得“所有不幸都發(fā)生在我身上”,他就會變得消極、悲觀和抑郁。他把控制看作是外在的——不管他做什么都無關緊要,因為他無法控制結果。但是,具備心理彈性的兒童知道可以進行內部控制,他相信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可以決定結果,他相信自己可以有所作為,這進一步提升了他的能力和信心。
兒童的心理彈性可以通過這7個要素構成的“網絡”獲得發(fā)展。兒童需要體驗能力來獲得自信,他們需要與成年人建立聯(lián)結來加強這些能力。他們需要知道自己應該為家庭和社會做些什么,性格是通過與他人的密切聯(lián)結而形成的。貢獻能構建性格并進一步加強人際關系。貢獻使兒童獲得了自信,他們會感到自己越來越有能力,認識到自己可以改變環(huán)境,這給了他們一種高度的控制感。有控制感的兒童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他們會更頑強地解決問題,直到找到解決方案。新發(fā)現(xiàn)的能力領域會增強他們的信心,當以后需要加強對自己控制能力的信念時,他們就會這樣跟環(huán)境發(fā)生互動。金斯伯格提出的7個要素是兒童心理彈性教育的核心領域,構成心理彈性教育的“網絡”,7C模型對于幼兒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影響幼兒心理彈性的因素主要有:內部因素(個人能力、自信和品格)和外部因素(父母教師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研究表明,很多幼兒身處困境時并沒有退縮,反而表現(xiàn)出“有信心、能力、愛心”[8]。由于個體主觀能動性不同,每個人對逆境的應對和控制的處理完全不同,也即幼兒面對逆境的處理能力是不同的。
提升心理彈性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重大危機(比如戰(zhàn)爭災難、父母離異)之后的緊急干預;另一種是預防性的,即在危機前實施干預,增強個體在挫折情境中的心理彈性,使其摧而不垮,甚至愈挫彌堅。對于幼兒心理彈性的提升,我們更強調后一種。預防性提升心理彈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組課程學習。主要采用心理輔導的形式,讓幼兒理解心理彈性及其對成長的重要性??梢酝ㄟ^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幼兒了解情緒起伏的機制,學習如何向他人求助等內容,使幼兒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其實是通過元認知提高幼兒心理彈性,適合于在年齡較大的幼兒中逐步實施。
2.工作坊。通過成立工作坊讓幼兒、家長、教師對具體的壓力情境進行討論,使心理彈性的理論和幼兒具體實際生活相結合,產生解決方案,促進幼兒心理彈性的提升。有一項國際心理彈性干預項目(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Project)曾經對幼兒及其家長在應對困難時使用的心理彈性要素和在壓力情境下如何發(fā)展心理彈性展開了深入探討[9]。這項研究對3~11歲之間的589名幼兒及其父母或照顧者一起進行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3歲以下的幼兒應對能力較低,但是在工作坊活動后,心理彈性有明顯提升。
3.閱讀、游戲活動法。上面兩種方法都是把心理彈性要素直接設置為課程內容,直接而抽象的主題課程對于幼兒來說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安排繪本閱讀或者游戲活動讓幼兒間接學習心理彈性要素,從而提高心理彈性。比如,可以選取適合幼兒且含有相應心理彈性要素的繪本,通過為幼兒講故事,有針對性的師幼共讀或親子閱讀,讓幼兒代入和體驗角色,改變態(tài)度和思維,從而幫助幼兒掌握應對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提升心理彈性。游戲活動中,可以瞄準幼兒心理彈性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適當的困難情境,既讓幼兒可以克服困難,又讓其產生一定的挫敗感,要及時表揚幼兒的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4.家園合作。幼兒的心理彈性增強離不開家長和教師共同啟蒙、引導和教育,只有家園合力,才能給幼兒提供完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教師和家長要加強聯(lián)系溝通,相互理解支持。從心理彈性的7個維度出發(fā),挫折觀一致、教育觀念一致,教育要求一致,可以更好地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和理解挫折、勇敢面對困難,使其在逆境時不僅能保持身心平衡,而且能戰(zhàn)勝挫折。
7C模型展示了心理彈性形成的路徑,據此可以構建一個線性的干預流程,在對接教育干預的過程中,這種細致的劃分可以發(fā)揮指導作用,便于研究者將抽象的心理彈性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內容。模型中包含的心理彈性維度互相關聯(lián),可以在干預期間前后呼應,因此,無論從哪個維度開始干預都能促進幼兒心理彈性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幼兒心理彈性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教師與家長要密切配合、協(xié)調一致,從上述7個核心領域入手,培育幼兒心理彈性。
1.幫助幼兒培養(yǎng)必勝的信念
幫助幼兒培養(yǎng)必勝的信念,本質上是幫助幼兒形成一種正確的認知。它首先包含幼兒對自我能勝任的認知,也即當幼兒身處逆境時,能清晰地感覺到“我能做到”。家長和教師要關注幼兒,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優(yōu)點,欣賞幼兒,給幼兒積極的期望,讓幼兒注意到自己的長處,并善于發(fā)揮這些長處;使幼兒相信自己的判斷,并能做出正確選擇來面對困境。
其次是幼兒對挫折的正確認知。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挫折未必總是壞事,關鍵在于對挫折的態(tài)度。挫折一方面使人產生心理痛苦,同時也可以給人以教益和磨煉。心理彈性的培養(yǎng),正是要引導幼兒在挫折中學會克服挫折,培養(yǎng)幼兒獨立意識和堅忍不拔的品格。要教會幼兒正確對待,既不過分夸大其正面作用,也不否定其消極影響,要認識到順境、逆境都出人才,但是逆境中成長的人其生命力、競爭力都更強。
2.幫助幼兒嘗試獨立面對困境
有些家庭中家長的包辦代替、呵護備至使幼兒對家長過度依賴,從而導致自信不足、缺乏應對困境的能力。遭遇困境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成長經歷,家長要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鼓勵幼兒獨立嘗試、探索、領悟,這樣,再次遭遇困境時,幼兒就有經驗從容自信地去面對。另外,要注意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能力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穩(wěn)定的安全感,從而在應對困境時可以做到從容不迫。
3.幫助幼兒自我鼓勵、自我教育
自信心主要來自幼兒勝任的成功經驗和成人的積極評價。要多鼓勵幼兒,適時地激發(fā)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不斷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成人評價是幼兒自我評價的來源,家長、教師的鼓勵會使幼兒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自我鼓勵是一種自我教育,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包含了自我接受、自我肯定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會使幼兒心理發(fā)展更加平衡,變得更加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高。
4.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成長環(huán)境對幼兒心理彈性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家庭要給幼兒提供無條件關注的積極環(huán)境,對幼兒要有積極的期待,要讓幼兒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保持與親人、教師、同伴的密切聯(lián)結。要充分發(fā)揮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情感功能,讓兒童感到有人關愛他們。在家庭和幼兒園里,幼兒總是以父母和教師為榜樣,觀察并學習他們對日常生活的處理,從而獲得自尊和主動性。幼師和家長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給幼兒做好示范,這也是幼兒可以獲得的最好的經驗,可以幫助其形成健康的應對方式。
5.培育和諧的人際聯(lián)結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催化劑。心理彈性良好的幼兒一般情商高,與人有著良性互動,他們不輕易求助,但必須求助時,他們得到幫助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心理彈性較弱的幼兒。教師和家長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與人接觸的機會,鼓勵幼兒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引導幼兒學會建立和維系人際關系的技巧,建設性地解決人際沖突,并且合理求助。培育幼兒形成和諧的人際聯(lián)結,把幼兒培養(yǎng)成為積極快樂、愿意分享,沒有攻擊性,有較多的雙向交往,具有領導才能,能進行高水平的合作游戲的受歡迎兒童。
6.形成正確的應對技巧
面對變化、壓力或困境,人們處理的能力是不同的。遭遇困境之后,有的幼兒愈發(fā)堅韌、干練,有的幼兒退縮、依賴。良好的應對方式是可以培養(yǎng)的,家長和教師要真正關愛幼兒,了解幼兒的真實內心體驗。壓力之下,幼兒不可能完全免受影響。因此,對逆境有正確的認知、態(tài)度和評價,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彈性。遭遇各種困境時,要鼓勵幼兒先自助再求助,可以給幼兒榜樣示范具體的方法主動迎接挑戰(zhàn)和合理決策,也可以教會幼兒通過運動、閱讀、游戲、聽音樂、唱歌、繪畫、舞蹈等方式放松下來,暫時逃離壓力,為自己賦能。
7.培養(yǎng)幼兒的控制力
自控力是成功者的核心特征之一。延遲滿足實驗告訴我們,自控力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極端的重要性。能抵御誘惑的幼兒在十幾年后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社會能力,可以積極自信面對和應對困境。延遲滿足感會讓幼兒懂得等待的意義,明白不是每個要求都能立刻得到滿足。教育幼兒學會自我控制和培養(yǎng)延遲滿足感,要幫助幼兒認識到,如果遇到困境,只要努力就可能有好的轉機;另外,幼兒通過對無數次的小成功的體驗,提升了心理彈性,可以成就未來的大成功;家長和幼師要做好榜樣,幫助幼兒信任自己的決策能力,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挫折,如果沒有抗逆力,沒有一顆彈性的心,他們很容易被擊垮。家長、教師除了付出無條件的愛,也需要理解心理彈性要素,掌握一些策略和技巧,培養(yǎng)幼兒耐壓承挫、持之以恒的積極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