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珍
(福建省寧化第五中學,福建 寧化 365400)
在傳統(tǒng)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投喂”知識,主動性沒有得到體現(xiàn),學習浮于表面。諸多教學實踐表明,合理運用生活案例能夠顯著改善教學效益,不僅可以縮短學生與課程之間的距離,還能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诖耍P者立足多年教學實踐,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規(guī)律就如何利用生活案例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構建高效課堂以及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采取的方法以及心得體會。
首先,這能夠喚醒學生內在情感,激發(fā)他們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上的知識有很強的說理性、理論性,學生學習興致并不高,甚至存在抵觸心理。運用生活案例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熟悉感、親切感,在無形中拉近學生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距離,喚醒他們的內在情感。與此同時,相對于書面上理論的說教,生活案例更生動、形象、有趣,它的應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從而實現(xiàn)由陌生到熟悉、由繁到簡、由抽象到具體、由枯燥到有趣的轉換,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促進他們理解與消化,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其次,這是由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決定的,應用生活案例能夠凸顯出其育人價值。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課本上的主題與內容都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用生活案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夠拓寬教學資源,針對教材內容給予一定的補充,凸顯出學科的育人價值。
最后,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與意識,真正落實育人任務。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強其法治意識。然而一直以來,受到應試教育思想以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將重心放在提升學生成績上,所以著重強調學科知識以及應試技巧,忽視了“學用結合”,導致很多學生雖然了解并且掌握知識,但是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能力并未形成。而應用生活案例將“學”“用”有機結合起來,這可以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有效開發(fā)以生活案例為載體的資源,用來補充教材內容,教師需要精心篩選或設計生活案例,要讓每一個運用到課堂上的案例能夠發(fā)揮出應用的功能與價值,避免成為課堂上的“累贅”,這樣不僅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使教育工作“事倍功半”。對于生活案例的選擇,盡量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應用生活案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所以選取的生活案例必須貼合教學內容,不能隨意選擇自己認為精彩的、有趣的生活案例,要讓所選的生活案例起到補充教材內容的作用,確保學生因為介入的生活案例更深入地了解主題,消化所學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在選取生活案例時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認知水平、特點、年齡和心理等,選擇最能夠觸動學生情緒與情感的案例。例如,在講解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環(huán)境保護》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身邊熟悉的地方被污染的照片,讓他們猜測這是周邊哪個角落,再分析污染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在這種生活案例的介入下,道德與法治課程變得更加感性,對學生的觸動也會更深,讓他們更有啟發(fā),從而培養(yǎng)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用一舉一動保護身邊環(huán)境的良好行為與道德品質。
生活案例有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有書面文字形式,有故事形式,還有多媒體形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經常以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闡述生活案例,單一的案例形式會讓學生喪失新鮮感,產生倦怠情緒甚至抵觸心理。所以,在應用生活案例時,教師要堅持多樣性原則,除了選擇一些故事形式的生活案例以外還可以選擇多媒體形式的生活案例,相對來說它比文字形式、故事形式的案例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也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特別是電視電影片段、音頻錄像等,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感官體驗,從而對所學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在講解關于《敬畏生命》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播放車禍視頻合集,視頻中由于各種原因車子撞上行人或者車子與車子之間相撞的鏡頭,會讓學生的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樣的生活案例相較于口頭描述能夠讓學生更加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督促他們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增強其敬畏生命的意識。
道德與法治知識貼近生活實際,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意識,所以選取的生活案例不僅要貼近生活而且要具有時效性。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經常使用陳舊的生活案例、生活資源,這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不利于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選擇具有時代性的生活案例,不僅要通過案例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還要讓他們感受到時代的變化以及對人們的影響,也在無形中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在講解關于《愛在家人間》時,教師可以引入現(xiàn)下的熱點話題“三胎”開放政策,和學生一起討論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兄弟姐妹的家庭矛盾與解決方法。這樣的生活案例具有時代氣息,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能動性,還能培養(yǎng)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與意識。
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端,具有激趣、引導功能。然而,在現(xiàn)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很多教師忽視了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直接跳過它給學生講解新知識,或者以回憶上節(jié)課內容的方式引進新知識,這些都不夠有吸引力。初中生對新的知識通常都有畏懼甚至排斥心理,這種負面心理源于即將所講內容的未知性。所以從理論上說,運用生活案例導入新課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方面,運用生活案例會讓學生莫名地產生親切感,不由自主地靠近,甚至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另一方面,生活案例的介入可以化陌生為熟悉,從而消除學生對未知內容的畏懼、排斥心理。因此,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適當地應用一個或多個生活案例,將學生引進課堂,調整好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嗎》的教學中,筆者問學生:“同學們,你知道身邊最長壽的人是多大?”這個話題瞬間在班上引發(fā)了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說80 歲,有的學生說94 歲。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則課前已經準備好的視頻《歷史上活得最久的人》,學生的視線全都集中到屏幕上,認真、專注地看著視頻。看完視頻后,筆者繼續(xù)問他們“視頻中最長壽的人是誰?你認為會不會有人能夠長生不老?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等問題。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在視頻的影響與問題的驅動下,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帶領學生分析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讓他們知道生命是短暫的、不可逆的、獨特的,從而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上的知識有很強的理論性、說教性,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認知難度。在教學實踐中,若是教師以“滿堂灌”的方式照著課本或教參去念,將知識“投喂”給學生,不僅會進一步增加其理解難度,還會讓他們產生抵觸、厭惡心理。為了增加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打造一個“接地氣”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堂。這樣既可以消除學生的負面心理,還能促進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消化。
例如,在《深深淺淺話友誼》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青春期的學生存在盲目“講義氣”的問題,對于友誼缺乏明智的、清楚的認識。基于此,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挑選了幾個案例帶領他們分析友誼的本質與正確的交友原則。案例一:小明進入了新的學校,遇到了一群新的同學,他需要交一些新的朋友。媽媽告訴他,要交那些對自己學習和生活有幫助的朋友,而對于不能幫助自己的同學,就不要和他們做朋友。于是小明和班上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以及那些家境很好的同學成為朋友,對于其他的同學,小明則不愿意和他們成為朋友。案例二:果果和小慶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互幫互助,大家都羨慕他們。最近,果果迷上了網絡游戲,經常通宵打游戲,昨天晚上他又打游戲到凌晨,今天早晨起不來,于是打電話讓小慶幫他請病假。知道內情的小慶不僅沒有幫果果請病假,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老師責罰了果果。果果便記恨小慶,說小慶沒有把他當作朋友。結合這幾個案例給學生分析友誼的特質以及交友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從而幫助他們有效理解這節(jié)課的內容,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著培養(yǎng)初中生美好品格、高尚情操、法治意識的責任,要想實現(xiàn)全部教學目標,僅僅靠課本上有限的知識是不夠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擺脫“教教材”的局面,學會靈活地“用教材”,除了給學生講解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可以圍繞教學主題引進生活案例,以此作為課本內容的補充,這樣既能拓寬學生視野,又能升華主題,有效落實教學任務。在選擇生活案例時,教師盡可能選擇有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時效性的案例,這樣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也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分享生活案例,這樣更能調動其能動性,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利用生成性資源推動高效課堂構建。
例如,在《情緒的管理》這節(jié)內容時,筆者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負面情緒以及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在這個話題的引導下,學生爭先恐后分享自己的案例。如有的學生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急躁的人,所以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會讓我感到憤怒的事情,比如看到別人闖紅燈、看到有人欺負小動物,我都會憤怒。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放松自己,我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很好,它可以讓我快速平靜下來?!庇械膶W生說:“我遇事比較緊張,比如在每次考試之前我都會緊張,每當緊張的時候我就會去跑步,如果是周末就會去爬山,我發(fā)現(xiàn)運動能夠讓我心情放松,可以緩解我緊張的情緒?!边@些生活案例的引進讓課堂教學內容得到極大程度的豐富,學生通過這些生活案例掌握了很多種管理情緒的方法與技巧,教學工作事半功倍。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換句話說,讓學生理解并記住書本上的內容并不是教學的終點,讓他們學會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教學終點。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案例設計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解決,從而培養(yǎng)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與意識。
例如,在《法不可違》的教學中,筆者給學生闡述了這樣一個生活案例:“京滬高速上,乘客呂某突然讓客車司機停車,司機強烈拒絕,不料呂某竟然沖上前強行拔掉客車鑰匙,然后車輛熄火滑行,車上乘客的安全受到威脅。之后,呂某因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 年?!苯Y合這個生活案例,筆者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1.乘客呂某行為是違法行為,這是哪種性質的違法行為?2.為了避免發(fā)生類似案件,請你分明向公民個人和政府提兩點建議?!比缓笞寣W生思考并展開討論,用所學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解決這兩個問題。通過對這個生活案例的分析,學生對法律的權威性有了更加客觀、深入的認識,知道了法不可違,也知道違反法律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其法治意識以及學以致用能力得到培養(yǎng),從而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相較于教師口頭講述,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然后讓學生分析,不僅拓寬了學生學習深度,更重要的是,學生將來在社會上遇到類似的事件也就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且能夠自覺地用法律約束自身的行為,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綜上所述,生活案例的運用是教育教學與時俱進的表現(xiàn),它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方法,立足生活,將實際生活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給學生打造一個具有生活氣息、“接地氣”的課堂。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案例,用它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延伸、設計問題,從而推動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