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勤早 李永政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需要榜樣引領。習近平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作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盵1]英雄是鮮活有形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一種凝鑄高尚德性與價值的人物載體,是思想上層建筑在適應經濟基礎變革過程中,反映在人物身上的先進觀念與先進價值的生動體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禮贊英雄、崇尚英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以“英雄”為主題發(fā)表系列重要論述,推動形成了新時代獨具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英雄文化樣態(tài)。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最新發(fā)展和理論創(chuàng)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應然”的目標導向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培養(yǎng)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人為主軸,發(fā)揮英雄精神的導向作用,培育與提振英雄文化,對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共同體都無法離開建立在共同體認同基礎上、能夠凝聚其內部成員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一主流意識形態(tài)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其內涵也在時代中不斷豐富發(fā)展。英雄是歷經時間與實踐淘洗的文化符號。恩格斯說:“主要的出場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的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來自瑣碎的個人欲望,而正是來自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盵2]英雄人物正是“順應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而生,是社會的標識,是一定歷史時期孕育催生的“現(xiàn)實的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56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任務、共同追求。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的時代條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戰(zhàn)略的提出,賦予了新時代英雄文化新的時代意蘊。響應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對各族群眾提出的新期待,基于中華民族精神熔鑄的時代精神、以民族復興為核心凝聚全體成員的時代要義、堅持人民主體性的時代方略構成了新時代英雄文化的時代意蘊。
英雄人物出現(xiàn)于特定的歷史語境下,因而人格理想、行為事跡、道德素質、精神風貌必然映射時代主題,英雄文化與時代精神同步,詮釋某個特定歷史階段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要求,呈現(xiàn)出所處歷史階段的鮮明時代風姿。新時代英雄文化以英雄人物為依托,以英雄價值觀為承載,是囊括英雄精神、英雄形象、英雄人格、英雄行為、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體系的綜合系統(tǒng)。從本質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意識,體現(xiàn)作為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對自身發(fā)展歷程、利益及未來前景的自覺認同與深度關切,是新時代條件下民族精神滋養(yǎng)的精神力量、時代之魂。正如馬克思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盵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確立為民族工作的主線,要求一切民族工作向此聚焦,在現(xiàn)實表達和未來藍圖中描摹出的就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安定團結、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和諧奮進的美好情景。實現(xiàn)這個美好情景,需要增進“五個認同”,促使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在思想上、行動上達到充分的自覺,真正做到“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當代中國是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國家,民族精神為時代精神提供生長根基,并且為時代精神提供發(fā)展動力;時代精神賦予民族精神以歷時性內涵,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延續(xù)在當代的最活躍的部分。“民族精神的價值大小并不在于文化傳統(tǒng)的抽象合理性,而在于同現(xiàn)實時代的相容性?!盵3]熱血灑高原的孔繁森、收養(yǎng)多民族孤兒的維吾爾族阿媽阿尼帕·阿力馬洪,堅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信念的卓嘎、央宗姐妹等,英模人物事跡,生動呈現(xiàn)了各族群眾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大團結的情景,是以“五個認同”為核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形”素材和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新時代英模文化,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生生不息的共有價值追求,需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固步自封的觀念,主動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大家庭的群體精神、友愛精神、團結精神、和衷共濟精神、共克時艱精神,同時又緊跟新時代步履反映新時代的時代特征,融入新時代的精神要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深化。
黨的十九大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新時代全體人民的奮斗目標。作為面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的、建構新時代國家認同的頂層設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指向非常明確,就是要引導各民族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的內部凝聚性,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必要基礎。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共同的指向,核心為愛國主義。習近平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盵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集中體現(xiàn)為“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框架,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精神依托和情感邊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是對狹隘民族利益的超越,同時“為理性愛國提供堅實的倫理基礎,使愛國主義獲得雙重支撐”。[5]為了助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需要充分發(fā)揮英雄文化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認同和社會動員中的重要功能,引導各族群眾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作出的貢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作出的貢獻,引導各族群眾始終把中華民族身份和中華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引導各族群眾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涵養(yǎng)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培育與提振英雄文化,就要把握新時代民族團結奮斗事業(yè)的歷史機遇,圍繞民族復興偉業(yè)這一中華兒女的群體目標與宏偉藍圖,增強共同體核心凝聚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講好各族群眾的英雄故事,用偉大英雄精神、生動英雄故事感染人、塑造人,將共同的價值理念和價值精神實現(xiàn)集體推崇的內在建構與外化于行。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為研究人的歷史作用提供了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并發(fā)揮決定性的力量,因而“歷史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6]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馬克思義主義群眾史觀,對人民群眾及人在歷史中的作用進行了精彩闡發(fā),形成了重視英雄、表彰英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其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為新時代留下了豐厚的英雄文化和思想資源,為新時代習近平英雄觀奠定了理論根本和歷史依據(j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圍繞英雄、英雄模范、革命先烈、革命先輩、革命烈士發(fā)表了系列重要論述,建立了“從‘民族英雄’‘群眾英雄’到‘時代英雄’的英雄譜系”[7],構筑并不斷推動與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使命相連的英雄觀的完善成熟。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盵8]“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盵9];“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tǒng)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chuàng)國家發(fā)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盵10]這些重要論述明確提出,英雄不論出身,不論民族地域、職務高下、黨派階層、性別年齡,只要是“新時代的奮斗者”,只要是為民族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就是新時代的英雄。因此,新時代的英雄主體具有鮮明而廣泛的“人民性”內涵,需要回歸貼近生活本身和時代的主題;而新時代英雄主義,人民群眾是最大的獲益者,也是衡量英雄主義的重要維度。英雄的主體來自于人民,英雄的貢獻作用于人民,英雄的標尺來源于人民,培育新時代英雄文化有賴人民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诖耍聲r代英雄文化絕不僅要“接天線”,還要“接地氣”,體現(xiàn)出人民性與個體性的統(tǒng)一、偉大性與平凡性的統(tǒng)一、政治性與生活性的統(tǒng)一。要立足新時代英雄文化的人民主體性,堅持使英雄人物來源于普通的各族人民,用英雄文化頌揚普通平凡的奮斗者,從而使各族群眾中的普通人都有勇氣爭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英雄和先鋒,以實現(xiàn)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凝心聚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英雄文化源自民族的悠久歷史、革命的紅色往昔、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紅色征途,具有傳承性、歷史性、民族性、時代性、實踐性等特征,是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強化民族向心力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從歷史維度上看,英雄文化見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起步與發(fā)展;從民族維度上看,英雄文化詮釋與凝聚中華民族精神;從現(xiàn)實維度上看,英雄文化彰顯和匯聚共創(chuàng)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強大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久經磨難而得以發(fā)展壯大。從炎黃等遠古部族發(fā)軔,歷經千百年的時代更迭,中國廣大疆域范圍內的多民族在交錯雜居、沖突融合的動態(tài)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發(fā)展了愈摧愈堅的統(tǒng)一力量,建立起文化上兼容并蓄、物質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多元一體格局,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文化的發(fā)展就是歷史的發(fā)展,歷史是一切文化生成和發(fā)展的脈絡。卡爾·雅斯貝斯說“一切偉大之物都是變遷中的現(xiàn)象?!盵11]文化的生成與整合往往與民族認同同步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伴隨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歷史經驗和文化積累而不斷深化和豐富?!爸腥A民族”自有古代淵源,同時又是“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新概念”,其內涵反映了“國人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種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盵12]中國歷史上,每個歷史時代都孕育催生了許多獨領風騷的英雄人物,無數(shù)愛國志士、革命先輩用英雄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英雄文化,中華民族的群體精神、共同心理結構愈益彰顯并外化為觀念思想和行為實踐的表達。英雄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神靈崇拜和部落崇拜,經過近代中國反抗殖民和爭取國家獨立時期的“先知先覺”和“英勇抗爭”階段,再到1949年以后的“保家衛(wèi)國”和“建設家園”階段。英雄文化的沿革不僅呈現(xiàn)出民族精神的變化,更是民族意識發(fā)展的歷史見證。英雄文化分為傳統(tǒng)英雄文化、革命英雄文化和現(xiàn)代英雄文化三種形態(tài)。傳統(tǒng)英雄文化的英雄主體主要指向“圣人”“豪杰”“俊良”“英才”“勇士”等,勇、仁、膽、忠、信、義等被普遍視為英雄人物的一般內涵;革命英雄文化的英雄主體更傾向于“人民至上”“服務人民”“集體主義”等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現(xiàn)代英雄文化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呈現(xiàn)著愛國奉獻、敬業(yè)樂業(yè)、見義勇為、誠信友善等崇高價值和品質。他們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不幸與苦難的共同歷史記憶、共同精神追求。英模精神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同源的文化基因;英雄人物是對傳統(tǒng)文化先進思想品格的歷史傳承,是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三個離不開”的“活化”范例。對英雄人物的緬懷,對英雄文化的弘揚,是保留傳統(tǒng)文化記憶、革命歷史記憶和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古代清正高潔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不畏生死的文天祥還是近現(xiàn)代以來禁煙抗英的林則徐、血染黃海的鄧世昌、奮戰(zhàn)至死的楊靖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還是建國以來以身許國的鄧稼先、筑夢“天眼”的南仁東、無私奉獻的張桂梅,抑或是2020年武漢疫情中嶄露頭角、披堅執(zhí)銳的抗疫戰(zhàn)士,英雄人物與英雄精神隨時代精神發(fā)展而演進,各族英雄兒女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踔厲前行、無怨無悔、佑我中華的歷史記憶與集體記憶。培育與弘揚英雄文化正是這些記憶的重構和書寫過程,讓這些集體記憶和歷史記憶積淀于民眾心中,激發(fā)人們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6]每個個體只有從屬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共同體”中,才能夠獲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步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穩(wěn)定與連貫的部分;而在民族精神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昂揚的主旋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盵13]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國家統(tǒng)一與中華民族統(tǒng)一的歷史趨向交叉會合,使“民族氣節(jié)”“民族大義”“家國同構”“國家大局”等理念逐漸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性信念符號與行為范式,形成中國人獨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特質的基點;英雄人物作為民族楷模、民族先鋒、民族勇士,詮釋偉大民族精神,成就英雄文化,為延續(xù)“國魂”“文脈”不悔求索,推動著民族的進步和歷史的發(fā)展,改變著民族的過去與現(xiàn)實。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的信念符號與行為范式通過英雄人物的社會實踐、人格風范的形象化以及英雄文化得以很好地表達和傳遞,將抽象的觀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具有實踐指導的外顯形式,從而強化中華兒女的價值認同和精神歸依。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了凝練概括與深刻闡發(fā)。他指出,中華民族精神就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fā)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14],并用“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進一步闡釋其時代內涵。建設共同精神家園離不開偉大民族精神的凝聚,精神家園是一種對民族認同的寄托和歸屬,建立在共同的傳統(tǒng)、文化、風俗、情感與價值之上,需要訴諸無形的載體。弘揚英雄精神、構建英雄文化是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英雄文化生動詮釋愛國主義的真諦、譜寫民族團結的動人樂章;通過培育英雄文化、弘揚英雄精神,可以堅守民族標志性的精神符號、形象符號和文化符號,效仿民族英雄模范的美德,讓個體推崇自己的祖國,意識到集體的力量,不至于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根基。
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15]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協(xié)調、整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關系的價值紐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文化底蘊的同質性、內容體系的共生性、價值導引的契合性、實踐延展的同向性”[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凝練的24個字,為各民族間的平等交往與廣泛認同奠定價值基礎,以共同的民族愿景引導各民族意識服從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明確各民族群眾的交往規(guī)則、品質素養(yǎng)、與行為示范。價值觀的推行,是一種“軟力量”,不能僅靠強制性舉措施行,還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向人們解釋價值觀并明確其判斷標準。在這一議題上,英雄文化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使價值標準具體化和人格化。俄國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曾說,“我們的感情總是被生動的對象所引起,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盵1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英雄文化的闡釋、表現(xiàn)與實踐。英雄人物的鮮活事跡和高尚品德,所傳遞的處事態(tài)度、思想情感、精神旨趣,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素材滋養(yǎng)、精神資源、實踐指南和行為參考;同時,也產生巨大的情境感染力,闡釋并生發(fā)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性與內涵,從而成為“催化劑”。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zhàn)勝的強大精神力量”[18]當前,國際國內挑戰(zhàn)多樣、安全因素錯綜復雜,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構建好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堅實思想長城,有效抵御分裂思想和極端主義的滲透顛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是文化認同,作為一種植根于各族群眾日常生活的“意識”,在日常生活的把握與運用中必須借用相應載體以實現(xiàn)“意識”的具象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凝聚和培育,必須通過每個個體成員去實現(xiàn)。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英雄文化,用英雄人物、英雄形象、英雄品格、英雄故事中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剛健有為的奮斗精神、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與拼搏進取的豪邁氣概,去感召、吸引和引導社會民眾,聚民心集民意、增強社會內聚力,這正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的一致,從而為新時代進行的偉大斗爭注入精神動能,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攜手努力、共建精神家園,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致敬英模人物、弘揚英模精神是新時代的鮮明主題。新時代英雄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的指導,以“英雄文化”總結提煉和凸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彰顯英雄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從而激發(f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精神動力。明確新時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勵價值,挖掘英雄文化的育人元素,打造多元立體的文化傳播模式,優(yōu)化文化的時空情境建構,對于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并最終達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關于英雄的重要論述構成新時代英雄史觀,是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回答了英雄來自于人民、英雄來自于時代、英雄對時代的作用統(tǒng)一于人民性等問題;關于英雄主體,它表明了英雄的核心范式是人民英雄,也就是新時代的奮斗者,并闡發(fā)英雄品格為“忠誠、執(zhí)著和樸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英雄文化的弘揚與培育首先要解決“新時代什么是英雄”“新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英雄”的問題,明確新時代英雄文化的價值導向和精神意涵。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英模觀和歷史觀,培植對歷史的敬畏,培養(yǎng)崇尚英雄、崇敬英模的真摯情感,讓英雄從“邊緣”向“中心”回歸。針對污蔑英雄、解構英雄的現(xiàn)象堅決抵制,圍繞“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強化黨史國史教育、國情民情教育;梳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展進程中的偉岸英雄人物、高尚英雄事跡,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危害;結合新時代各族群眾的實踐勞作,樹立民族團結榜樣、民族互助榜樣、講信修睦榜樣、安危共擔榜樣、共謀發(fā)展榜樣、相知相親榜樣、互融互通榜樣、堅守正義榜樣,發(fā)揮好英雄文化激濁揚清、激發(fā)士氣的功能。其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從受眾的實際需要和自覺愿望出發(fā),聚焦現(xiàn)代形象特質和新時代“平凡英雄”內涵,建立英雄人物動態(tài)推送機制。堅持把英雄人物塑造、英雄精神弘揚、英雄文化書寫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合,圍繞實現(xiàn)“五個認同”、實現(xiàn)中國夢的共同理想,從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中挖掘具有現(xiàn)代性的價值元素,同時不斷整合其他價值,整合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來,構建一個更能有效應對現(xiàn)代社會、對抗西方社會思潮滲透和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價值系統(tǒng)。最后,在堅持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的基礎上,注重有力回應現(xiàn)實問題。英雄文化的弘揚與培育,最終是為了凝聚社會共識、堅定文化自信。因此,要真正做到讓英雄人物能夠立根塑魂,讓英雄文化正本清源。比如,英雄人物須是“現(xiàn)實的人”,其重點是人物的真實化和平凡性,包括人物的真實、事件的真實和細節(jié)的真實、人性的真實和人性的質樸,其核心在于英雄人物塑造的目標定位的真實。尤其不應繞開社會矛盾和當代青年的人生困惑空泛開展宣傳教育,英模文化體現(xiàn)的價值和選擇應有助于人們應對現(xiàn)實困惑,這樣的英模文化才具有生命力。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提出,“人的主要渴望不是對幸福的渴望,也不是對順從和服從的渴望,而是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渴望,哪怕是接受痛苦,而不是接受幸福的途徑,哪怕是通過反抗和起義的途徑?!盵19]新時代英雄產生于時代養(yǎng)成、事業(yè)養(yǎng)成、人民養(yǎng)成,英雄人物雖然經歷不同,貢獻不一,但他們身上展現(xiàn)出的精神實質具有相通性,其精神實質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和人格寫照。新時代賦予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新的歷史使命,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要在突出強調公民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奮發(fā)圖強的進取心的基礎上,讓人們看到每個“平凡英雄”夢想真實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從而看到中國夢的真實、民族整體性力量的真實,讓英雄與民眾的關系由“弱連結”變?yōu)椤皬娺B結”,讓英雄文化能夠回應民眾的現(xiàn)實關切,英雄人物能夠回歸話題焦點,英雄精神能夠在民眾心中生根。
根據(jù)《中國青年報》2022年4月發(fā)布的關于英雄報道的調查,“87.1%受訪者平時會關注平凡英雄的報道,00后關注的比例更高(90.7%)”,其中“紀錄片/影視劇(62.2%)、媒體報道(59.9%)、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53.8%)是受訪者了解平凡英雄事跡的主要途徑,其他還有:書籍/課本(38.1%)、短視頻平臺(36.2%)、朋友圈/社交平臺(33.8%)、父母/老師/親友(28.9%)。”[20]當今時代是一個思維觀念和認知方式極其多元活躍的時代,是一個廣泛運用先進科技于文化傳播的時代。要適應不同層面、不同民族、不同階段和不同社會群體思維認知的特點,善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打造多元立體的文化傳播模式,真正讓英雄精神浸潤各類受眾。首先,結合新時代特點,以英雄文化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表達形式,激發(fā)英雄文化的時代魅力。充分運用多樣化展示、多介質推送,運用現(xiàn)代技術,利用儀式象征、教育場域、實踐場所、輿論廣場、紀念場館、文化公園、研學基地、社會活動、學習表彰等多種形式,建立“家—?!纭甭?lián)動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把英雄塑造、人物宣傳、精神弘揚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一體策劃、整體推進、多向傳播,建立弘揚英模文化的全方位、多維度空間。其次,用好全媒體和融媒體資源。充分利用“報、網、端、微、屏”等資源,堅持線上線下共振,推動大數(shù)據(jù)、5G、云計算、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同頻,把網絡變成“最大增量”。應注意的是,當前文化傳播、信息傳播日趨凸顯的一個矛盾是,有限的受眾注意力與無限、海量的信息資源的矛盾,帶來了受眾對信息接受的超載壓力。因此,在日常的海量信息傳播中,傳播的英雄信息盡量簡明、生動,提煉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最閃光的“點晴之筆”,讓人過目難忘,讓人在浸潤感染中萌發(fā)“榜樣跟隨”,強化價值仰慕和共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最后,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感”措施。英雄文化是紅色文化中最為亮麗的一種,紅色基因中有很多鮮活的“英雄”素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緊相連。要結合各民族大團結大融合大奮進的歷史與現(xiàn)實,利用好歷史資源、文物和文化資源,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挖掘紅色“富礦”、講好家國故事,用現(xiàn)代化話語對中華民族歷史上、革命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家國情懷”、民族情誼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有效轉換和發(fā)展,引導各族群眾接受中華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使各族群眾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路徑是促進教育對象自覺地知行轉化,也就是讓“共同體”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把理想信念、觀念認識真正轉化為行動指南,把精神力量真正轉化為實踐動力,做到知行合一。在現(xiàn)代公民的人格觀照下,這一教育過程是一種“喚醒”受眾主體內在觀念認識、調動自我需求的體驗過程,而這種“喚醒”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導向”與“整合”。首先,重視情境建構,積極促進虛擬在場與現(xiàn)實在場的融合??梢岳镁哂刑囟ǖ臍v史感和敏感度的重大時間節(jié)點、重大節(jié)慶,采用情境體悟法,把“學雷鋒”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公祭日、國家慶典、紀念戰(zhàn)爭英雄、建黨等重大時間點所承載的歷史情境與現(xiàn)實情境相結合,讓全社會沉浸在追憶英雄、緬懷先烈的濃厚氛圍中;或者設計一定的時空情景,讓受眾暫時置身于英雄的現(xiàn)場情景中去了解、體悟,讓公眾從凝聚情感到釋放情感,從而激起更強烈的情感共鳴。注重營造教育對象的“在場效應”,提升群眾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推動從“要我做”到“我要做”轉變。其次,善用人民群眾身邊的“微生態(tài)”故事,積極建構現(xiàn)實在場的教育情境。依托身邊人、平凡事建構起教育情境,使受眾產生現(xiàn)實在場、全程參與感,將英雄精神、英雄人物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即時轉化為看齊行動。最后,放大生活空間的教育效能。雅斯貝爾斯指出,“對話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xiàn)。對話以人及環(huán)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盵21]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精神的相遇。重視生活空間的觀念溢出,將英雄文化與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潛移默化融入日常生活,把抽象的共同體意識具象化、生活化,點滴浸染、立體再現(xiàn),搭建“平凡英雄”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對話機制,強化“四個共同”、催發(fā)“四個與共”情感,匯聚民族力量,迸發(f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