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琴
《漁歌子》(唐代·張志和)全詩靜景柔和,動景活潑,表達了詩人陶醉于田園生活的志趣。教學時,教師如何帶領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呢?
反復誦讀,整體感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時,筆者將誦讀貫穿于整個課堂,并根據(jù)詩詞意境選取合適的音樂,借助音樂調(diào)動學生情感。初讀全詩時,筆者對學生提出要求:將這首古詩至少讀3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把古詩讀流利;第二遍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jié)奏;第三遍讀出古詩的味道。學生誦讀時,筆者播放背景音樂,烘托意境,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感受作者對悠閑生活的向往。
引導想象,感悟詩境。古詩教學中,把握詩詞的意境是重難點。在此環(huán)節(jié),筆者緊抓古詩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這幅畫卷中,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學生充分想象,有的說“在秀美的西塞山前,從水田里飛過來的白鷺上下翻飛,姿態(tài)優(yōu)美,在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戲”,有的說“山清水秀的西塞山在蒙蒙薄霧中若隱若現(xiàn),山邊有一條潺潺流淌的河流,清澈見底。只見幾只白鷺展開潔白的翅膀飛翔著,在空中劃出了一道道美麗的弧線”,還有的說“霧氣繚繞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鷺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它們時而直沖云霄,時而貼水滑翔,時而呼朋引伴”。接著,筆者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如下情境:煙花三月,草長鶯飛,陽光在河面灑下點點金光,肥美的鱖魚也不甘寂寞,時不時地跳出水面,看到這美景,張志和不由自主地吟唱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所以張志和“斜風細雨”也“不須歸”。學生借助這一情境反復推敲抽象的語言文字,深入體會“斜風細雨”用詞的精妙。一名學生仔細品讀后說:“春天的風雨是多情的、溫柔的。飛翔的鳥,紛飛的桃花,躍動的魚,拂過臉頰的微風,灑落湖面的細雨,再加上沉穩(wěn)的青山,有動有靜,怎能不讓作者流連忘返呢?”這樣教學,教師不必刻意講解,學生就能在自由想象中品味詩中精華,感受畫中情、畫外意。
讀寫結合,定格詩境。筆者以古詩營造的優(yōu)美景象作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想象,并讓他們將古詩中描繪的景象寫出來,即以“我喜愛這__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的句式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學生練筆時由詞入畫、由畫入情,將讀、悟、賞、說、寫有機結合,經(jīng)歷了愉悅的認知過程。學生寫的句子如下:“我喜歡那盛開的桃花,你看它紛紛揚揚地飄著,一片一片落在河面上,在河水的浸泡下變得十分紅潤”“我喜歡這蜿蜒起伏的青山,你看山腰上有幾只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我喜歡勤勞的漁翁,你看他一直靜靜地欣賞美麗的風景,一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模樣,多么享受??!”有的學生甚至將整首古詩改寫成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散文。
(作者單位:潛江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