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羊達杰
(青海省社會科學(xué)院藏學(xué)研究所,青海 西寧 810000)
《紅史》中藏譯吐蕃史料的內(nèi)容為唐高祖稱帝至唐末的唐蕃關(guān)系及歷史事件,包括太宗時期唐蕃互使、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吐蕃出兵幫王玄策征伐天竺、唐高宗兩次冊封松贊干布、大非川之戰(zhàn)、武則天執(zhí)政稱帝、都松芒布杰時吐蕃君臣內(nèi)訌、金城公主嫁吐蕃、赤松德贊時期的唐蕃戰(zhàn)爭、兩次唐蕃會盟、吐蕃達磨贊普時期吐蕃的衰敗等若干歷史大事。
關(guān)于《紅史》吐蕃史料藏譯文本的特點,王璞先生以其中的一段文字為例加以概括:“這段史料的特征在于:其一,同時講述唐朝和吐蕃的帝王世系;其二,時間寫得十分清楚,可與兩《唐書》的記載相對證……”[4]20此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歸納其在翻譯上的一些特點。
3.名詞翻譯以音譯為主,輔以其他譯法。《紅史》藏譯吐蕃史料的名詞翻譯,對我們的翻譯實踐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故在此多花些筆墨,對譯文中出現(xiàn)的謚號、人名、地名、官職封號、民族(或國家)名、吐蕃君臣名等進行列表分析。
表1 《紅史》藏譯吐蕃史料中的謚號翻譯
從表2中可以看出,吐蕃君臣的名字基本上用藏族自己的稱呼習(xí)慣書寫,而未用《新唐書·吐蕃傳》中的譯音如:弄贊、器弩悉弄、棄隸蹜贊、挲悉籠臘贊或乞立贊、足之煎、祿東贊等,說明藏譯者對藏族歷史的熟悉程度。但也有例外,如欽陵、贊婆、可黎可足、達磨等吐蕃君臣名,則未用藏文歷史典籍中的寫法,而按照《新唐書·吐蕃傳》進行了音譯。唐朝人名都用了音譯,其中武三思的藏譯缺第三個字的譯音。
表2 《紅史》藏譯吐蕃史料中的人名翻譯
表3 《紅史》藏譯吐蕃史料中的地名翻譯
表4 《紅史》藏譯吐蕃史料中的官銜、封號翻譯
官銜和封號全部用音譯,而且音譯得比較完整和到位。
表5 《紅史》藏譯吐蕃史料中的民族(或國家)名的翻譯
4.紀(jì)年用藏族固有的十二生肖紀(jì)年法。包括兩《唐書》在內(nèi)的大部分古代漢文史籍中,年代都用皇帝年號,如開元××年、天寶××年的形式來表示,但在《紅史》藏譯吐蕃史料中,自始至終用的是藏族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紀(jì)年法,而未用皇帝年號。用十二生肖紀(jì)年法在藏族歷史上年代久遠,早在吐蕃時期就用此辦法來記載吐蕃國王和大臣每年的事跡,敦煌出土的藏文寫卷《大事記年》(P.T.1288)全篇用的就是十二生肖紀(jì)年法。藏譯者不用漢文原文中的皇帝年號而用藏族的生肖紀(jì)年法,應(yīng)該也是出于考慮藏族讀者的閱讀習(xí)慣的結(jié)果。
除了收錄《新唐書·吐蕃傳》的藏譯外,《紅史》中還收錄了編譯自漢文史藉中的若干史料,包括周朝至唐初、后梁至南宋、西夏、蒙古(元朝)等史料,以及印度王朝史料等內(nèi)容。這些翻譯史料都受到了后世藏族史學(xué)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