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春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譯學界研究翻譯思想的論著不勝枚舉,然而何為翻譯思想,尚未給出全面的解析。因此,首先有必要厘清翻譯思想的涵義。
中國百科大辭典(普及版)對“翻譯”的定義為:“1.把一種語言文字的含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活動;2.指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1]P301“思想”的定義為:“1.高級認知活動:對從外界感知的信息進行加工(如分析、綜合、推理等),借以做出判斷和決策的意識過程;2.在哲學的認識論范疇中,指客觀現(xiàn)實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1]P911可以看出,翻譯既可指翻譯活動,也可以是翻譯人員。思想也可以從心理學和哲學兩個維度來界定。
中國翻譯理論家劉宓慶指出,翻譯思想指翻譯家對翻譯之“道”的經(jīng)驗的高度提升或高層級認知,這種認知反過來指導他在更高層級上的實踐,由此獲得新的經(jīng)驗,分為“體驗”“體認”“體悟”三個階段。[2]“翻譯思想研究對于翻譯理論研究具有引導、指導意義”。[3]也就是說,翻譯思想是翻譯理論的最高層級,二者屬于上下層級,而非對等或者平行關系。邵有學也指出:“翻譯理論是規(guī)則、原理和方法的系統(tǒng)性總結、提煉,而翻譯思想則涉及更深層的理念、集體精神、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盵4]
從以上定義中,可以看出翻譯思想涵蓋范圍廣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翻譯思想包括古今中外一切翻譯家對翻譯實踐的認知;狹義的翻譯思想是指某個時期某個翻譯家對于翻譯活動的經(jīng)驗總結和論述判斷。由上所述,翻譯思想可概述為“從事翻譯的人員對翻譯實踐活動的高級認知活動”,本研究所關注的是狹義的翻譯思想。
根據(jù)知網(wǎng)的文獻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收錄與張白樺及其編著譯相關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翻譯實踐報告的參考文獻共計636篇,以張白樺及其譯著為研究主體的學術論文共21篇,其中風格研究4篇,翻譯策略及技巧探究3篇,譯本對比解析3篇,“創(chuàng)造性叛逆”論文2篇,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多元系統(tǒng)理論等翻譯理論對張白樺譯著的描述研究論文 9篇??梢?,綜合深入探討張白樺翻譯思想的論述尚未出現(xiàn),本文擬首次系統(tǒng)概述張白樺翻譯思想,旨在為當代翻譯家,特別是女性翻譯家研究提供個案參考。
根據(jù)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知網(wǎng)、亞馬遜網(wǎng)、京東網(wǎng)、當當網(wǎng)顯示,以當代英漢獨譯的譯著數(shù)量而論,張白樺翻譯的數(shù)量較大。其所著譯圖書在各大網(wǎng)站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得到相關文學評論13次,榮獲各類圖書獎項31次,獲得國內(nèi)外相關獎項2次,入選國內(nèi)外相關傳記5次。
例如,其專著《翻譯基礎指津》,出版后半年蟬聯(lián)亞馬遜翻譯學新品第一名、連續(xù)一年半蟬聯(lián)翻譯學暢銷圖書;當當網(wǎng)中譯社旗艦店外語類、翻譯類圖書第一名;京東人氣圖書;2020年中國圖書網(wǎng)暢銷外語書籍。
再如,其譯著《寂靜的春天》,獲得首屆大鵬自然好書獎(2016),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好書推薦、暢銷類,《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烽喿x周刊書評推薦,浙江海洋大學圖書館“開學第一課”閱讀書目推薦;中央電視臺10套讀書欄目推薦,中央電視臺一套朗讀者欄目(第二季)推薦,并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道。
具有如此社會影響力的當代翻譯學者,有著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因此,下面將聚焦張白樺的翻譯實踐,從張白樺及其翻譯活動總論和張白樺翻譯思想兩個層面逐一進行梳理。
張白樺,女,漢族,1963年4月出生于遼寧沈陽的一個書香世家?,F(xiàn)為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翻譯研究會理事、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作家協(xié)會會員。迄今為止,在中央級出版社和報刊社出版編著譯累計1200萬字,共39部。其代表作包括但不限于:
原創(chuàng)文學評論《大音希聲》、原創(chuàng)詩歌批評《郭力家:力圖以“陌生化”形式“詩意的棲居”》,原創(chuàng)微型小說《白衣女郎》,專著《翻譯基礎指津》,教材《趣味英漢互譯教程》,學術文章《文學翻譯中的邏輯、語法和修辭》等。
短篇譯著《凌鼎年微型小說自選集》為中國微型小說英譯第一部自選集,此外還有《海妖的誘惑》《與字母一起漫游世界》《老人與海》《你也能拯救地球——第101個實際行動》等。入選權威微型小說選本96種,在《英語世界》《讀者》《故事會》等核心期刊、國家重點學術期刊發(fā)表短篇譯作350萬字。
長篇譯著《房龍地理》《寂靜的春天》《謀殺的顏色》《危險的夏天·非洲的青山》《西南聯(lián)大英文課》《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地球的故事》等。
張白樺的紙質(zhì)圖書均為各大網(wǎng)站暢銷書,獲得過“首屆大鵬自然好書獎”“第32屆世界詩人大會(以色列)主席獎”等國內(nèi)外獎項,得到過中央電視臺10套讀書欄目、中央電視臺一套朗讀者欄目(第二季)、《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今日頭條等介紹。張白樺紙質(zhì)圖書的對應電子書,在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等網(wǎng)絡電臺,起點中文網(wǎng)網(wǎng)站,百度閱讀、QQ閱讀、微信讀書、騰訊閱讀、知乎、小紅書、得到、抖音等APP均有上榜圖書和介紹。
根據(jù)統(tǒng)計表明,張白樺的翻譯是理論與實踐并重,但以實踐為主;在語言上是雙向的,既有英譯漢,也有漢譯英,但以英譯漢為主;在翻譯成果最終呈現(xiàn)樣態(tài)多元化上,既有紙質(zhì)圖書,也有電子圖書,但以紙質(zhì)圖書為主;在翻譯成果呈現(xiàn)的媒體上,實現(xiàn)了從出版社、期刊、報紙、網(wǎng)站、小程序、自媒體等全覆蓋,但以出版社為主;在文類上,社科、小說、散文、詩歌均有涉獵,但以小說為主,其中長篇占三分之二,短篇占三分之一;在出版發(fā)表的平臺上,均為中央級單位;在讀者覆蓋面上,遍布世界各地。
不難看出,張白樺的獨譯量較大,各種文學體裁形式如詩歌、散文、小說均有涉獵,讀者群廣泛。然而譯界學者尚未給予足夠的關注,未就其翻譯思想挖掘探討,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因此,本文擬從翻譯選材、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風格四個維度來挖掘張白樺翻譯思想的閃光之處。
從主題上看,張白樺譯著選材弘揚人性中的“真、善、美”主題,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短小精悍、震撼有力、脫俗超凡的故事,或讓人深刻反省,思索人性;或讓人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或探尋人性中的真、愛、美,傳遞正能量,向上向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例如,《我為什么當老師》影響頗大,在期刊《高中生》、微信公眾號中國教師報、浙大EMBA、英語世界、優(yōu)教育、天天樂學網(wǎng)官微、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平臺、人教教材培訓、江蘇教師考編資訊網(wǎng)等百余家媒體轉(zhuǎn)載。胡曉曾評論道:“所選篇目,均為凝練精巧之作,難易適中,極大限度地接近讀者”。[5]
做好文學翻譯,要有豐富充沛的情感。她的譯作中有描寫兒童溫暖純美兄妹之情的《漂亮的李子妹妹》,人間暖情故事《男孩與銀行柜員》、家庭溫情的《媽媽的手》和《至愛深情》、舍己愛人的凄美故事《一只蝴蝶的愛情》,以及愛情故事如《重返天堂》《莉莉與大衛(wèi)的愛情故事》《心與心的交換》《愛的神話》《雪花》等。這些小說故事結局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故事扣人心弦,作為目標讀者的青年人,在閱讀理解迻譯之美的同時,心靈得到教誨,提升個人品行修為。再如,《寂靜的春天》《等鹿來》《飛禽記》等原作倡導環(huán)保理念,張白樺的譯著無疑也在傳達同樣的理念,呼吁人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引起人類對環(huán)保的反思。正如張錦貽的表述:“張白樺所譯的作品范圍極廣,注重原作表現(xiàn)社會的力度和反映社會的深度”,從而“揭示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分歧”,“顯示出她是從人性和人道的角度來觀察現(xiàn)實的人生”。[6]品讀以上譯作,可以看出從題材上她是為弱勢群體、為傳播文化、為抒發(fā)性靈發(fā)聲,有著悲憫蒼生的人文情懷。
從翻譯選材的時間定位來看,張白樺譯作在時間上以當代經(jīng)典為主,傳統(tǒng)經(jīng)典為輔;在翻譯上以英譯漢為主,漢譯英為輔;體裁上以小說為主,以社科為輔。張白樺譯著頗豐,當代有長篇小說類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篇小說《老人與?!?、社科類的《房龍地理》,散文類《英漢經(jīng)典閱讀系列·散文卷》,詩歌類《海妖的誘惑》,漢英微型小說集類《凌鼎年微型小說自選集》,英漢微型小說類的《愛旅無涯》(《中國青年報·青年參考》1998年最受讀者歡迎翻譯作品),《仇家》(全國第四次微型小說續(xù)寫大賽原作),文學批評類《透視美國—金斯伯格論壇》(四川文藝出版社)等。不難看出,張白樺的翻譯囊括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四大家族”,在散文、詩歌翻譯及詩歌批評方面均有涉獵。
西方現(xiàn)代闡釋學之父、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提出翻譯中的兩種翻譯取向:讓讀者靠近作者;讓作者靠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從解構主義視角出發(fā),進一步將其發(fā)展為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為了貼近青年的語言習慣,張白樺在其專著《翻譯基礎指津》中將歸化表述為“接地氣”、異化表述為“洋腔洋調(diào)”。同時還指出,譯者都要遵循一條原則:“接近作者時,不能距離讀者太遠;接近讀者時,不能距離作者太遠,即,異化時不妨礙譯文的通暢易懂,歸化時不失去原文的味道”。[7]P51例如,她的《我有一個夢》之所以得到大量轉(zhuǎn)載,與她地道的歸化不無關系。再如在《紅螞蟻大戰(zhàn)黑螞蟻》的譯文中,為了更貼近中國讀者,符合青年人的閱讀習慣和用詞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使用歸化式用詞如“單挑”“群架”“不成功便成仁”等,既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又成功地渲染出了戰(zhàn)爭的氣勢,進而營造了親切的中國風。
直譯與意譯之爭由來已久,作為譯者,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張白樺在其專著《翻譯基礎指津》中有過清晰的站位:“能直譯就直譯,不能直譯就意譯”,并且指出直譯要避免硬譯,意譯要避免胡譯。[7]P49-50
例 1:Saying goodbye in autumn is not saying goodbye forever.
譯文:對秋天說再見,秋天還會見。
在纖溶酶的作用下,tPA單鏈分子的敏感肽鍵Arg275-Ile276很容易被水解,單鏈隨即斷裂成2條鏈形式,形成雙鏈tPA。雙鏈分子的A鏈(又稱H鏈或重鏈,1~275位氨基酸)位于分子N端,B鏈(又稱L鏈或輕鏈,276~527位氨基酸)位于分子C端,2條鏈之間由1個二硫鍵連接。其中A鏈為tPA與纖維蛋白結合所必須;B鏈包含活性位點,對底物纖溶酶原具有高度特異性的活化作用[24]。電鏡下tPA單鏈和雙鏈的形狀很難分辨,它們都是相對緊致的橢圓形,其長軸和短軸分別約為13 nm和10 nm,幾個功能區(qū)極小并折疊在分子內(nèi)部,分子整體看起來類似球狀[25]。
(選自《英漢經(jīng)典閱讀系列·散文卷》)
原句中的“goodbye”重復了兩次,營造了一種“不悲秋”的氛圍,體現(xiàn)了在翻譯中的準確選詞。譯者為了能更好地傳達出原文的語言特點,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前后兩句中goodbye均譯為“見”,即“再見”和“會見”;另外巧妙地采用了語音重復,同時根據(jù)漢語句式精短的特點,把原文譯成漢語的兩個小句,因此譯文遠比白描式的譯文“對秋天說再見不是永遠地說再見”更加文采飛揚。不得不說只有具備了相當?shù)奈膶W造詣,高超的雙語能力,才能夠游刃有余地使用翻譯方法,產(chǎn)生這樣高質(zhì)量的譯文。
例 2:Oh,God!You created those creatures called“WOMAN”
So simple,yet so complex
So weak,yet so powerful
So confusing,yet so desirable
So damning,yet so wonderful…
譯文:哦,上帝啊,你創(chuàng)造了這些叫做“女人”的尤物。
這么弱不禁風,卻又這么刁蠻強悍。
這么讓人局促不安,卻又令人魂繞夢牽。
這么追魂索命,卻又這么妙不可言。
(選自《人生是一場意外的遇見》)
原文中句式集反復、排比、雋語三種修辭格于一身。譯文中采取了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直譯法的運用翻譯出“這么…卻…”的句式工整,意譯法的四字成語翻譯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生動形象地傳達出原文的語意和意象,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達到了“神似”的境界,由此可見譯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嫻熟地駕馭各種翻譯方法的能力。
從翻譯家張白樺的創(chuàng)作實踐可以看出,才情與天分兼?zhèn)洌翰粌H是能進行雙語互譯的翻譯,同時還能夠使用母語進行創(chuàng)作。從諸上譯文例句中,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扎實的文學功底,嫻熟的語言駕馭力,深刻的理解力及游刃有余的表達力,具備了全面的“翻譯能力”——翻譯才能、翻譯語能和翻譯熟能。她對青年讀者的傾向在主題和風格上都有體現(xiàn),例如《我不想做這樣的人》,就得到了包括新航道石家莊學校、視覺英文等22家微信公眾號的轉(zhuǎn)載。
例 3:What silence,too,came with the snow,and what seclusion!
Every sound was muffled,every noise changed to something soft and musical.
譯文:雪靜安,萬籟俱寂,若絕世出塵!
萬籟聲咽,塵囂化天籟,聲聲軟。
(選自《初雪》)
“雪靜安”是個仿擬修辭,卻衍生了一箭雙雕的詞匯新組合,因為靜安除卻做形容詞之外,還可以做名詞,讓讀者產(chǎn)生第二個聯(lián)想——上海的靜安區(qū),其中之妙,存乎一心;“萬籟聲咽”是對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中“喇叭聲咽”的互應致敬,時代感得到了呈現(xiàn);譯者巧妙地把英文中的兩個句子譯成漢語的6個小句,句式精致,用詞典雅,品讀譯文,讓讀者不禁贊嘆宋詞般的細膩。譯者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體的局限,卻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象、意境和美感。譯文體現(xiàn)了意蘊之美、寧靜美、修辭美。整篇譯文展現(xiàn)了譯者高超的譯藝:用詞精美,句式對仗,句讀朗朗上口,美感十足,傳達出遠離塵囂、心靈凈化、詩畫般的寧靜。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張白樺對文學翻譯愛得深沉?!八ǚg)帶給我的是對文學翻譯本質(zhì)的思考,對翻譯藝術掌控力的把握,對文學翻譯的全面觀照。”正如她自道云:“吾以吾手譯吾心。以文化和文學的傳播為翻譯的目的,以婦女兒童和青年為目標讀者,讓國人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婦女兒童和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8]張白樺的譯著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突出譯作的影響作用和感化作用,從而形成了簡潔雋永、抒情、幽默、時尚的翻譯風格,譯作品位不俗,讀者群廣泛。
知行合一、悲憫情懷,洞察世間蒼生,體恤婦女兒童弱勢群體,以貼近青年的時代文章,追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翻譯理想。[9]她以獨特的文化品相,承接了中華與西洋的博弈。這,就是當代翻譯家張白樺在1200萬字編著譯中的“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