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肇慶七星巖與德慶三洲巖“東坡題刻”考略

2023-01-10 08:49:27溫愛民
肇慶學(xué)院學(xué)報(bào)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德慶題刻石室

溫愛民

(廣東省德慶縣歷史文化研究會(huì),廣東 德慶 526600)

一、引言

北宋權(quán)相蔡京與蘇軾不和,除政治上的打壓外,還極力貶低蘇軾在文學(xué)、書法上的成就,以“元祐黨人”罪名,“詔毀”蘇氏文集、碑刻等,致使蘇軾雖在嶺南多年,但留存在嶺南的題刻真跡并不多見。以金石學(xué)著稱的翁方綱著《粵東金石略》一書,曾遍搜蘇軾在嶺南的題刻真跡,未得片言只字,留下“(韶州)蘇文忠九成臺(tái)銘,以元祐黨事碑毀臺(tái)廢”的慨嘆。蘇軾留在嶺南的題刻真跡,唯德慶三洲巖“北歸題刻”完好,尤顯珍貴,誠為研究蘇軾晚年行跡和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史料。歷史上,三洲巖蘇軾“北歸題刻”曾一度消失,在粵東金石界引得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一說此刻在德慶三洲巖,因“黨禁”已遭磨滅;一說此刻在肇慶七星巖黑巖中;亦有說三洲巖、七星巖均有蘇刻。本文根據(jù)歷史文獻(xiàn)梳理分析,揭示、重構(gòu)這段被湮沒的歷史。

二、鄭一麟萬歷《肇慶府志》輯錄“蘇刻”所據(jù)存疑

肇慶七星巖因有唐代李邕《石室記》摩崖石刻而名聞嶺南,但因“瀝湖”水浸、交通不便等原因,直至明代尚未廣為人知。

嘉靖三十七年(1558),高肇參將鐘坤秀邀廣東參政吳桂芳游七星巖,眾人“因念此巖僻在嶺海,軒蓋罕臨,聲稱未著……締觀巖下苔蘚滿目,荒穢成丘,共為茲巖大惜”[1]356,于是,吳桂芳提議修葺開發(fā)七星巖,遂帶頭捐俸,“伐石于山,鳩工于肆,引石為梯,直抵巖所……凡舊所未備者益之,污漫不飾者除之”,謂七星巖之辟建“自余今日始”[1]357。嘉靖四十三年(1564),吳桂芳任兩廣提督,同年將提督府由梧州遷至肇慶,肇慶成為兩廣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吳到任后整飭軍務(wù)、發(fā)展農(nóng)桑,大規(guī)模辟建七星巖景區(qū)。自此大批深藏巖洞中的珍貴石刻,如李邕、李紳、周敦頤、包拯等名人題刻得以為世人所知。

蘇軾在肇慶七星巖留有題刻的記載,始見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鄭一麟修纂的《肇慶府志》。其在“古今題名”條下,輯錄“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蘇軾挈家來游”一條[2]134,在粵東金石界曾引起關(guān)注。一般情況下,著錄金石是要據(jù)“原刻”或據(jù)“石本”,其次是據(jù)“版本”,那么鄭《志》輯錄該條所據(jù)何本?不得而知。

自嘉靖末吳桂芳辟建七星巖景區(qū)至萬歷間鄭一麟修纂《肇慶府志》,民間搜碑拓印盛行,一些民間拓碑高手將石室?guī)r洞中諸多珍貴石刻拓出,流傳于市,這也為鄭《志》著錄金石、補(bǔ)闕郡志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推測鄭《志》輯錄該條或有可能錄自“原刻”。但翁方綱著《粵東金石略》時(shí),曾往返七星巖尋找該刻,以翁氏團(tuán)隊(duì)之搜拓能力竟“遍搜不獲”。由于找不到“原刻”,似也未獲“石本”,故翁氏并未正式著錄此條,只是根據(jù)曹學(xué)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版本”所記,將其放在“七星巖諸刻”中作“附錄”存留[3]275。據(jù)此,鄭《志》輯錄“蘇刻”條錄自“原刻”存疑。

就“版本”而言,在鄭《志》之前,尚有兩部著名的地理類書可供分析參考。一部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刊行的何鏜著《古今游名山記》。何鏜(1507—1585),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jìn)士,授廣東潮陽知縣,擢廣東按察使,任職期間曾多次到端州,對(duì)七星巖摩崖石刻有較深的研究。據(jù)明陸鏊《肇慶府志》記載,何氏有《游七星巖記》存世[4]888,但均未提及七星巖有“蘇刻”的任何信息。

另一部是萬歷四年(1576)慎蒙撰《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此書是在何鏜《古今游名山記》基礎(chǔ)上“刪繁削冗,復(fù)纂諸通志所未及者”①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自序,第2頁。本文所引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來自個(gè)人收藏舊書電子版,出版信息不詳。下同。,如其在自序中述及:“近得同年友何賓巖(何鏜號(hào)賓巖)所輯名山一書,則自勝紀(jì)、名言以至先賢題名刻石巨細(xì)畢舉”②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自序,第2頁。;并謂此書“本何賓巖名山記者十之六,而增通志及別集所得記文者十之四”③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凡例,第1頁。。由此可知,“慎本”是在“何本”基礎(chǔ)上增補(bǔ)而成,期間正是七星巖辟建之初,碑拓大量流出之時(shí),內(nèi)容增加近半。值得注意的是,慎蒙在“名山記”中輯錄了“(德慶)三洲巖宋周敦頤嘗游,蘇軾有題識(shí)及李綱書玉乳巖三字,俱存”④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卷11,第9頁。等信息,說明慎蒙對(duì)蘇軾的題刻比較關(guān)注,但并未提及七星巖有“蘇刻”的片言只字。

綜上所述,鄭一麟《肇慶府志》輯錄“蘇刻”條錄自“版本”所據(jù)存疑。

崇禎三年(1630),明代史學(xué)家曹學(xué)佺編撰《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采錄了鄭《志》輯錄的“蘇刻”條目。曹氏所輯“蘇刻”有兩處:一處是該書“古今題名”條下輯錄七星巖“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蘇軾挈家來游”一條⑤曹學(xué)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廣東名勝志》四冊(cè)卷6,第6頁。本文所引曹學(xué)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來自個(gè)人收藏舊書電子版,出版信息不詳。下同。;另一處是輯錄德慶三洲巖“東坡居士自海南還來游,武陵弓允明夫、東坡幼子過叔黨同至,元符三年九月廿四日”一條⑥曹學(xué)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廣東名勝志》四冊(cè)卷6,第25頁。。審其文句,曹氏版本明顯受鄭《志》的影響,抄錄痕跡明顯。曹學(xué)佺在《名勝志·序》中述及:其收集資料為“沆觀四庫諸書,凡可為各省山川名勝資者悉標(biāo)識(shí)其端”⑦曹學(xué)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北直隸名勝志》首冊(cè)自序,第2頁。。也就是說,他將各省《通志》《府郡志》、文人《筆記》等文獻(xiàn)定為收集資料的重要來源,但又未必“每景必到”,這就為誤錄留下了空間。因此鄭《志》將王化清《游石室新記》誤為李邕《石室記》[2]134,曹學(xué)佺《名勝志》也照抄不誤⑧曹學(xué)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廣東名勝志》四冊(cè)卷6,第5頁。。眾所周知,李邕《石室記》在石室?guī)r洞口外,而王化清《游石室新記》則在洞內(nèi)。這說明曹氏確未到過七星巖,以致以訛傳訛,為人詬病。這也說明鄭《志》“金石門”輯錄石刻比較粗糙,條目未經(jīng)詳考。

方志之訛誤,影響甚遠(yuǎn)。崇禎六年(1633),肇慶知府陸鏊修纂《肇慶府志》,輯錄“蘇刻”條目時(shí),既未訂正鄭《志》的訛誤,反而將德慶三洲巖蘇軾“北歸題刻”條合并于七星巖“蘇刻”條,凡增十五字,中段改為“東坡還自海南重游”,全句衍為:“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蘇軾挈家來游。東坡居士還自海南重游,武陵弓允明夫子過叔黨同至,元符三年九月念四日也”[4]910,值得注意的是,同書又將蘇氏“北歸題刻”記在德慶三洲巖條下[4]914。至此,蘇軾“北歸題刻”出處出現(xiàn)了重復(fù)。

很明顯,“東坡還自海南重游”這個(gè)說法經(jīng)不起推敲。陸《志》署“重游”時(shí)間為“元符三年九月念四日”,與蘇軾游德慶三洲巖為同一天。德慶三洲巖至肇慶七星巖相距百余里,以當(dāng)時(shí)的交通水平,并不具備一天游兩地的條件。因此,一直有人質(zhì)疑鄭《志》所輯“蘇刻”條的真實(shí)性。

崇禎五年(1632),南海人陳子壯游七星巖,所撰《游端州石室記》就明確指出“眉山挈家已疑傅會(huì)……”[4]894,也就是說陳子壯否定七星巖有“蘇刻”的存在。陳子壯(1596—1674),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jìn)士,歷官編修,累遷禮部右侍郎。而陸《志》既收錄了陳氏《游端州石室記》一文,就應(yīng)該知道七星巖并無“蘇刻”或存疑,然陸《志》不僅未作訂正,反而使之復(fù)雜化(衍文)。

三、肇慶七星巖專著梳理分析

為進(jìn)一步說明七星巖有無“蘇刻”這個(gè)問題,我們繼續(xù)梳理歷史上曾流傳的幾種七星巖專著,看有無“蘇刻”的記載。

(一)王泮《石室志》。萬歷八年(1580),肇慶知府王泮組織撰寫星巖《石室志》,并親為作序。王泮在《序》中述及:“而巖故無志,僅得學(xué)博梁君手錄草本……于是以囑別駕陳君,陳君乃參稽互考、刪繁補(bǔ)略各得其宜”[5]。據(jù)此,王泮《石室志》應(yīng)該是最早一部關(guān)于七星巖的專著,可惜該書未能傳世,所載內(nèi)容不得而知。

(二)李開芳《星巖志》。萬歷二十七年(1599),嶺西分巡道李開芳在星巖四周樹界碑,以杜民之伐石。以劉克平、朱完、蘇景熙、區(qū)懷瑞四人重輯王泮《石室志》,改名為《星巖志》。修志之事,見于李氏《重修七星巖記》[4]893。此為七星巖第二部專著,可惜該書亦未能流傳至今。

(三)吳綺、韓作棟《七星巖志》??滴醵辏?683),嶺南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等齊聚星巖,商討修訂《石室志》之事,有題記刻于星巖石壁,如錄:

康熙癸亥仲冬十有九日,江都吳綺園次、秀水吳源起準(zhǔn)庵、海鹽曹燕懷石閶、順德陳恭尹元孝、嘉善蔡鴻達(dá)去聞、嘉興繆其器受茲、嘉善柯崇樸寓匏,凡七人,分韻賦詩于星巖之上……。晉庵主僧寂隆真際,出《石室志》請(qǐng)共商訂。觀察鄜州韓公作棟公吉,因受諸梓。嘉會(huì)難常,盛事不朽,題名石壁,與此山并存云爾。[6]

韓作棟時(shí)任分巡肇高廉羅道按察司僉事,因重修《石室志》,改名為《七星巖志》,共十六卷。這次修志,雖群賢畢至,但實(shí)以嶺南大家齊聚唱和、分韻賦詩為主,僅吳綺為之潤色,并未重新補(bǔ)闕考核,蓋沿曹學(xué)佺《名勝志》所載增益,訛誤較多。如道光《肇慶府志》引《四庫全書提要》所論:

……志本明王泮所撰,作棟因而重修,吳綺又為之潤色。然有關(guān)考核者寥寥無多,如石刻門于唐李邕石室記后乾道己丑秋一條,以后人題名之年月誤為摹石之年月。又載元符元年蘇軾正在儋州,安得有挈家至七星巖之事?蓋據(jù)曹學(xué)佺名勝志所載,而不知為傅訛之文也。[7]778

《七星巖志》乾隆間仍傳于世,該書《四庫全書》未錄,今亦不存。

此《四庫提要》即翁方綱所撰,翁氏對(duì)蘇軾題刻尤為關(guān)注,為獲得一手資料曾往返七星巖尋找蘇氏真跡,冥搜不可得,始疑之為傅訛之文。因此著《粵東金石略》時(shí)并未正式采錄“元符改元……挈家來游”條,只以曹氏“版本”作“附錄”存留。翁方綱對(duì)曹學(xué)佺《名勝志》和韓作棟《七星巖志》有關(guān)收錄“蘇刻”條目分別作過考證:

附錄《名勝志》一條: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蘇軾挈家來游。按:元符元年戊寅,蘇公在儋州,安得有端午日挈家游端州之事?且是時(shí),公在儋州并無家室,亦不得云挈家矣。志書記載之訛,類如此,特辯正之。[3]275

然此志亦載元符改元蘇刻云云,則亦未盡足據(jù)也?!镀咝菐r志》十六卷,國朝康熙癸亥關(guān)中韓作棟輯,附記于此。[3]271

(四)黎漢杰《星巖今志》。1936 年高要黎漢杰撰。該志體例詳略得當(dāng),考核精詳,石刻、詩文、營建、方物盡括其中,而將七星巖有關(guān)“蘇刻”訛誤條目刪去不錄。

(五)劉明安主編《七星巖志》。1989年,星湖管理委員會(huì)劉明安主持編撰星巖專著,由廣東地圖出版社出版。是志共輯地理、風(fēng)景、營建、文物、歷史沿革等共十六篇,尤對(duì)摩崖石刻的搜集整理著力較深。該書“舊有可考,新有可觀”,但并無輯錄有“蘇刻”條目。

(六)劉偉鏗等編輯《肇慶星湖石刻全錄》。該書1986 年鉛印出版,共收錄唐宋至清星湖石刻500 則,并無著錄“蘇刻”的任何信息。1994 年,劉偉鏗校注《肇慶星湖石刻全錄》,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附錄”將上述七星巖“蘇刻”條列為“今尋未見石刻”,并指出“該(條)日期與儀克中在德慶三洲巖掘得的蘇軾石刻日期相同,尤不可解。”[8]

綜上著述,均不認(rèn)為七星巖有“蘇軾挈家來游……重游”題刻存在。

四、德慶三洲巖“東坡北歸題刻”概述

元符三年(1100),蘇軾于海南儋州獲赦,“以徽宗登極恩移廉州(今合浦)安置”[9]1323,又“詔蘇軾等徙內(nèi)郡居住”[9]1326。蘇軾旋取道廉州、容縣、藤縣至梧州與長子蘇邁匯合,沿西江而下,經(jīng)三水折入北江度嶺北歸。途經(jīng)康州(今德慶)時(shí),在三洲巖登岸游憩,留下“東坡居士自海南還來游,武陵弓允明夫、東坡幼子過叔黨同至,元符三年九月廿四日”題刻,記錄了東坡遇赦北歸時(shí)留在嶺南的最后行跡。

明崇禎間,蘇軾“北歸題刻”仍存三洲巖。據(jù)清康熙《德慶州志·藝文》,明人李逢升有《三洲巖記》云:“洞之北,峻壁詞章,苔封剝落則蘇文忠、祖無擇之詩記也……”[10]320。顯然此時(shí)蘇軾題刻依然完好,只是年代久遠(yuǎn)“苔封”而已。

但乾隆間翁方綱據(jù)此到三洲巖搜剔蘇刻,竟又尋之不獲,也不知“此段石崖何年劈去,其旁猶有東坡遺跡四字可辨”[3]306。由于三洲巖蘇刻神秘消失,翁方綱只能據(jù)《德慶州志》(版本)著錄“蘇刻”,注明此段文字非錄自“原刻”,將其排在《粵東金石略》“三洲巖諸石刻”之末,以示區(qū)別。

明清時(shí)期,三洲巖屢遭地震、雷擊的破壞,刻有蘇東坡、周敦頤、祖無擇、李綱等題刻的北巖口發(fā)生大面積坍塌,巖體連同石刻悉數(shù)墜落北洞口而湮沒,此后仍不斷受到人為或自然的破壞,原有二百余則詩詞、題名石刻,現(xiàn)僅存九十余刻??滴酢兜聭c州志·山川》記載了三洲巖北巖口崩墜后的情況:“三洲巖,昔門在北,為石所壓……,康人李逢升另劈一門,從西入洞”[10]161。清舉人梁修在《三洲巖記》中也描述了當(dāng)時(shí)的情形:“三洲巖兩口可入,南口絕狹而險(xiǎn),北口洞若巨門,容旋馬……或云康熙間雷起此巖,震石落,巨若屋,字當(dāng)在石下”①梁修《三洲巖記》輯自民國《德慶縣事半月刊》殘頁,現(xiàn)存廣東省德慶縣檔案局。。據(jù)此可推定,北巖口坍塌當(dāng)在明末清初。此時(shí)北門(北巖口)堵塞,三洲巖大部分石刻、尤其北宋石刻,多集中在北巖口,因此,幾乎所有北宋時(shí)期的石刻均因巖體崩墜而湮沒。雖然李逢升另辟一門入洞,但北巖口諸石刻壓于巨石下已無跡可尋。這與翁方綱當(dāng)年看到的情況一致,北巖口被墜石所壓,西江潦水淹至巖腹,題刻半湮沙土,翁氏因與“蘇刻”真跡失之交臂,僅看到后人所刻“東坡遺跡”四字。

值得慶幸的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三洲巖《東坡北歸題刻》被民間拓碑高手儀克中發(fā)現(xiàn)。儀克中(1793—1834),先世山西太原人,寄籍廣東番禺,曾到德慶三洲巖采訪古刻。嘉慶二十五年,儀克中受兩廣總督阮元破格提拔,以布衣身份參修《廣東通志》,任職采訪[11]。儀克中奉阮元之命,遍歷嶺南各府、州、縣,縋幽躋險(xiǎn),剔苔捫碑。三洲巖今存“嘉慶庚辰五月既望平陽儀克中訪搨古刻來此六日”石刻②該刻現(xiàn)存三洲巖,拓本存廣東省德慶縣博物館。,其中記載儀克中于嘉慶末在德慶三洲巖掘土數(shù)尺,將湮沒于亂石中的蘇軾題刻真跡拓出,蘇氏“北歸題刻”得以重見天日。阮元《廣東通志》著錄如下:

蘇東坡題名,存。東坡居士自海南還來游,武陵弓允明夫、東坡幼子過叔黨同至,元符三年九月廿四日。吳用之至此,此在題名之左。王元?jiǎng)讈碛^、黃期遇來觀,此在題名之右。東坡遺跡,此在題名石旁。

阮元謹(jǐn)按云:

題名在德慶三洲北巖,石崩墜覆壓巖口,外視石旁僅見東坡遺跡四字耳。俯身而入,此刻仰刊石底,因掘土三尺拓得之。東坡遺刻經(jīng)黨禁后輒遭磨滅,此刻獨(dú)完或以崩墜故耳。[12]

道光十三年(1833),知府屠英修纂《肇慶府志》,其“金石”卷重新著錄了儀克中三洲巖挖掘出土成果,并在“蘇東坡題名”條下加注,指出“蘇刻”未出土前眾皆疑在七星巖石室,蓋因吳綺、韓作棟《七星巖志》沿曹學(xué)佺《名勝志》之誤。如錄:

右刻(東坡題名)在德慶三洲北巖,此亦儀克中掘土所獲者。未出土之前,人皆疑在高要石室黑巖,冥搜不可得,蓋由吳綺收入七星巖志,沿曹學(xué)佺名勝志之誤也。[7]806

五、結(jié)語

歷經(jīng)245 年后,道光《肇慶府志》終于訂正了鄭一麟萬歷《肇慶府志》、陸鏊崇禎《肇慶府志》有關(guān)“蘇刻”條目之訛誤,確認(rèn)七星巖并無“蘇刻”。

光緒《德慶州志》引蘇東坡年譜:“留此(儋州)過中秋,或至月末乃行,作木筏下水,歷容、藤至梧與邁約,搬家至梧相會(huì),則東坡至藤后或即至梧,由梧至康當(dāng)在其時(shí)”[13]541。據(jù)此分析,蘇軾遇赦后于八月底渡瓊州海峽先至合浦,后經(jīng)容縣、藤縣到梧州與長子蘇邁匯合,沿西江順流而下,經(jīng)三洲巖時(shí)作短暫停留,揮筆寫下“北歸題刻”,記錄了蘇東坡在嶺南的最后行跡。而后三洲巖因巖石崩墜,且所處偏辟,最終使蘇東坡真跡得以保存。

可能有人要問:蘇軾當(dāng)年為什么不在端州停留?這的確是一個(gè)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筆者并不認(rèn)為蘇軾遇赦北歸時(shí)曾在端州停留,原因是多方面的,蘇東坡當(dāng)年北歸度梅嶺時(shí)曾有《贈(zèng)嶺上老人》詩: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gè)回?[14]

可以說,這首詩是其北歸時(shí)真實(shí)心境寫照,也在某種意義上透露了他途經(jīng)端州而未作停留的端倪。加之其他史料的分析,筆者認(rèn)為蘇軾未停留端州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多次的流放不斷給蘇軾以沉重的打擊,使之早已厭倦了官場奉迎,對(duì)朝廷也已心灰意冷;二是長期的顛沛流離、艱難的旅途跋涉,其不獨(dú)生計(jì)困窘,健康狀況也日益惡化,這時(shí)的蘇東坡已筋疲力盡、百病纏身,歸心似箭……;更重要的是,蘇軾獲赦只是宋徽宗趙佶登基大赦天下循例之舉,其封邑端州于元符三年置“興慶軍”,成為軍事重鎮(zhèn),戒備森嚴(yán),且其時(shí)朝廷還掌握在蔡京等官僚集團(tuán)手上,使得他途經(jīng)端州,不想也不敢登岸,免得招惹是非。因此,蘇軾在三洲巖作短暫停留后,便沿西江水路直至三水,轉(zhuǎn)溯北江度嶺北歸,“十月十四日已復(fù)在清遠(yuǎn)矣”[13]541。

猜你喜歡
德慶題刻石室
漆涂層對(duì)題刻類石質(zhì)文物的影響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 in Crassostrea gigas and binding pro files with GII.4 Norovirus*
平果縣陽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hù)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西夏學(xué)(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白鶴梁題刻收錄、整理、考古、研究綜覽
曾經(jīng)是戀人
三月三(2016年8期)2016-09-29 09:00:39
入唐百濟(jì)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2
日本列島封土石室墓的展開與連云港石室墓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2
我國東北地區(qū)的高句麗封土石室墓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0
德慶紫淮山、貢柑北京推介會(huì)上斬獲頗豐
晴隆县| 太和县| 韶山市| 新建县| 且末县| 武宣县| 石首市| 航空| 金沙县| 武川县| 高密市| 平邑县| 石首市| 郁南县| 宝鸡市| 特克斯县| 桦南县| 衡阳县| 南康市| 磐石市| 固阳县| 武乡县| 花莲市| 出国| 垫江县| 崇阳县| 乌海市| 清新县| 江源县| 美姑县| 四平市| 珠海市| 高雄县| 海林市| 江永县| 吉隆县| 兴和县| 绥化市| 五大连池市| 石渠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