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彩燕
思維力是人腦間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力的提升,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自覺追求,成為“生產(chǎn)性學習”的必然結果。
學生階段是人生中思維與想象發(fā)展較迅速的階段,需要大量的外在事物來激發(fā)、培養(yǎng)、提升。以語文課程為例,這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人物,生成新感受,提升思維力。“生產(chǎn)性學習”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在學生原有思維力的基礎上,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梳理、分析、鑒賞、建構、探究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力得以綜合、拓展、升華、深入。這種思維力不是專門邏輯術語的運用,也不是特定思維流程的遵守,而是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由偶然到必然等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運用?!吧a(chǎn)”促進新事物的誕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不可分割,新形象、新見解都是“生產(chǎn)”的必然結果。
感性具體的優(yōu)美與抽象概括的冷峻相結合,讓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跌宕多姿,扣人心弦。思維力的生產(chǎn),可以在優(yōu)美中孕育,可以在冷峻中懷胎。語文課堂中有冷峻的魯迅、跳脫的莊子、絕望的屈原、無望仍要望的龔自珍,也有深情的詩性告白、深刻的邏輯推理。無論哪一種表達,哪怕是荒誕不經(jīng)的,如成名之子魂化為蟲、格里高爾幻化為甲殼蟲,其背后依然是合情、合理、合邏輯、合思維的敘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概念、判斷和推理中,靈活、辯證切換,不斷地開啟新的思維旅程,生產(chǎn)新的知識,提升思維力。
有情境,學生才可能不只是單純的旁觀者、被動者、受教育者,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游離于課堂,不止于低階的思維。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陳浩的科幻小說《逆行線》時,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如果突然穿越到?jīng)]有手機、電腦、網(wǎng)絡、電視的年代,你會怎么樣?如果人類目前為止的所有知識,都可以在瞬間通過芯片植入你的大腦,你會怎么樣?如果人類因為某些事件而倒退到石器時代,你會怎么做?如果讓你逆行到過去,你會怎么做?你會怎么想?”有意味的情境就像酵母,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進行探究,從個體到群體進行合作研學,從現(xiàn)在到過往、未來進行深入思考。
心理學認為,問題解決是由一系列目的指向的認知操作過程組成的,是從最初的問題空間出發(fā),經(jīng)歷不同的問題狀態(tài)(不同的子問題),運用一定的策略達到對問題的正確表征的過程,最終獲得問題結果,消除疑問。教師對流程的設計體現(xiàn)了教師的思維過程,能夠引領學生的思維流程,促進問題的解決。例如,筆者為了促使學生思維明晰化,設計了如下任務:初步閱讀,把握作品的情節(jié)和形象;深入閱讀,體會作品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比較閱讀,歸納科幻作品的閱讀方法;辯證閱讀,思辨科學、幻想、人文的糾纏。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循序漸進,層層推進,新見頻出,在暢游科學幻想小說多重世界的同時,強化了思維力。
策略即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而制訂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為了達成某種目標而采用的一種或一套法則、方法和規(guī)則。語文教學中的策略是為了實現(xiàn)語文教育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種或一套有用的法則、方法和規(guī)則。筆者根據(jù)《逆行線》設計了如下題目:
A.“逆行線”是相對于_____而言,小說中的主人公走了逆行線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B.作品反映了我國20 世紀90 年代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請概括。
C.根據(jù)作品,分析其文學性的表現(xiàn)。
我國著名作家葉永烈認為:“科幻小說是通過娓娓動聽的故事描寫幻想中的科學境界,或?qū)懻T人的未來,或?qū)懭祟愇吹竭^的地方,燃起讀者變其美好的幻想為現(xiàn)實的強烈欲望?!闭埬愀爬ㄐ≌f展現(xiàn)文學性的方法。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引出相應的學習策略,為學生指明了閱讀的出發(fā)點、落腳點、著重點,使其按照思維規(guī)律閱讀思考,提升思維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生產(chǎn)過程中,人們正是運用整個人類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經(jīng)驗、知識和操作技巧,來改造物質(zhì)或精神世界,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世界。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思維啟發(fā)思維,以思想引領思想,尋找未知因素,發(fā)現(xiàn)、構建有趣的新世界,讓思維力的提升變得可感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