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華,茅燕萍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腎內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尿酸性腎病又稱“痛風性腎病”,是指嘌呤代謝紊亂或腎臟排泄減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尿酸及其結晶沉積于腎臟引起腎損害的一類疾病。中國高尿酸血癥患者已達1.2億[1]。血尿酸正常人群腎臟病的發(fā)生率為2.9%,與之相對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并發(fā)腎臟病的發(fā)生率則高達15.1%,是前者風險的5倍[2]。有40% 以上痛風患者可以發(fā)展為慢性腎臟病,尸檢發(fā)現(xiàn)79%~99%痛風者患有尿酸性腎病[3],因此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關系密切。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中國10年間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增加近10倍,血尿酸水平升高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發(fā)生及預后差的預測因素[4]。因此,高尿酸血癥已成為慢性腎臟病病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重視尿酸性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曹恩澤出身于新安醫(yī)學世家,是第三批和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xiàn)為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腎病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近50年,創(chuàng)立了“清補法”“化瘀通絡法”等中醫(yī)辨治腎病的方法。針對尿酸性腎病的發(fā)病特點,曹恩澤建議采用分期辨治的方法?,F(xiàn)將其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yī)學對本病的命名尚無統(tǒng)一標準,但是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痛風”“痹證”“腰痛”“水腫”“石淋”“腎勞”的范疇[5]?!兜は姆ā酚性疲骸胺嗜酥?jié)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瘦人肢節(jié)痛,是血虛。”《格致余論·痛風論》曰:“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摶,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薄夺t(yī)學入門·痛風》載:“形肥勇者,多外因風濕生痰。”這些文獻都明確記載痛風及尿酸性腎病的發(fā)生與感受外邪、飲食、肥胖等有關。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飲食勞倦,使脾腎陽氣虧損,寒濕內盛,而成虛實夾雜之證。濕濁痰瘀是基本病理因素,痰瘀互結,日久滯留血脈,傷及腎臟,致腎氣不足,腎絡痹阻;加之素體本虛,外受風邪,風邪阻絡,加重腎絡痹阻。此外,濕濁、痰瘀郁久化熱,可致痰濁瘀熱,痹阻腰腑關節(jié)或煎灼陰液,尿中雜質結為砂石,則為石淋;濕熱浸淫,熱傷腎絡,迫血妄行,則為血淋。因此,尿酸性腎病的基本病機為脾腎不足,兼夾濕濁、痰瘀,為本虛標實之證。正如國醫(yī)大師朱良春指出,本病為“脾腎失調,濕濁痰瘀痹阻,飲邪淫溢,諸癥并發(fā)”[6]。國內學者對本病的病機亦有相同認識[7-9]。根據(jù)尿酸性腎病的發(fā)病特點,臨床可分為急性發(fā)作期和穩(wěn)定期。曹恩澤認為,急性發(fā)作期以標實(濕熱、痰瘀)為主,由于濕濁屬陰,可從寒化為寒濕,阻滯腰腑關節(jié),而成寒濕痹阻之證;濕濁郁久,也可從熱化,形成濕熱痹阻之證;痰瘀互結,閉阻經絡,而生痰瘀阻絡之證。穩(wěn)定期主要以脾腎不足為主,可因氣血陰陽虧虛不同,分為脾腎氣虛證、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
曹恩澤根據(jù)尿酸性腎病急性發(fā)作期和穩(wěn)定期的不同病機特點,結合病情緩急,進行分期論治,各有側重。在治療上注意痰、濕、熱、瘀等多種實邪兼顧,根據(jù)經驗用藥以清流潔源,使邪實得除,同時兼顧補益脾腎扶正,以助化濕祛濁、閉藏有度。此外,脈絡瘀阻貫穿于本病各個時期,包括瘀血阻絡和風邪阻絡,故活血化瘀、搜風通絡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曹恩澤尤其擅長運用地龍、全蝎、僵蠶、水蛭、蟬蛻等藥以逐腎絡之瘀,并輔以雷公藤、青風藤、絡石藤以祛風通絡,可治沉疴痼疾,直達病所。具體治法包括清熱利濕、補益脾腎、活血化瘀、祛風通絡,即“清補化瘀通絡”法,這是曹恩澤辨治腎病的中醫(yī)獨特療法[10]。
2.1 急性發(fā)作期 多因患者飲食不節(jié)、貪食肥甘厚膩之品或飲酒過度所致,其病機特點為濕熱痹阻、寒濕痹阻、痰瘀阻絡,治療當以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溫陽散寒祛濕通絡、化痰祛瘀通絡等為主,兼以健脾補腎。
2.1.1 濕熱痹阻 臨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灼熱、紅腫疼痛,痛處拒按,伴有發(fā)熱,口喝飲水不多,煩悶,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治以清熱利濕、化瘀通絡之法,方用四妙散加減。曹恩澤認為本病一般情況下不適合施以苦寒之重劑,以防太過伐傷胃氣,耗傷陰液;應注意顧護脾胃,防止藥物伐傷陰陽,故用藥應輕靈透達,常用黃柏、蒼術、生薏苡仁、土茯苓、連翹、淡竹葉、白茅根、豨薟草、澤瀉、萆薢、菊花、鉤藤、生大黃、雷公藤等。
2.1.2 寒濕痹阻 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關節(jié)冷痛,痛有定處,屈伸不利,遇寒痛增,得熱痛減,或痛處腫脹,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緊或沉緊。治以溫陽散寒、祛濕通絡之法,方用三妙散合蠲痹湯加減,常用藥物有蒼術、牛膝、黃柏、桂枝、杜仲、淫羊藿、羌活、獨活、萆薢、芍藥、防風、川芎、僵蠶、全蝎、海風藤、雷公藤等。
2.1.3 痰瘀阻絡 臨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腫脹變形,屈伸不利,伴有僵硬,麻木不仁,局部皮膚紫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膩,脈細澀。治以化痰祛瘀通絡之法,方用四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藥物為蒼術、川牛膝、黃柏、生薏苡仁、陳皮、茯苓、黃芪、白術、桃仁、川芎、赤芍、莪術、大黃、地龍、僵蠶、全蝎等。
2.2 穩(wěn)定期 此期病機特點為本虛為主,兼有標實,分為脾腎氣虛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治以健脾益腎、溫補脾腎、滋陰補腎為主,兼顧化濕、祛濁、化瘀、通絡之法。
2.2.1 脾腎氣(陽)虛 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蛋白尿、泡沫尿、夜尿多、尿頻、腰膝酸軟、乏力、浮腫,以及痛風石形成、腎功能損害等。治以健脾益腎、化濕通絡之法,方用無比山藥丸加減。早期以健脾益氣為主,兼以益腎;后期則脾腎同補。組方遣藥上,以益氣健脾為先,常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薏苡仁等;但人參等益氣之品藥性峻烈,用后反而易致氣機壅滯,需慎用;補腎可用熟地黃、桑寄生、山茱萸、菟絲子、肉蓯蓉、金櫻子、芡實、桑螵蛸等,但慎用附子、肉桂等溫燥之品;并配伍澤瀉、玉米須、蒼術、砂仁、生大黃、僵蠶、地龍、全蝎等化濕泄?jié)?、祛瘀通絡之品;陽虛者配伍狗脊、桑寄生、淫草藿、杜仲等。
2.2.2 肝腎陰虛 病程日久,臨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痛甚、局部關節(jié)變形、麻木不仁、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干、煩熱盜汗、失眠多夢、遺精、蛋白尿等。治以滋陰補腎、化瘀通絡之法,方用左歸丸加減,常用藥物有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知母、黃柏、女貞子、枸杞子、茯苓、澤瀉、虎杖、川芎、牡丹皮、莪術、蟬蛻、僵蠶、地龍、全蝎等。
張某某,男,62歲,患者3年前因反復出現(xiàn)跖趾關節(jié)、膝關節(jié)紅腫疼痛,在外院查血尿酸712 μmol/L,血肌酐115.7 μmol/L,尿蛋白(+),診斷為尿酸性腎病、慢性腎臟病3期。先后予“秋水仙堿”“雙氯芬酸鈉緩釋片”“非布司他”等藥物口服治療,關節(jié)疼痛緩解。后多次因進食油膩后關節(jié)疼痛反復發(fā)作。2020年5月15日就診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腎內科,查血尿酸617 μmol/L,血肌酐217.2 μmol/L,尿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為0.83?;颊呒韧鶡o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滔掠覀鹊谝货胖宏P節(jié)、左側膝關節(jié)疼痛、紅腫灼熱,伴乏力倦怠、腰酸膝軟、雙側踝關節(jié)輕度浮腫,小便短少黃赤,尿中泡沫增多,夜尿3~5次,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滑。西醫(yī)診斷:尿酸性腎病;中醫(yī)辨證:脾腎氣虛、濕熱痹阻證。治法:健脾益腎、清熱利濕、通絡止痛。處方:生黃芪40 g,薏苡仁、忍冬藤各30 g,豨薟草、土茯苓各15 g,白術、茯苓、蒼術、川牛膝、黃柏、澤瀉、雷公藤、玄參、延胡索、莪術、白芍、生大黃(后下)各10 g,甘草3 g。共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20年6月2日二診?;颊咴V關節(jié)紅腫疼痛緩解,仍有乏力倦怠、腰酸膝軟、下肢輕度浮腫、泡沫尿、尿赤頻多,舌淡紅,苔黃微膩,脈細滑。于上方去豨薟草、忍冬藤、雷公藤、玄參、延胡索、甘草、白芍,加用玉米須30 g,車前草、山藥各15 g,山茱萸、僵蠶各10 g,全蝎2 g。共30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20年7月3日三診?;颊咴V乏力、腰酸、下肢浮腫、泡沫尿、大便難解,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滑。復查血尿酸502 μmol/L,血肌酐205.1 μmol/L。治以健脾益腎、化濕通絡之法,處方調整為生黃芪40 g,白術、芡實、薏苡仁、玉米須、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各30 g,車前草、山藥各15 g,熟地黃、肉蓯蓉、山茱萸、茯苓、蒼術、澤瀉、莪術、地龍、僵蠶、生大黃(后下)各10 g,全蝎2 g。共30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20年8月28日四診,患者訴諸癥減輕,復查血尿酸514 μmol/L,血肌酐181.4 μmol/L。繼予健脾益腎、化濕通絡之法為主,并堅持飲食控制,鞏固治療6個月,期間復查血尿酸466~507 μmol/L,血肌酐154.2~179.0 μmol/L。
按 此患者初診時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紅腫疼痛、乏力、腰酸膝軟、尿赤頻多、泡沫尿,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滑,伴血尿酸升高、腎功能損害,系尿酸性腎病,中醫(yī)辨證為脾腎氣虛、濕熱痹阻證。此病乃因長期飲食不節(jié)、嗜食膏粱厚味,加之人過中年,臟氣日漸衰退,致使脾腎受損,痰濕內盛,久而血行不暢、郁而化熱,導致痰、熱、瘀積聚于體內,腎絡痹阻,形成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腎兩虛為主,濕熱痹阻為標。治療應遵循“清補化瘀通絡”之法,即健脾益腎、清熱利濕、通絡止痛。并根據(jù)急性發(fā)作期和穩(wěn)定期的不同病機特點,綜合病情緩急,進行分期論治。該患者初診時為急性發(fā)作期,濕熱痹阻明顯,故以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同時顧及脾腎,方藥以四妙散為主以清利濕熱,并加用土茯苓、澤瀉、茯苓、生大黃、延胡索以加強清熱、祛濕之功;由于脈絡瘀阻貫穿于本病各個時期,包括風邪阻絡和瘀血阻絡,故予豨薟草、忍冬藤、雷公藤、延胡索、莪術以化瘀搜風通絡止痛;配伍甘草、白芍緩急止痛,生黃芪、白術以兼顧脾腎之虛。待急性期病證緩解后進入穩(wěn)定期,該階段病機以臟腑氣血陰陽不足為主,其治療需要通過調整相關臟腑功能,鼓舞正氣,起到促使?jié)駶崽叼鲋芭懦龅淖饔?。該患者穩(wěn)定期主要表現(xiàn)為乏力、腰酸、下肢浮腫、泡沫尿等脾腎虧虛之象,故治療上應以健脾益腎為主,兼以化濕泄?jié)嵬ńj之法,方藥以無比山藥丸加減,以熟地黃、肉蓯蓉、山藥、山茱萸、芡實、黃芪、白術以補益脾腎之虛;茯苓、澤瀉、薏苡仁、蒼術、車前草、玉米須以利濕泄?jié)?;配伍莪術、地龍、僵蠶、全蝎、生大黃以化瘀祛風通絡,煅龍骨、煅牡蠣以泄?jié)崤哦尽T谥委煾麟A段均體現(xiàn)了“清補化瘀通絡”的腎病治療大法。
曹恩澤認為,尿酸性腎病的基本病機為“脾腎虧虛為本,濕濁痰瘀為標”,治療基本原則為“清補化瘀通絡”,“補”者以補益脾腎為主,“清”者以清熱利濕為主,“化瘀通絡”貫穿本病治療全過程。在辨治時還應根據(jù)急性發(fā)作期和穩(wěn)定期,進行分期論治。在急性發(fā)作期以濕熱、寒濕、痰瘀等標實為主,治療應以清熱利濕、溫陽散寒、化痰祛瘀通絡等為主,在緩解期兼顧脾腎虧虛之本。在穩(wěn)定期以脾腎不足為主,兼顧化濕泄?jié)?、化瘀通絡之法,以鼓舞正氣,促進尿酸排泄,穩(wěn)定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