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賀樹軍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是沒有標點的,因而“明句讀”成為古代受訓啟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極重要的一步?!度纸?jīng)》里有“詳訓詁,明句讀”之說,韓愈《師說》中也有“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說法,可以說,“明句讀”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修煉的基本功。近年來,文言斷句題成為高考語文全國卷中的必考題,受此影響,高中生平日在斷句方面的練習較多,這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文言閱讀水平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日常教學中,文言斷句訓練是提升文言斷句水平的重要途徑,師生們也總結(jié)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斷句方法,如語境推斷法、標志判斷法、結(jié)構(gòu)分析法、成分劃分法等,這些方法綜合使用可大大提高答題正確率,但是這些方法多著眼于局部,缺乏一定的整體意識和文體意識,因而不能有效應(yīng)對某些特殊的斷句題,現(xiàn)試舉一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下列對文段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p>
( )
A.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這道題選編自人教版必修①《燭之武退秦師》課后思考題。學完課文,學生對文意、詞義的理解幾乎沒有障礙,但是在斷句時卻出現(xiàn)較大的問題:忽略文段性質(zhì)。絕大多數(shù)學生根據(jù)文意能排除A、C兩項,但很多學生最后選定B項,理由也很簡單,《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就是“夜縋而出,見秦伯”,接著說服秦伯,退秦師。學生的理解及斷句方法都沒問題,但是忽略了這段文字的性質(zhì),文段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博議”就是全面地、詳盡地討論或評議。選文性質(zhì)是議論文,前面敘述關(guān)于燭之武退秦師的事件為后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的觀點服務(wù),而不是為了再現(xiàn)燭之武如何出城退秦師,僅僅是概述而不是描寫,因此,其重心在“說”。如果在“出”和“說”之間斷開,則兩個動作均有獨立強調(diào)的意義,這顯然與作者意圖及文段性質(zhì)不符,所以這道題應(yīng)選D項。
在語言交際中,對話雙方的注意力不是平均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中說話人所傳達的和受話人所接受的語義的重點部分,被稱之為句法結(jié)構(gòu)的語義重心。被強調(diào)的成分或部分是說話人語義表達的著重點,也是受話人理解的重點,這就是語義重心。語義重心與句子表達的語氣、語調(diào)、句式、停頓等密切相關(guān),應(yīng)根據(jù)需要選擇表達策略。在文言斷句中,我們應(yīng)正確分析作者或說話人的表達需要,明確表達的語義重心,才能正確斷句。受長期應(yīng)試刷題模式的影響,辨析語義重心常常是學生的思維盲點,但高考語文試題中,需要辨析語義重心的斷句題卻頻頻出現(xiàn)。
【例1】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021年新高考Ⅰ卷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畫線句子究竟需不需要在“宗室”之后斷句?不少資料分析認為,“以”表目的,所以“鎮(zhèn)天下”是“強宗室”的目的,中間不需要斷,但這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送趙王參加澠池會時對趙王說“……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其中“以”字也表目的,但前后句子是斷開的。究其原因,從語義重心的角度來說,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事件將景相異,“立太子為王”一事極為重大,不僅意味著王室的權(quán)利更迭,而且事乎國家的安危,而“以絕秦望”則是“立太子”的重大意義,所以兩者均是廉頗要突出強調(diào)的,如果中間不斷句,語義重心就落在“以絕秦望”一句上,與當時話語背景不符。試題中根據(jù)后文“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與“天下利”的關(guān)系可知,“上皇欲強宗室”的主要目的是“鎮(zhèn)天下”,并不強調(diào)“欲強宗室”這件事本身。當然命題者降低了本題難度,考生用排除法也不難判斷B項為正確項。
【例2】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2021年新高考Ⅱ卷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B.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C.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D.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考生對“聞雞起舞”的典故較為熟悉,因此,文意并不難理解,但“范陽祖逖少有大志”中,“少”字后是否停頓值得推敲。如果在“范陽祖逖少”后斷開,讓該句獨立成句,則“少”作謂語,突出祖逖年少。但聯(lián)系后文“聞雞起舞”的典故便可發(fā)現(xiàn),文段并不想強調(diào)祖逖年少,語義重心是強調(diào)他有遠大志向,所以“少”字后不可停頓,否則割裂語義。
【例3】
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guān),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qū)。
(2018年全國卷Ⅰ 節(jié)選自《晉書·魯芝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依據(jù)對仗句式,考生能判斷“口不訟直”和“志不茍免”中間應(yīng)斷開,可輕松排除B項和D項。根據(jù)句意,“芝坐爽下獄”中,“爽”后可斷可不斷,如果斷開著重表現(xiàn)受“爽”牽連,可理解為“因為曹爽而受牽連治罪”;如果不斷開則著重表現(xiàn)魯芝“下獄”之事,“坐爽”僅是表原因。從后文魯芝在獄中的表現(xiàn)及宣帝的嘉許和赦免看,語義重心應(yīng)在魯芝被“下獄”之事,據(jù)此可選出正確答案C項。
【例4】
而歐陽公于是時,實持其權(quán)以開引天下豪杰,而世之號能文章者,其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zhí)事實為之冠,其文章論議,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后于歐公,屹然歐公之所畏,忘其后來而論及者也。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2020年浙江卷 選自《張耒集》,標點有改動)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這是一道斷句主觀題,根據(jù)常規(guī)斷句方法,特別是找句子主干法,考生比較容易確定在這幾處斷開,即“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但是剩下“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與“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中間是否需要斷句,考生可能會感覺模棱兩可。“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本是一個句子,“自初讀書”作狀語直接修飾謂語部分,如果不斷,語義重心就在謂語上;如果在“自初讀書”后停頓,狀語與謂語斷開,突出自己對“執(zhí)事”也就是曾子固的崇敬之情,更符合語境。同樣“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中“以”字表目的,在“以”字之前停頓,更能突出“廣求遠訪”,表現(xiàn)自己在曾子固的影響下致力求學的精神,“以”字前后均是作者要表達的語義重心。因此,最佳斷句應(yīng)為: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