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那涵 崔梅花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認識漢字3000個,會寫2500個。這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記憶要求,并且不單單要記憶漢字的字音、字形,還有對應漢字的意思。
小學生在漢字的記憶方面,一堂課上,教師講授了幾個漢字之后,學生在沒有拼音以及書本提示的前提下,可以當堂課對漢字進行辨認,并且準確率達到95%以上。也就是說,小學生對漢字的短時記憶能力是很強的,但隨著間隔時間加長,學生對漢字的記憶會逐漸下降,如下堂課上課的時候,對于上一堂課可以準確辨認的漢字會出現(xiàn)遺忘的情況,并且遺忘的概率是很大的,在毫無課后復習的情況下,學生再次辨認漢字的準確率大幅度下降。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除了認字,漢字的書寫同樣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漢字書寫提出了明確要求“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對于小學生來說,漢字書寫不僅僅要準確、清晰,還要在書寫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
小學生的書寫除了要重視姿勢和習慣外,還會出現(xiàn)錯別字的情況。在低學段的小學生中,因為讀錯拼音從而對應錯漢字而導致的寫錯字的情況非常常見。同時,小學生因為漢字部首相同而記混從而寫錯的情況也占很大部分,但是最容易出現(xiàn)書寫錯誤的則是寫錯部首,如衣字旁和示字旁、兩點水旁和三點水旁、右耳旁和單耳旁。除了這些之外,還存在小學生因為寫字姿勢、握筆姿勢或者寫字態(tài)度不端正導致的字跡潦草,導致教師很難分辨學生能否正確書寫漢字。
興趣是行動的助燃劑,想要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以及對漢字學習的接受能力,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漢字素養(yǎng),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經(jīng)過訪談得知,大部分學生對識字沒有多少興趣,學習熱情較低,認為識字較為枯燥,只有少部分學生對識字有興趣。在現(xiàn)在教育大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識字的興趣,才能有效提高識字效率。
學生的識字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策略的運用。小學生對較難的漢字以及并不靈活的教學方法會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這些情緒會導致學生的識字興趣大幅度下降。除了因為教師所采取的方法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以及漢字本身難度問題而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之外,還有部分學生因為應試教學對漢字聽寫的要求產(chǎn)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對漢字的學習有著由內(nèi)而外的排斥心理,因而并沒有識字的興趣,所以這部分學生對漢字的掌握就只存在于經(jīng)常會考到的漢字以及使用頻率較高的漢字,對其他一些漢字的書寫以及理解就會采用能避則避的方式,從而導致識字能力以及識字素養(yǎng)不高。
1.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存在消極性
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有著無法切斷的聯(lián)系,換句話說,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小學生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所以行為習慣可大致概括為貪玩、不聽話,時間久了坐不住板凳等。在這樣的行為習慣影響下,小學生在面對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上課溜號、人在心不在,包括和旁邊同學交頭接耳等一系列的情況。雖然這些行為是小學生無法避免的,但確實會直接導致學生無法集中精神進行學習,從而表現(xiàn)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導致學生的學業(yè)受到影響。
2.不了解漢字本身的意義
高效的識字教學離不開對漢字本身的了解。漢字本身的形、音、義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并且更加準確地辨別漢字、認識漢字以及記憶漢字。
在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負擔較重,課程標準對學生必須掌握的漢字做了高要求,這就導致學生要一天學習十幾個漢字,為了記憶,多數(shù)學生會選擇死記硬背,著重掌握漢字的字形和字音,久而久之,對漢字的識記就產(chǎn)生了疲倦感,將識字作為一個枯燥無趣的任務,對小學語文的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其實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意義,將學習任務轉(zhuǎn)變?yōu)榱私鉂h字的背景故事,挖掘漢字本身的韻味,激發(fā)漢字學習的趣味性,會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進行漢字學習,同時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3.學習負擔重
在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減負”是教育行業(yè)的一大熱詞。雖然在素質(zhì)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和學校已經(jīng)采取了一些方式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依舊未減輕學生的負擔,為了考出好成績,博得好的未來,家長和教師都無法忽視學生的成績,如今,“雙減”“減負”這些熱詞給了減負的希望,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除了家長或教師給予的心理壓力負擔,小學生還面臨學業(yè)上的負擔。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識字數(shù)量的要求并不少,除去識字之外,學生還要學習閱讀、寫作,分析詩歌、文言文,這些導致學生學習上出現(xiàn)一定的困難。由于上課時間有限,教師只能抓緊時間灌輸新的知識,并且只能在課時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復習,所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課余時間的鞏固上,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
素質(zhì)教育要求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面向更好未來的美好期待,但是仍然有很多學生被迫參加自己并不喜歡的課外活動,沒有興趣的加持都是負擔,而且是“裹著糖衣,苦在芯里”的負擔。
1.教學方法單一
在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每個一線教師都需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教學理論知識,在課前也都會準確書寫教案,但部分教師的教案是從網(wǎng)上“借鑒”的,還有部分教師對漢字學知識缺少系統(tǒng)的學習,對漢字的形、音、義分析缺少系統(tǒng)理論支撐。這樣的識字教學準備工作不但沒辦法幫助學生盡快了解且掌握漢字,反而容易讓學生的識字過程變得枯燥乏味。
教學方法的選取非常依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當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能支持教師本人根據(jù)不同的漢字、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勢必會對學生的識字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且教學方法單一,缺少靈活性。對于教學方法的運用,大部分教師選擇讓學生反復認讀卡片,齊讀、分組讀、“開火車”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就是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教師領寫,學生書空,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漢字長什么樣子、怎么讀,而做不到理解漢字。沒有理解的死記硬背,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同時讓學生更容易遺忘,識字“回生率”提高。
2.教學理念偏頗
(1)重視數(shù)量,輕視能力培養(yǎng)
重視識字數(shù)量,輕視學生自主認識漢字的能力,其實是對課程標準中小學低年段以識字為主的錯誤認知,錯誤地認為以識字為重點就是要多認識漢字、多寫漢字,好為后續(xù)的學習生活積累知識,但其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低年段的學習以識字為重點,其實是讓學生具有獨自認識漢字的能力,能夠在碰到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借助工具書解決。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后續(xù)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如果將學生的識字量放在首位,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并且忽視了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后續(xù)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很多教師完全明白學生學會識字是件多重要的事,同時課程標準對學生應該認識多少漢字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讓教師為了完成課程標準的任務,恨不得手把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會學生認、讀、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花費大量時間讓學生不停地練習,從而很少有時間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漢字,這也是教師對于完成教學任務和鍛煉學生但又時間緊迫的無奈取舍。
(2)重視教師傳授,輕視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是傳授知識給學生,讓學生作為識字學習的被動接受者,教師作為傳授者將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教授給學生,然后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但是在這樣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包括在現(xiàn)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仍然存在很多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課堂。
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只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和訓練,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無法否認的是,教師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課堂確實非常有助于將知識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給學生,對讓學生掌握知識有著無法反駁的效果,這也是大部分教師很常見的向?qū)W生輸出知識的方式。
因材施教一直是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提倡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基礎識字量是有差別的,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jīng)被家長帶著進行了識字訓練,甚至有的學生已經(jīng)可以背誦古詩,這種入學前的識字差異就形成了入學后的基礎差距,從識字速度到識字質(zhì)量都會有連鎖反應,這些不同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這種差異性,教師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一概而論。
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如何讓識字量少的學生擴充識字量,另一方面要著重注意識字方法和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備課中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待不同基礎和識字量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識字教學目標,以便在課堂上兼顧不同的學生。
教師在完全掌握教材以及課標要求的情況下,才能夠準確辨別教學的重難點。對于識字教學而言,糾正錯別字以及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就是識字教學的重點。
錯別字的形成有兩種:一是錯字,是學生清楚地知道要寫哪個字,但是因為記憶不正確而導致的偏旁部首錯誤或者筆畫長短錯誤;二是別字,也就是學生將漢字張冠李戴,書寫出的漢字仍然是正確的漢字,但是把該寫的漢字寫成同音字、同義字或者形近字,這類錯誤大多是學生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掌握不平衡導致的。
為了避免錯別字的產(chǎn)生,就要分別從錯字和別字兩個方面對學生的識字過程進行要求。首先,錯字方面,要求教師要清晰、明確地為學生講解漢字的書寫,并且要帶領學生準確練習書寫漢字,同時要進行不定時的查看,確保學生對漢字的記憶是正確的。其次,別字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準確講解漢字的意義以及區(qū)別。教師自身要清晰、明確地知道同音字、同義字或者形近字都有哪些,并且在講解到這些漢字的時候提前想好如何引導學生區(qū)分,而不是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記憶死記硬背,如“燕”和“雁”,就可以用圖片講解小燕子和鴻雁,也可以讓學生憑借語境進行區(qū)分。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可以告訴學生這兩句詩講的是早春生機勃勃、唯美的畫卷,書上的鶯和小燕子代表著春天的活力,可以讓學生試著想象如果左面是書上的鶯鳥,右邊是展翅的大雁,這樣不合適的畫卷就可以避免學生在默寫時將“燕”錯寫成別字“雁”。
教師應對漢字的起源、漢字的形成過程、漢字的性質(zhì)、漢字的特點與地位、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的構形理論、漢字的部首、漢字的規(guī)范等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然而能夠系統(tǒng)地將教師的漢字教學能力提升最好的辦法或者最系統(tǒng)的辦法就是開設漢字學課程?,F(xiàn)階段,教師應該克服困難,自行學習漢字學知識,提升漢字學素養(yǎng),將文化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同時也能通過漢字背后的小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不論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認識漢字,最終目的都是要記住。記住生字不是簡單的重復、抄寫或者死記硬背,而是必須遵循記憶規(guī)律,按照識記—保持—再現(xiàn)的程序進行,要在具體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中完成。要達成漢字的會寫、會認、會用,就要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漢字,這樣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出現(xiàn)都可以被學生準確地辨認,從而可以進行后續(xù)的使用。
教師的教學需要復習才能被學生掌握,所以在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之后,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復習,如親子共讀,在語境中復習曾經(jīng)學過的漢字,重復出現(xiàn)的漢字可以刺激學生想起課堂中的內(nèi)容,語境給學生提供了理解漢字的氛圍,所以復習和鞏固的重要性并不弱于課堂教學。有趣味的課后復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復習了漢字也為后續(xù)漢字的學習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