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
中醫(yī)有云,“脾胃不和,百病由生”。脾胃功能的強盛與否與人體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進入冬季,氣候寒冷干燥,若寒涼入體,易傷及脾胃,引發(fā)胃痛、嘔吐、反胃、吐酸、腹痛、泄瀉、便秘、口瘡、口臭、口甘、口黏等癥狀。因此,冬季里要加強對脾胃的護佑。
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tǒng)血,主肌肉、四肢;胃主收納、腐熟水谷,主通降,與脾相表里。脾胃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賴其濡養(yǎng)。故脾胃生病,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將受其害。
消化不良 脾胃氣機升降失調(diào),則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胃腸運動遲緩,出現(xiàn)上腹部脹滿、隱痛、食欲減退等癥狀。脾胃虛弱的人,往往在進食高脂、高蛋白飲食,或大量飲酒,或冷、熱、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喝一些含碳酸的飲料比如可樂、汽水等會出現(xiàn)頻繁的噯氣、打嗝,幾天不好。
經(jīng)常惡心、嘔吐 脾虛升清無力,胃氣該降不降,就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噯氣等癥狀表現(xiàn),部分人會表現(xiàn)為精神不佳、頭暈目眩,女性則以子宮下垂、便血、尿血、經(jīng)期出血不止等為主要表現(xiàn)。
口唇顏色異常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若飲食失調(diào)、勞累過度及急慢性疾患導致脾虛運化失健,消化遲緩,輸布不利,則氣血生化乏源,不能上榮于唇,則口唇淡白。脾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血不歸經(jīng)可致出血,失血過多則口唇蒼白。脾在色為黃,脾氣虛,則口唇黃。
便秘 脾胃主運化,人體所攝入的水液都會通過脾運化后傳輸至各個臟器部位,而當脾胃出現(xiàn)不和時,水液運化功能也就會因此受影響,腸部無法得到充足的水液供應,就很容易會導致便秘現(xiàn)象;同時面部會出油,身上長濕疹,還有眼袋腫、黑眼圈、四肢水腫等。
調(diào)理脾胃的方法很多,主要一點就是要辨清寒熱和虛實,然后進行相應調(diào)理。具體來說,虛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實有寒、熱、食積、氣滯、血淤之異。
補法 對于虛證之人,由醫(yī)生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jù)病人身體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分別選用滋陰、溫陽、益氣、補血的藥物以補其不足,恢復陰陽氣血的平衡。例如,對于脾胃氣虛者,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藥用黨參、炒白術等;對于脾胃陽虛者,治療以化寒補陽為主,藥用桂枝、炙甘草等;對于脾胃久虛,氣血生成不足者,可選用黃芪、當歸、枸杞、桂圓肉等補脾益氣活血之品。
清熱法 對實證之人,則要在辨清病邪的屬性后,根據(jù)其不同的邪氣選擇相應的藥物去其病邪。如寒邪中里,可選用高良姜、吳茱萸、香附等辛熱散寒之品;如熱邪中里,可選用生石膏、知母、黃連、大黃等寒涼清熱之品。
溫法 溫法主要是用溫陽藥來祛陰邪。藿香、佩蘭、紫蘇梗、荷梗、厚樸花、八月札等溫陽藥味辛性溫,能啟動脾陽,醒脾燥濕,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fā),脾氣散精,則水谷精微得升,水濕得化。
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具有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但選用時必須“辨證施食”。比如,脾胃虛寒者,宜食性味辛熱的食物,如蔥、姜、蒜、胡椒等,要少吃過于生冷性食物;脾胃虛弱者,宜食補脾益胃的食物,如紅棗、山藥、扁豆、芡實等,過酸、過甜、過辣的食物要少吃;胃熱素盛者,宜食甘寒之品,如梨、藕、甘蔗、蜂蜜等,不建議吃糯米。
此外,情志抑郁、心情不暢時,則會導致肝氣郁滯,一方面精神焦慮,容易緊張、發(fā)怒;另一方面克犯脾胃,導致中焦氣滯、胃失和降,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痞滿、噯氣等不適。因此,要想調(diào)理好脾胃,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