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敏
(馬鞍山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安徽馬鞍山 243000)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知識的教授向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轉化,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基礎教育,實現(xiàn)課程的綜合化將是中小學教育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課程結構需要調整學科本位的思想,減少科目,多學科整合,更好地體現(xiàn)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弊屌囵B(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如果每一門學科涇渭分明,每一科教師隔行如隔山,學生的學習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其實,雖然各學科內容不同,但是知識的本質有著統(tǒng)一性。課程整合就是讓老師們從傳統(tǒng)的授課中跳出來,將不同學科的學習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破除學科壁壘,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繼而構建連貫、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避免重復教學。這也是當下教育改革的重點。
好的課程整合應該是自然通暢的,應該是把學校的課程學習與校外的實際生活及學生的特長緊密結合的系統(tǒng)化課程。2019年,馬鞍山市師范附小也針對跨學科課程整合進行了探索。
在常規(guī)的學科教學中,把同冊教材中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橫向統(tǒng)整,把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重組,進行縱向統(tǒng)整。更加重視學科目標和學科任務的達成,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教學內容的重構按照一定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進行,加強學科內、學科間的相互關聯(lián)。
跨學科整合指課堂教學中由某一個學科提出學習主題,其他學科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從本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進行整合教學,學科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但是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也更加明顯。
首先,針對課程整合這一研究課題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對整合的目的、理念進行解讀。其次,由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科的教師認真研讀本冊教材,在組內進行研討,每位教師從本冊教材中選取一篇自己覺得最有整合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將需要其他學科教師進行補充拓展的知識點標出,重點撰寫整合理念,凸顯需整合的學科內容,在每一個教學板塊的后面描述整合意圖。最后,由其他學科(音樂、體育、美術等)教師,從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科教師上傳的教學設計中,挑選一節(jié)與本學科教學有關聯(lián)的內容,進行整合課例的設計,并闡述教學目標。
多學科教師通過研討,立足于共同的教學目標,從各自的學科視角,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進行合作教學。教學時間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改變做適當調整。例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吹泡泡》一文,作者冰心通過細致的觀察,對肥皂泡的形狀、顏色及變化進行了細膩的描繪,同時也寫出了吹泡泡時的心情與美妙的想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兩年的學習經歷,文章淺顯易懂,很好理解,對吹泡泡游戲也特別感興趣,但缺乏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同年級科學、語文、美術三科教師梳理出課文中的相關知識點,制訂共同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其有著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及對未來的想象??茖W教師事先準備好制作肥皂泡的工具,帶領學生根據語文文本的先后順序進行泡泡的制作,體會作家用詞的準確和制作過程的細致。語文教師引領學生朗讀體會冰心奶奶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積累精彩的詞句,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美術教師則指導學生觀察泡泡在陽光下的五彩斑斕,體會生活的快樂美好,指導學生畫出泡泡,每一個泡泡就是自己的一個夢想。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圣陶的一篇散文,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中,葉老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飽含深情的筆墨描繪了荷花的高雅脫俗,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姿態(tài)各異、生動明艷、清新美麗的水中荷花圖。文字生動,意境幽雅。而三年級學生知識儲備還有所欠缺,缺乏語文素養(yǎng),散文中也沒有具體可感的事件,學生理解不透。然而多學科教學展現(xiàn)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品味重點詞句、體會情感、交流想象;美術教師帶領大家欣賞荷花,通過直觀的生動的影像,感受靜態(tài)、動態(tài)的荷花的美,觀察荷花含苞、初開、盛開的不同姿態(tài),然后指導學生通過畫筆將荷花的各種姿態(tài)畫出來,尤其是“冒”這個動作,學生利用繪畫技巧,很好地再現(xiàn)了葉圣陶爺爺筆下的荷花美景。
跨學科學習中,課程統(tǒng)整是最核心的內容。學科之間以某一學科主題為切入點進行對話、聯(lián)結和初步統(tǒng)整??鐚W科學習就是破除某一門學科本身的知識邏輯體系,圍繞一個或多個問題,整合平行學科的相同的知識點內容,鼓勵學生對問題展開質疑、發(fā)問、探索。各學科自成體系,相對獨立地完成本學科的學習任務,但是各學科之間互相拓展、補充,學習時間按照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三到五個課時。例如,二年級上冊語文《井底之蛙》的教中學,多學科教師聚焦一個問題:為什么井底之蛙會覺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科學教師引領學生通過做實驗,了解光的作用,以及人所看到的景物與所處的位置有很大關系,井口越深,所看的范圍越窄。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理解故事的寓意,續(xù)編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故事。美術教師則帶領學生發(fā)揮想象,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會去哪些地方,會看到什么?指導學生對想象的景象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制作成插畫電影,并進行說話訓練。
又如三年級語文《趙州橋》一文,文中有一些數(shù)字信息,如“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等,學生的空間概念還不是很具體,這些數(shù)字無法讓學生感受到一種震撼。我們可以請數(shù)學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測量教室的寬和長,通過對比來體會趙州橋的長是教室長度的幾倍,提升學生腦海中文本的真實性與立體感。同時僅憑語言文字學生很難理解這篇課文。例如,只有一個大拱,沒有橋墩,僅僅利用拱中拱的方式實現(xiàn)了漲潮時的排水,已經幾千年了,橋為什么不會塌呢?科學教師準備了模型,讓學生現(xiàn)場模擬搭橋,用砝碼代替行人。通過實踐,得出結論,拱橋最堅固。然后教師再講授一些力學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與探索。
課程整合中教學內容的整合、延伸,帶來課堂教學形式的改變,同樣催生教研方式的改變。以往的教研形式多為同一學科針對某一篇文本或是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研討,而現(xiàn)在我們鼓勵并要求各學科教師合作。我們請需要整合的學科教師們坐在一起,共同研讀一篇文本,立足于共同的教學目標,從各自的學科視角,闡述自己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核心素養(yǎng),并且需要其他學科在哪一個知識點上給予整合補充。教研方式多樣,可以打破年級,打破學段,由多年級多個學科教師針對相同的主題進行研討,也可以是某學科的專職教師培訓非專職的教師,或者不同學科教師一起說課,或者分享整合課程的成功案例。我們期待有一種理想的研討:同一年級的不同學科教師能共享一個辦公室,這樣教師就會從本學科中伸展出來,在一個跨學科研討的團隊中參與整合課程的設計,讓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學習變得更加暢通,這樣的融合教研將衍生出一種相互欣賞、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教師文化。
課程整合的開發(fā),需要教師樹立一個思想:課程是由學習者的需要和個人特性發(fā)展而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多元化的課程能力。這也給教師帶來一些困惑:“備課時很苦惱,這節(jié)課內容是數(shù)學多一點,還是語文多一點?多學科整合在一起,學習目標怎么定?”“整合課,會不會影響我的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我教的整合課就像一個小人,頭大身子小,腿細胳膊粗,特別不協(xié)調、不舒服?!逼鸪踝哉J為很適應整合課程的老師們說出了自己的困惑。課程整合需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
課程整合的實施,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只有樹立這樣的教學觀念,才能打破學科界限,用整合的思路找到學科之間共同的主題或者概念。在最初的整合中,教師會感到不適應,對本學科知識點的傳授尺度把握不準,但最終會在探索新領域、新教法中有所收獲。
整合課程的研究需要教師由原來的只有課程實施能力轉化為兼?zhèn)鋵嵤┑哪芰?、對教材重新架構和開發(fā)的能力、對文本重組的能力、評價能力,成為多學科課程的研究者。教師不僅要關注本學科的學習過程,更要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研討、交流,讓自己的知識層面更具高度、廣度,教育形式更豐富。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課程的匹配情況的基礎上補充文本。
同時需要教師成為多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者。教師不再僅僅是教材的執(zhí)行者,而是直接建構者和參與者,各學科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對教材中相通的知識點加以梳理、整合,重組各種課程要素,使分化了的教學知識形成有機聯(lián)系,再融合為整體。在整合過程中回歸教育本真。
大多數(shù)教師的課堂意識很強,但課程意識相對較弱。整合課程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個人能力。在進行課程整合教學之后,很多教師會基于自己所教的學科,思考需要補充哪些學科知識,認識到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良性互補的必要性,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整合課程的研討中,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師的“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獲取支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慢慢地,教師從摸索中領悟到了“最初以為是課程適應我,后來覺得是我要適應課程,現(xiàn)在明白了,無論我還是課程,都要適應孩子”。
所有的“變”都是為了“不變”,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育原點的堅守。在經歷“變”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學生的改變。知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各學科的相互拓展和補充能夠讓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思維更廣泛,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扎實、更全面。
例如,在學習了《井底之蛙》之后,學生了解了青蛙目光短淺的原因,由此對光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產生極大的興趣,生活中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便捷,有學生提問道:“汽車的觀后鏡和路口放置的凸面鏡之間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鏡面才能讓效果最優(yōu)化?!苯處煿膭顚W生通過學習尋找答案,學生在查找資料、請教教師和尋求家長幫助的過程中提高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破學科邊界,幫助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在積極探索、自主學習中真正意識到學什么和怎么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實踐能力與運用能力。在知識與思維的遷移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和智慧得到提升。這才是課程整合的價值和魅力,才是我們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