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鵬
人生很多時候都會有種奇妙的感受,比如失而復得,意外邂逅,夙愿得償,諸如此類的小概率事件,再比如,自己寫的小說能在自家刊物上發(fā)表。至今,我在《山東文學》擔任小說編輯已經三年了,不出大的意外,這份工作應該會一直做下去。
我和小說創(chuàng)作的緣分始于2016年初,那時我還在南師大讀書,幾乎整日泡在圖書館,多數時間用來應付課程、翻閱論文,偶爾發(fā)呆、打盹,某天我盯著圖書館的玻璃頂突發(fā)奇想,要不,我也寫點東西吧。而后迅速構思、寫作、修改、潤色,零零散散地,從開始到結束統(tǒng)共花了不到一星期,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小說《南區(qū)》完成的那個傍晚,我從圖書館出來準備去山陰路吃炒粉,被一片碩大的梧桐葉砸中了腦袋。
稿子投出去的第三天夜里,我收到了《黃河文學》聞玉霞老師的錄用通知,春節(jié)之后那篇作品就得以順利刊發(fā),現在想來,這對寫作者是多么幸運的事啊,可當時我無志于此,也并未料到幾年后我會從事與文學相關的工作,因而沒有感到過多欣喜,甚至收到樣刊也只是簡單瞄了幾眼,沒覺得這有多么了不起。
我真正開始寫小說是在幾年之后,2020年底那段時間,我已經在《山東文學》工作了一年多,終日與文字打交道,各式各樣的稿件觸發(fā)了我心里一些潛在的表達欲,故又重新動筆,寫到現在大約也有兩年的時間了。我近來寫作的速度極其緩慢,越是認真,越容易局限于所謂規(guī)則,似乎被一些無形的力量所束縛,這大概就是創(chuàng)作瓶頸吧,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的階段性問題,只不過我沒料到它會來得如此之快。這段日子里我數次回頭去讀《南區(qū)》,這篇小說算不上多成熟、多優(yōu)秀的作品,我也無法從中總結一些于今后有益的技法、思想,但它確實充滿了無拘無束的自由之感,也許,對我日后的寫作道路來說,它將永遠是某種意義和力量的化身。
《黃昏后跳舞的人》是我今年8月寫的一個短篇,而且寫作之前就已經知道要在《山東文學》發(fā)表。主編跟我說“90后”專欄的時候我還有點犯難,因為外界讀者本來就會對創(chuàng)作型編輯有偏見,我怕到時候自己寫不好,會丟了整個編輯部的臉,但我又實在不想錯過,因為如果不是這個專欄,我應該再也沒有在自家刊物上發(fā)表的機會了,翻來覆去好幾天,最后在主編和其他幾位老師的鼓勵下,還是硬著頭皮交上了這篇小說作為答卷。
包括這篇小說在內,我寫東西有個奇怪的習慣,不把個人經歷以任何方式在作品中投射,不在作品中寫任何一個現實中與我相識的人,可以說,幾乎在寫作過程中斬斷了所有個人恩怨,把因果、邏輯、是非曲直全部交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算是我對小說這種虛構文體的一種尊重吧,雖然這樣的想法可能不被認可,而且會引來一些反駁,但這個原則我應該還會奉行一段時間,直到我覺得它需要被改變的時候。
我篤定地這樣認為,但事實上,有些印記還是難免。我在煙臺出生長大,對大海有很深的感情,這種感情也影響到了我的寫作——幾乎我所創(chuàng)作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或多或少都與大海有點淵源,而且這種淵源都是不自覺的、悄無聲息的淵源——我在構思過程中,甚至寫作之初,從未特意圈定故事背景或人物的生活范圍,但寫到最后才發(fā)現,原來,他們的喜怒哀樂中一定會有海浪聲?!饵S昏后跳舞的人》和我之前寫過的小說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我意識到上述問題之后,索性直接把故事搬到了海島上,讓大海參與敘事,成為具備物質和意識兩種特性的牢籠,困頓和希望都來自大海,熱愛和逃離也因為大海,而且,當我把大海的作用在小說中肆意發(fā)揮出來的時候,我的寫作過程也給予我一種獨特的愉悅,所以今后的一段時間,我應該還會寫幾篇類似的東西,摸索一下這種相對獨特的“敘事情境”是否還會有新的可能。
工作原因,我接觸過不少行業(yè)前輩,他們?yōu)槲椅磥淼膶懽魃奶岢鲞^不少建議,概括來說無外乎兩類,一類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須盡快找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母題,多寫多發(fā)表;另一類則主張閱讀與思考至上,一百篇平庸文本比不上一篇精品力作。坦白說,我不知道該贊成哪一方,不知道日后該遵循哪一套經驗法則,因為聽起來都挺有道理的,但有時候我又覺得這些不是我該關心的事,我自認是個才疏學淺的人,目前的能力還不足以讓我為以后的事做打算,能把當前的日子過好,把每篇作品磨到滿意,就已經很開心了。
《黃昏后跳舞的人》最終呈現效果和我的預期基本相符,不是會討好每個讀者的寫法,但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嘗試。聆聽過那么多教導、勸告,我依然沒學會找到自己該走的路,我始終對不同的寫作類型、違反我經驗習慣的故事人物懷有極大熱情。另外我不是很擅長寫創(chuàng)作談,雖然創(chuàng)作談的字數要求不多,但每次寫創(chuàng)作談比寫小說還耗費心神,就好比我一直對羅蘭·巴特的許多觀點都持慎重態(tài)度,但卻是“作者已死論”的忠實擁躉——創(chuàng)作和解讀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不該是滲透和影響的過程。當前文學產業(yè)運作會通過一系列的見面會、交流會包括創(chuàng)作談這類活動來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但這依然無法改變這兩個過程相互獨立的事實,解讀權限從來就不屬于作者,對作品的自我剖析可能會很精彩,但沒有實質性的必要。
最后,感謝《山東文學》為我提供此次機會,讓我能在“魯軍新力量”這個招牌欄目中展示自己。未來山高水長,祝福每一個熱愛文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