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龍巖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自2000年高教司發(fā)布《關于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通知》,將教育技術內容納入培訓體系中以來,全國高校的教育技術培訓方興未艾,但培訓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極簡主義(Minimalism)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培訓試圖從教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幫助教師學會簡單且能為教學服務,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的實用技術。
1998年,時任教育部長的陳至立深刻地論證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及應用的必要性,號召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緊跟科技發(fā)展的步伐,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各高校響應號召,紛紛開展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但是總體說來卻是投入大,收效微。原因有四:一是培訓內容統(tǒng)一且難度大。集中培訓以“教”為主,內容統(tǒng)一,不分文理,不考慮教師的前期學習情況。二是前期幫助和后續(xù)服務支持不足。以往的培訓,教師只有培訓時才了解內容,需要在短時間內消化“難、煩、統(tǒng)”的內容,是極大的挑戰(zhàn),他們迫切希望得到幫助。三是參訓教師學習參與感不強,缺乏體驗感。傳統(tǒng)培訓常常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內容多而時間短,“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依然占主要地位。四是參訓教師內驅力不足。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因為學校有要求或者職稱評聘需要而參訓。
極簡主義起源于20世紀初的繪畫領域,主張采用簡約的幾何圖形體現(xiàn)設計理念,盡可能減少裝飾。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教授受其啟發(fā),提出符合“掌握簡便、解決問題、提高效率”三大標準的教育技術,即極簡教育技術。他指出,極簡教育技術是在原有教育技術的基礎上整合創(chuàng)新,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去除無效、可有可無、非本質的東西,融合成少而精的東西[1]。華南師范大學的焦建利教授認為,教師所需的教育技術應該是學得會、用得上、能減負、能提升勞動創(chuàng)造性、能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技術。綜合上面兩位教授的意見,我們可以將極簡教育技術理解為能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fā),簡單易學且能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的實用技術。
1.內容極簡,以教師的需求為導向。以往的教育技術培訓目標是將普通教師培養(yǎng)成教育技術能手或課件開發(fā)專家,培訓的內容頗難。極簡教育技術培訓則摒棄“高大上”的思想,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fā),為教師提供學得會、用得上的技術。
2.培訓模式靈活多樣。面授有儀式感且能增強情感聯(lián)系,但成本高;網(wǎng)絡MOOC靈活便捷;直播可實時互動,操作簡單,還可回放。高師極簡教育技術培訓可以集中面授,也可以采用網(wǎng)絡MOOC學習與面授結合的模式。
3.注重提供學習服務支持。傳統(tǒng)的培訓,課上完即結束。從2016年開始,高教司開始發(fā)布高校新入職教師國培示范項目的規(guī)定,培訓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講座、觀摩學習,還有返崗教研,而且時間不能低于6個月。可見,教育技術培訓的后續(xù)服務已被關注。
高師教育技術培訓已近20年,眾多學者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策略、參訓教師等方面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師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極簡教育技術頗受推崇,但研究剛剛起步。在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以“極簡教育技術”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只檢索到8篇相關文獻和一部相關叢書,其主要內容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概念內涵方面。黎加厚教授提出了“極簡教育技術”這一概念,焦建利教授進一步闡釋了極簡教育技術的內涵。二是應用研究方面。李雨潤等人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教育技術微學習研究[2]。何宗謹則將極簡教育理念引入微課設計中,提出“思路—工具—素材”三步走的設計思路和“腳本創(chuàng)作—視頻主體制作—后期剪輯發(fā)布”三步走的實現(xiàn)方式,簡化了設計流程[3]。臧凌云則根據(jù)上海嘉定區(qū)教師信息化研究實證提出極簡教育技術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應用[4]。三是專著方面,馬九克推出了“馬九克極簡教育技術叢書”,內容涵蓋教師信息化培訓的方方面面,被推選為教育部“國培計劃”的教材。但是,極簡教育技術尚未在高師教育技術培訓中應用。
本課題組試圖將極簡主義引入高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在2021年5月份開展了實踐探索。
本研究以福建省龍巖市兩所地方高校新入職教師(工作3年及其以下)為對象,主要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參訓教師進行基本情況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141份,回收率為94%。被調查的教師的專業(yè)背景涵蓋主要學科。
1.調查教師的參訓原因。80%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有必要進行教育技術培訓,以往的培訓也有一定的幫助。64%的參訓教師內因驅動不足。一部分有師范背景的教師認為自己在大學時已學過相關課程。部分教師認為培訓內容偏難,在無人輔助的情況下難以掌握,學校領導對培訓不夠重視,導致自己參訓內驅力不足。
2.調查教師的需求。問卷從培訓模式、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師資和培訓資源等方面展開調研。在培訓模式上,多數(shù)教師喜歡“集中面授+網(wǎng)絡在線學習”的模式,這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也與新教師普遍年輕(平均年齡為30歲),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有關。在培訓形式上,多數(shù)教師認為應采用以問題導向為主的項目式形式。以往的培訓大多注重軟件的學習和操作,對解決問題幫助不大。在培訓內容上,90%以上的教師希望參加極簡教育技術培訓,所學能所用,能馬上上手,不希望學習太復雜的技術。在培訓師資方面,76%的教師希望建立學習共同體,每個小組都能配備教學助手。在培訓資源方面,一些教師希望有針對不同專業(yè)的教學案例庫和學習資源庫。
根據(jù)問卷和訪談結論,本次學習按照學科背景分成文、理、工和藝術4組,每組配備兩名助教。培訓教師確定后,由助教建立學習群,并將部分學習內容提供給參訓教師,輔助參訓教師提前完成自學內容。面授時主要解決教師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及助教收集的問題。理論部分,專家講課的PPT已提前發(fā)給參訓教師,讓參訓教師提前了解講座內容。
考核成績,前期學習占30%,培訓占30%,提交作品占40%,考核與評價融入培訓全過程。
目標定位是培訓的起點,也是培訓的宗旨,精準定位才能確保培訓不偏離目標。對高校教師而言,并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教育技術專家或多媒體開發(fā)能手,只需提供給他們夠得著、學得會、用得上的技術即可,因此,培訓內容至關重要。
教育技術培訓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集中培訓只是開始,它無法照顧到全體教師,而高校教師都有科研要求,可以以統(tǒng)一培訓為契機,建立學習共同體,以課題研究為推手,讓教育技術與教學實踐密切融合,推動教學和科研向更深、更高層次發(fā)展?;蛘哌M行項目式培訓,將各種技術、軟件、App、小程序等歸類,根據(jù)項目創(chuàng)設主題,圍繞主題將相關技術、軟件、App、小程序融進相關學科,由此展開學科項目研究。
本課題組進行了資源庫建設探索,要求參訓教師學完后每組提交一兩個案例,這是全新的嘗試。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成熟的高師教育技術培訓資源庫。沒有資源庫,培訓資源匱乏的問題就很難解決。如果各地的培訓主辦方都能建立資源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資源共享,那么全國的培訓資源就會越來越豐富,培訓也會更加專業(yè)化,縮小數(shù)字鴻溝,讓全國的高師教育技術培訓共同進步。
高師極簡教育技術培訓從教師的需求出發(fā),為教師提供學得會、用得上的技術,還注重前期服務和后續(xù)支持,在培訓中注重教師的體驗感和參與感,為高師教育技術培訓打開了新思路,雖然在全國資源庫聯(lián)網(wǎng)等方面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勇于往前走,高師教育技術的新局面必將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