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實驗河北區(qū)望海小學 唐靜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狈e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在課程標準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jīng)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罢Z言運用”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有效落實“積累與運用”這一語文要素對于教好語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的語文教材比較注重不同年級之間語文要素的關聯(lián)性和銜接性,但是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未形成良好、系統(tǒng)化的教學脈絡,導致閱讀質量不高,學生能力提升不明顯等弊端。要將既有相同要求,又有細微差別的語文要素按照不同的學期進行有效落實,需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其實,語文要素有序列,精準把握每個語文要素的序列,可以讓教師不僅知道“教什么”,還知道“在何時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這樣合理且有梯度地展開教學,才能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助推學生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談“閱讀教學序列化”這種系統(tǒng)地“輸出”是如何指導“積累與運用”這一語文要素有效落實的。
(一)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教材圍繞“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這一語文要素,在每篇課文的課后題中都編排了相應的練習。從這些習題的要求來看,難度是逐步增加的。世界是運動的,動詞的理解和使用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設置這一語文要素的目的旨在讓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帶入情境及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體會每一個動詞的生動感和真實感,幫助學生理解并嘗試獨立運用。第一單元側重理解詞語、積累詞語;第三單元圍繞“詞語的積累和運用”這一語文要素編排課后習題,側重運用詞語;第四單元圍繞“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語言積累”編排課后習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學習課文的表達,進而積累語言。由此可見,三個單元的要求逐漸提升。教材的編排體現(xiàn)了梯度發(fā)展序列,循序漸進的教學可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穩(wěn)步螺旋上升。
(二)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是“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依據(jù)詞語想象畫面,并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在教學《彩色的夢》一課時,根據(jù)課后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仿說:“你們看,這一把彩色鉛筆,聊著天跳動著,來到了哪里?果園。你看,腳尖劃過的地方,葡萄……你們能不能學著第二小節(jié)的樣子說一說?”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視角放到果園之外,如“你們瞧,這一大把彩色的鉛筆不僅走到了果園,還走到了田野,看,大片的稻田黃了,大片的棉花白了?!迸c二年級上冊相比較,這里的教學更側重于運用,從而使學生能力得到提升。
(三)“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是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我們需要關注“新鮮”的內涵,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課文中自己感興趣的特色詞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積累,并把這些有“新鮮感”的句子學以致用?!案惺苷n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是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生作為閱讀主體,可以在自主閱讀中生成自己的感受。這一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體現(xiàn)了各部分語文要素是由易到難,逐層加深的。
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古詩二首》要求背誦古詩,同時要求通過讀詩句來想象畫面,并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古詩與現(xiàn)代文的語言形式有很大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領會語言特點。課文《黃山奇石》要求運用文中的詞語模仿課文的語言表達,課后題給出的圖片有趣生動。學生的回答亦有趣多樣,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課文《日月潭》要求學生將描述日月潭美麗的句子讀一讀,讓學生在朗讀和交流中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這也是一種積累語言的方法。這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地落實語文要素,循序推進。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案惺苌鷦拥恼Z言”是繼第一單元“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之后,再一次關注文章的語言。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儲備,對語言的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感知”層面,而需要結合文本的具體語境,體悟作者語言表達的生動。從“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到“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學生品味語言的角度得到了拓展。“生動”與“新鮮感”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感受”與“關注”體現(xiàn)對語言的把握角度和達成目標不同。要利用好教材,把握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找到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按照序列分層遞進。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提出“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學生對于“積累”并不陌生,在二年級上冊,已經(jīng)進行了“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的學習。本單元的積累以“摘抄”作為重點內容。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旨在讓學生有選擇地摘抄喜歡的句子,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書本的答案。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也提高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tǒng)性,要循序漸進。語文要素的序列讓知識和能力梯度更加明顯,指導教師有條理、有秩序地進行高效教學,從而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
以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在教學時,可以設置這樣一條教學目標——借助課文的短語理解“披”等四個詞語的意思,并仿照例子用這四個詞語各說一句話。理解這些詞語可以從讓學生觀察、模仿小青蛙的動作入手,體會動詞表達的巧妙。接著,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披、鼓、露”這些動詞還可以與哪些詞語進行搭配?這一部分,教師有意將語文教學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學生就能把閱讀中學到的動詞運用起來,發(fā)展語言能力。這樣,再讓學生說句子就顯得輕松多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既積累了詞語,又學以致用。這種由詞語到短語再到句子的“有序教學”,降低了學生說話的難度。這一單元不僅要落實好“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這一語文要素,而且在備課時要注意增加“用準詞語”到“說好句子”的能力梯度,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相較于之前的教材,結構上有了很大變化。它把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由“點”到“面”,由易到難,逐層加深,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也讓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穩(wěn)步提升。
綜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序列化”遵循了語文閱讀教學與語言學習規(guī)律,讓學生不再胡亂地學、盲目地讀,改變了以往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重復、訓練無序的狀況。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優(yōu)化了現(xiàn)有的閱讀教學課程體系,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避免了時間和精力的浪費。精準把握每個語文要素的序列,可以讓教師不僅知道“教什么”,還知道“在何時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這樣合理且有梯度的教學,才能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助推學生能力的形成,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