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超 杜旭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疫情”)暴發(fā)后,教育部為保障正常教育教學,2020年1月29日明確指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提倡以“在線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并免費開放各優(yōu)質在線課程資源,來保障教學工作免受疫情的沖擊而出現滑坡和斷層[1-2]?!夺樉膶W》是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中醫(yī)康復學等非針灸推拿學本科專業(yè)的必修課,課程中不僅有針灸基礎理論,還有針刺、艾灸、拔罐等多種臨床技能性內容,知識跨度大、綜合性強,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疫情沖擊下的教學需求[3]。從2020年至今的疫情發(fā)展形勢來看,疫情不但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反而會不斷出現變異,存在“再暴發(fā)”的可能,疫情防控將常態(tài)化[4]。為了更好的適應當下常態(tài)化的防疫形勢,對《針灸學》的教學改革已刻不容緩,各醫(yī)學院校均在不斷進行探索。本文從課程特點、教學現狀入手,結合教學實踐,探討當下乃至今后常態(tài)化防疫形勢下《針灸學》的教學思路,淺析如下:
1.1課程特點 《針灸學》由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技術和針灸治療3個模塊構成[5]。其中經腧部分作為課程的基礎理論,刺灸部分是針灸技能內容,針灸治療部分則是對基礎知識的整合應用[6]。該課程以培養(yǎng)綜合能力為目標,將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并作為重點,中醫(yī)理論“取類比象”,思維方式獨特,蘊含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與樸素的辨證思維內涵,中醫(yī)課程的教學不同于現代醫(yī)學直接明了的邏輯推演與實驗數據支撐,傳統(tǒng)教學很難滿足其教學需求[7-9]。另外,屢次疫情小范圍“暴發(fā)”又給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那么,積極探索、改革,并形成適應常態(tài)化防疫形勢下的教學模式是保障和提升疫情下《針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袄蠋熤v、學生聽”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仍是主流的教學模式,雖然PBL、CBL、RISE等新教學方式得到了應用,但尚未能全面普及[10]。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利用率較低、課后復習效率差,易導致精準的腧穴定位和規(guī)范的刺灸手法操作等重點內容的掌握難以達到教學要求[11]。一直以來,擺脫“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針灸學》等中醫(yī)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針灸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迅速向“混合式”教學轉變?!盎旌鲜健苯虒W(B-learning)主要是由線下學習、實時網絡學習(E-learning)和自定步調學習構成,其廣泛應用被認為是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之一[12-14]。
1.2授課對象 中醫(yī)學、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學生是《針灸學》的主要授課對象,就實際現狀而言,這兩個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仍是“中、西醫(yī)并重”。中、西醫(yī)并重固然是必要的,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生的課程負擔加重,這不單是課程數量方面實質意義上的負擔,中、西醫(yī)學本身從思維方式到具體的病機分析、診治方法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在同時學習中醫(yī)和西醫(yī)課程時難免會出現“沖突感”形成“隱形”的負擔,而這隱形的負擔亦會影響實際學習效果。具體而言,在學習《針灸學》時,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針灸理論,還要將刺法灸法技術進行技能實踐、并熟練掌握,這些內容較已學的醫(yī)學知識更加抽象、難懂。如,在學習“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時,學生不僅要從中醫(yī)角度理解“什么是少陽、厥陰、三焦、心包”,掌握二經的體表、體內循行路線規(guī)律,以及腧穴的定位、特性、主治等,還要理解這些內容與《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等知識間的聯(lián)系。諸如此類復雜、抽象的內容對于非針灸專業(yè)學生而言,理解起來頗有難度。
1.3疫情下的挑戰(zhàn) 疫情下,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的師生都不得不適應面對“屏幕”在線授課或學習。老師當起了“主播”,學生則看起了“視頻”,隔著“屏幕”,教師的教學方法受限,學生亦難免疲倦,甚至厭學,逐漸養(yǎng)成“怎么舒適怎么來”的“躺平”習慣。實踐教學是《針灸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直以來,在實訓、見習教學中,經腧的劃經點穴、刺灸法技能的實訓均是在實訓室以2~3人為小組進行,臨床見習則在教學醫(yī)院完成。疫情暴發(fā)后,因不能集中線下上課,實訓課大多只能在線上授課,或借助虛擬仿真平臺自學,而見習則多由附院和學校聯(lián)合進行遠程線上直播“云見習”完成。那么,線上能否完成實踐教學?怎樣完成實踐教學?如何保證疫情下的教學質量?這些問題亟待解決。考試是檢驗學習成效的主要方式,疫情下,線上考試被廣泛應用于疫情“封控區(qū)”及“管控區(qū)”,而《針灸學》的考核不但要囊括針灸理論知識,還包括針灸實踐技能[15]。那么,線上考試如何同時兼顧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核?另外,線上考試雖具有防作弊的設置,但實際過程中,單純靠考試系統(tǒng)并不能真正做到模擬線下考試的“獨立、閉卷”考核,考試方式做不到絕對的嚴謹,學生自然也會缺少記憶背誦的壓力,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對于該學期需要掌握的知識掌握不扎實,很難達到經過“復習、記憶、背誦”等一系列內化過程后對知識的掌握度。
2.1建立“混合式”靈活機動的教學機制 單純“線上”教學實為疫情危機狀態(tài)下不得已的選擇,若條件允許,學生仍應盡可能回歸到學校教學。然而,過去的2021年,全國很多地區(qū)出現了疫情的區(qū)域性“暴發(fā)”,常態(tài)化抗疫形勢下,隨時有可能要面對疫情“復燃”,加之《針灸學》內容既有理論又有實踐。那么,為應對疫情,將線上與線下教學簡單的“混合”肯定是不夠的,而建立靈活機動的“混合式”教學機制則顯得尤為重要。
2.1.1疫情暴發(fā)區(qū)域的教學可按“緊急狀態(tài)”執(zhí)行 緊急狀態(tài)(疫情出現區(qū)域性“暴發(fā)”)一旦啟動,“混合式”教學活動應以“線上”為主,教師將教學大綱、進度日歷、課件等提前上傳到線上平臺開放給學生,教學活動可由3部分組成:① 線上直播授課;② 線上教學資源自學;③ 模擬實踐。①部分,教師和學生在自我隔離區(qū)線上授課或學習,課堂上講授課程的主要內容,以重、難點內容為主,以教具和虛擬人體演示為載體,力求知識的具象化;②部分,為學生課后自學內容,教師可按教學需要劃定線上自學資源,如“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超星圖書館”等,主要是為補充直播課程中的不足,及對抽象、復雜內容的具象化,尤其是“腧穴定位、刺灸法操作”等內容;③部分,學生自行對常用腧穴的點選、刺法、灸法技能進行的練習,并以照片或視頻形式上傳至“雨課堂、智慧樹、云班課”等平臺進行分享、討論,師生互評,此部分的參與度及互評結果可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以上各部分中,教師除了常規(guī)的線上教學和指導任務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絡對學生的自學、技能練習進行遠程組織、指導和監(jiān)督。
2.1.2常態(tài)化疫情防范區(qū)域的教學可按“防范狀態(tài)”執(zhí)行 防范狀態(tài)(疫情未結束期間的日常狀態(tài))在落實疫情防范的前提下,教學活動應最大限度的接近正常(無疫情期間狀態(tài))。此期間普遍的教學形式可為以線下教學為主的“混合式”教學,進行常規(guī)面授教學但不局限于課程內容的講授,利用豐富的線上資源、線上直播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云討論”。旨在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線上”教學資源優(yōu)勢形成常態(tài)化“混合式”教學模式,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對較系統(tǒng)的教學重、難點內容可進行“云翻轉”課堂,具體而言:利用線上平臺給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然后討論、備課(形成PPT),并派代表講解,講解以匯報形式“線上”進行,講者為“主播”,期間師生在平臺互相點評、討論,所有匯報、點評及討論過程存儲于平臺并反饋給同學,據反饋情況,可設置1次補救機會(重選代表匯報);對相對零散的重、難點內容進行“云PBL”教學,教師在平臺設置討論板塊,由教師拋出重、難點議題(學生亦可出題),在開課期間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由教師牽頭形成共識(正確答案),最后統(tǒng)計出討論參與度,作為形成性評價納入課程考核體系。此外,在“防范狀態(tài)”期間,還應不定時進行“緊急狀態(tài)”演練,模擬“緊急狀態(tài)”下的教學活動,對“演練期間”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研討、修正并完善,最后形成“緊急狀態(tài)”期間的教學預案。
2.2完善線上教學資源并落實實踐教學
2.2.1打造更多線上精品課程 線上課程作為線下教學的有效補充,近年來已開始逐漸形成規(guī)模。常態(tài)化抗疫形勢下,線上教學的角色比以往所占比重更大,教育部亦對各類線上課程的建設進行鼓勵,并評審、遴選國家級精品線上課程。目前《針灸學》的線上課程多為對“線下”面授課程的“包裝”后錄播,而在線上平臺上“聲情并茂、引人入勝”的線上精品課(“金課”)則相對較少。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學生因之前《針灸學》相關知識學習較少,面對如此知識跨度大、抽象的專業(yè)課頗有壓力。因此,線上精品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在眉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建設或完善校級、省級及國家級的線上教學資源(慕課、學習軟件、虛擬仿真平臺、考核題庫等),完善“混合式”教學的資源體系,這既是應對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以備“不時之需”,也是現代化教學改革建設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2.2.2發(fā)揮“混合式”教學優(yōu)勢,完善實踐教學 《針灸學》的技能實訓及臨床見習,應根據課程體系,合理分配時間和內容[16-17]。在刺灸技能及針灸治療模塊的教學中運用臨床案例分析、實訓教學的方法,以各實訓模塊間的縱向聯(lián)系為線索,反復重現,層層遞進,形成長線而不間斷的實訓體系[18]。疫情下,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盡可能的“因時、因地、因人”靈活調整實踐教學,擺脫傳統(tǒng)觀念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可將實踐課內容的線上資源(劃經點穴、刺灸視頻課等)作為自學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教師直播或面授形式給學生指導,并組織實踐內容線上“云練習”;課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自我或就近找“模特”對“劃經點穴”“刺灸技術”等內容進行模擬練習,并將每次練習過程中自己“最滿意”的片段上傳線上平臺“打卡”,之后師生共同對“云練習”情況進行點評、討論,并納入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若因疫情不能到醫(yī)院實地見習,亦可以線上“云PBL”形式病案分析,結合院、校遠程“云見習”形式來替代。
2.3建立《針灸學》綜合考評機制 在《針灸學》的考核機制中,理論講授部分、劃經點穴及刺灸技術實踐部分內容的比例設置至關重要?!盎旌鲜健苯虒W將線上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在常態(tài)化疫情背景下,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更要應充分發(fā)揮考試的杠桿作用,完善課程考核機制[19]。為了不受疫情影響,且實現“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可建立《針灸學》“三位一體”考核體系,將“三位”(量化針灸實踐、線上討論考核、分階段綜合筆試)落實到“一體”——以考促學、考學結合。具體而言:課程最終成績由量化針灸實踐、線上討論考核、分階段筆試三部分成績構成,構成比可按3∶3∶4設置。①量化針灸實踐考核,學生課后自行對“劃經點穴”、“刺灸法操作”進行練習,并將最佳練習視頻上傳至線上平臺“打卡”,根據學生參與情況多維度(質、量)進行評價;②線上討論考核,設置在整個開課期間,教師課上或課后給學生拋出課程相關問題,在線上組織并展開討論(線上自動記錄),根據線上討論參與討論情況行量化考核;③分階段筆試,設置在期中、期末,側重考察學生《針灸學》各模塊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設置A1、A2、B1、X等多種題型),通過分階段筆試“倒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潛力,促進其養(yǎng)成不斷復習、善于反思的好習慣。綜合考核體系的設計的目的是要給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營造氛圍、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空間,實現“全員參與”“學習始于課堂、但不止于課堂”,從根本上糾正學生“躺平”現象。
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常態(tài)化的防疫形勢對于教育教學工作來說,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20]?!夺樉膶W》是綜合性很強的專業(yè)課程,為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在摸索中不斷改進,抓住機遇,及時順應形勢進行相應的調整[21]。疫情下,現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豐富了教學模式,可有效解決疫情限制線下教學的問題。然而,“混合式”教學在實踐中,“線上”“線下”機械式的疊加,如何線上監(jiān)管學生、如何完成實踐教學等一系列問題亦亟待解決?!盎旌鲜健苯虒W重要的是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學習過程的主導作用,挖掘、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利用網絡資源和平臺給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潛力[22-23]。在應對常態(tài)化疫情形勢的教改探索中,要不斷研究針灸學科及教師授課的特點,將線上、線下教學各自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逐步將教師“一言堂”的講授式教學轉變?yōu)椤叭巳私钥蓞⑴c”“多層次、多角度互學互用互通”、課堂氣氛愉悅的全新“混合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