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文
全媒體時代之中,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迅速,對西安旅游文化與城市旅游景觀進行宣傳也也就更加快速廣泛。而在這種的宣傳影響之下,就更應該重視旅游景觀翻譯語言的恰當性和準確性,一旦出現某種表述不當的翻譯,在全媒體傳播之下將很難進行及時補救。因此,本文通過對西安市旅游文化與語言景觀翻譯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的漢英翻譯樣本,并從生態(tài)翻譯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此外,本文還對景觀翻譯漢英翻譯文本進行了分類,比較和分析。以生態(tài)翻譯的語言,文化和傳播之間的“三維轉換”為指導原則,總結旅游文化與語言景觀翻譯翻譯的策略,最終形成語言景觀翻譯發(fā)展的良性互動循環(huán),進而制定出有效的公共生態(tài)翻譯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的全媒體時代之下,進行旅游宣傳的可復制模式與方案。
當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快速到來,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的進程,使得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加速[1]。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西安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與著名的旅游景點,在城市旅游與景點翻譯之中,應當展示出中國文化與中國風采。在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下,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對于我國的經濟與文化這兩方面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有著重要的意義[2]。學者張宇(2021)認為在旅游景區(qū)安置一些便于理解的翻譯標語不但可以為國外的一些游客帶來方便,同時還可以幫助國內外的游客充分的了解到該地區(qū)的文化習俗,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學者張騫(2013)認為,從現階段在旅游過程中的翻譯現狀來看,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翻譯的不準確將直接導致大部分的外國游客無法準確的了解到我們的歷史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阻礙了我國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旅游資源豐富,因此對于發(fā)展旅游產業(yè)這一舉措來說,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近幾年來,在旅游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下,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國游客的到來,所以我們要不斷的進行文化的創(chuàng)新,進而為未來的旅游行業(yè)帶來新的發(fā)展方向,進一步促進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同時在旅游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下,對于旅游翻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我國今后的旅游行業(yè)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肩負著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
生態(tài)翻譯學是在早些時期就流行起來的一種翻譯理論。到了1972年,隨著一些相關政策的不斷提出,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態(tài)文明時期。到了2001年,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會大學的翻譯講座中首次提出了生態(tài)翻譯學的概念。在生態(tài)翻譯學中,其重點關注的是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翻譯者的適應性這兩方面的內容[3]。
因此,對于旅游行業(yè)的翻譯來說,其必須要有準確的“翻譯環(huán)境”: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改旅游區(qū)域的文化背景和習慣進行充分的了解,從而保障翻譯的準確性。譯者根據前面提到的“翻譯生態(tài)”,并進行全面的改變與選擇,從而達到翻譯的最高層次的整合、適應和選擇。譯后階段是將語言景觀譯文應用于實踐中進行檢驗。綜上所述,語言景觀翻譯的整個過程都能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進行合理的闡釋,生態(tài)翻譯學在語言景觀翻譯中一定起到指導作用。
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在實現城市旅游文化與語言景觀融合部分,對于游客都會注意到的文化景觀英文描述問題,這里筆者如上文提到生態(tài)翻譯理論的發(fā)展以及對于城市景觀與旅游文化的適配性進行深入討論。
這里我們對于語言景觀進行適應性轉換達到與文化融合的目的。這里指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4]。注重語言形式是否規(guī)范,具體的在翻譯上的一些問題主要有大小寫的區(qū)分、對于一些句子或者單詞在拼寫上出現的錯誤等,如果對其進行語言維的度上的轉換,那么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保障句子的通順。
西安景景觀語的語言維度錯誤主要體現在語言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拼寫語法錯誤,名稱不一致,用詞不當,歧義,漢式英語等方面。例:西安某景區(qū)“錦繡門站”譯為“Jingxiu Gate Stop”出現拼寫錯誤,應為“Jinxiu Gate Stop”;“Phoenix Status”中的“Status”應為“Statue”;“景觀提升中,敬請期待! ”中的“Look for it.”應為“Look forward to it.”;“道德模范”應為“Upstanding citizens”or “Moral paragons”,而不是“Moral idols”;而著名的磨山梅園在翻譯時出現了不一致,被譯為了“Mei-flower Garden”和“Plum Garden”。西安大雁塔景區(qū)原文:Writing poems on wild Goose Pagoda The new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ang dy_nasty used to“trend banquet on Qu River”and "write poems"on"Big Goose Pagoda''.Bai Ju Yi passed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when he was at his age of and he wrote the line“at the place under Ci En Temple,he is the youngest am.” 這段譯文中出現了大小寫不一致,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等。典型的沒有進行語言維度的轉換,下面根據生態(tài)翻譯的規(guī)則進行修改。
改譯:Writing Poems on the Dayan Pagoda.The new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ang Dynasty could“attend the royal banquet on the Qu River and write poems on the Dayan Pagoda”.Bai Juyi,for instance,passed the examinations at 27 and wrote the line“Writing poems on the Dayan Pagoda,I am the youngest of all seventeen.”
由于中西方文化歷史與文化底蘊的不同,從而導致中西方文化在一些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不同[5]。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就是要求譯者要關注雙語文化間內涵的傳遞與闡釋[6]。盡量規(guī)避源語文化影響,避免因未能把握目的語文化信息的差異,而產生誤譯導致的文化移植沖突。還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感受,實現文化內涵的傳遞和溝通,盡量翻譯出地道的譯語。假如譯者未能把握這點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大量文化問題。比如,西安某景區(qū)湖邊有“水深危險,注意安全”的標識牌被譯作“The water is deep. Pay attention to your safety”這里我們直接套用國際通用的習慣表達“Warning:Deep Water”即可。西安漢城湖公園,有關漢城湖 的介紹“漢城湖水域歷史悠久,曾為漢代漕運明渠”譯文為“The water area around the south east Han city wall served as an open channel for oきcial water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Han Dynasty.”有關漢城湖的翻譯并未采用音譯加注釋法, 而是對其進行了解釋,譯者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對文化維進行了適應性選擇。若是作為專有名詞來指漢城湖這個景點的話,則可譯為“Hancheng Lake”。西安南郊某景區(qū)“小草含羞笑,請君勿打擾”翻譯成“Tiny grass is shyly smiling and would not like to be interrupted.”還有“芳草青青,足下留情”譯為 “Balmy grass is so green,careful step is so sweet”,再比如“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翻譯成 “One flower and one grass are both lives,one branch and one leave are always soulful”。中國文化中會經常會使用到對仗,或者委婉語言方式來達到一定語言效果。所以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中西文化差異,運用文化維轉換把握目的語語言讀者感受。所以,面對景區(qū)中這類語言景觀翻譯我們可以直接翻譯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Do not walk on the grass”更簡單明了。
要實現這一融合更應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6]?!爸攸c關注語言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符合外國人的語言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否將語言的真正內涵表達出來,是否真正起到了交際的作用。任何不起到交際作用的語言交流,都是在做無用功。因此,翻譯者在對句子進行翻譯時不但要重視語言形式與內容的轉換,更要重視文化信息的傳播。
西安某公園的售票窗口,有這樣的公示語“兒童一律購票”,其下的譯文為“All the children should buy the ticket”。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角度來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具體的意識,但是給人的感覺卻略顯生硬,態(tài)度上讓人感到冷漠,這與中國文化中的弘揚文明禮儀相悖。如果將該譯文如果改成“Tickets for all ages”或“Tickets for adults and children”則可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說明就算是兒童也要進行門票的購買,同時在語氣方面也不會讓人感受到冷漠,反而感受到友好與親切的語氣,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交際的目的,而游客也很樂意配合,進一步推動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還有“60歲以上的老人免票”,翻譯為“Free for old people”的譯文。在西方文化“old”會有一絲不禮貌的意味。出現在公共場合更不合適。這是翻譯要進行交際意圖的適應性轉換翻譯為“Free for senior citizens”則比較恰當。
新媒體時代,對于城市旅游文化來說,在景區(qū)內設立相關的標志語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標志語的翻譯上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優(yōu)質翻譯作為對外宣傳和交流的手段顯得日益重要,正確的語言景觀翻譯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各種功能,成功地傳達其交際意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多個維度,特別是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進行適應性選擇,有效指導景觀翻譯。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從選取西安景區(qū)典型翻譯問題,并從生態(tài)翻譯的角度,對景觀翻譯示例進行多維度的適應性修改,尋找到現存的不足以及改良方式以期為城市景區(qū)語言景觀翻譯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指導,為更好地促進城市文化傳播提供學術依據?!?/p>
引用
[1] 胡正榮.媒體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建構一個全媒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J].中國廣播,2016(11):48-52.
[2] 陳宗海.旅游景觀文化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108-112.
[3] 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語 逐步確定參照性譯文[J].中國翻譯,2006(6):42-46.
[4]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fā)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4):62-67+112.
[5] 李薇.淺議新媒體時代城市旅游文化的國際傳播——以西安欲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為契機談起[J].今傳媒,2013,21(4):146-147.
[6]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