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燦
吳灝文學蹤跡之論析
魏宏燦1,2
(1.亳州學院,安徽 亳州,236800;2.阜陽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安徽 阜陽,236041)
清朝是詩的國度,詩人云蒸,詩滿天地,成就卓越,各地出現(xiàn)一些以地方主政者為首的詩人群體或流派。乾隆、嘉慶年間,亳州知府李廷儀雅好文學,獎勵風雅,一時文士畢集,形成以其為首,以潘瑛、張葆光為主干,以裴立齋、孫吟秋等人為羽翼的詩人群體。曾任地方教諭的亳州人吳灝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乞假返里后融入亳州詩人群體,參與其中的文學活動,以詩交友,詩酒風流,“一代群賢成雅集,千秋古調變新聲?!眳菫畡?chuàng)作有200多首詩,不論是自明本志、紀游抒懷,還是互為贈答、實錄百姓苦難,既有清新雅致之作,又有豪宕沉郁之聲。其詩筆力奇橫,感情深沉,風格清壯,神韻超逸,實為建安遺音。吳灝詩歌在清詩中雖不是特別優(yōu)異,然在亳州詩人群體中還是很優(yōu)秀的,其人其詩還是很值得品讀的。
亳州詩人群體;吳灝;文學交游;詩歌創(chuàng)作
吳灝,字溪梁,號遠亭,乾隆廩貢生,安徽亳州人,其生卒時間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今人柯愈春先生《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將其生年定于乾隆元年(1736)到乾隆四年(1740)的四年內[1]784;其卒年也不得而知,從其與友人的文學交流可知嘉慶二年(1797)還在世。
吳灝“一生讀書史,所志在顯揚”(《六十寫懷》),“我有綠綺琴,中含太古聲”,胸懷高遠志向。“尚志節(jié),篤氣誼,不妄與人交?!逼湓娭卸嘤幸髟仭八木印痹娋洌纭叭魺o松與竹,何處覓芳鄰”“從今又引尋梅約,吟遍溪橋水驛邊”“漣漪細葉輕寒外,風露瀟湘一片心”,由此可見其人品。他一生歷署太湖、英山、建平、望江、潁上、巢縣、合肥等地方教諭,前后10余年,過著輾轉遷移的生活。在清代,地方學官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較為低下,“奉薄日拮據(jù)。黎藿不克腸”(《戴秀才送酒》),其理想抱負難以實現(xiàn),“奈何垂白發(fā),莪蒿不能芳”,最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乞假而歸,足不出戶庭。四年后拓宅后隙地,“茸園亭,蒔花竹,以圖書自樂”。其室名為“半遠”,蓋慕“梅之潔,蘭之幽,菊之逸,各有一段高遠淡遠之趣,己欲得其半也”[2]486??梢娖洫毶破渖?,終老于家。
吳灝還鄉(xiāng)后,經(jīng)友人舉薦,結識了時任亳州知府的李廷儀,成為以李廷儀為首的亳州詩人群體的成員,并時常參與這個詩人群體的文學活動,“客中好友時時聚,籬下殘華細細看”,以詩交友會友,創(chuàng)作了200余首詩。有清刻本《半遠山房詩集》(1)一卷,藏于安徽省圖書館,前有亳州知府李廷儀及懷寧潘瑛二序。據(jù)潘序稱其詩200余首,今存135首[1]784,疑非完帙。
清代是一個詩的國度,詩人云蒸,各領風騷,作品眾多,成就卓越?!锻砬绾m詩匯》序云:“三百年間,詩滿天地”“壇坫迭張,詞流鋒起,聲光所被,愛逮乾嘉”[3],蔣子瀟亦云:“乾隆中詩風最勝,幾乎戶曹劉而人李杜”(《游藝錄》)?!锻砬绾m詩匯》所收詩人達6000余家,為《全唐詩》的3倍之多。其數(shù)量龐大、質量之高,遠在元明之上,幾乎與唐宋鼎足而立,融合唐宋詩的傳統(tǒng),頗具特色,誠如洪亮吉所言“熔鑄唐宋,自成一家”[4]。
這個時期,清代詩壇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矚目的現(xiàn)象,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以地方官員及其游幕文人為中心的詩歌群體。主政者大都儒雅風流,雅好文學,扶持當?shù)匚幕瘜W者結社詩詞唱和。乾隆、嘉慶年間,亳州出現(xiàn)了以亳州知府李廷儀為首,潘瑛、張葆光為骨干,裴立齋、孫吟秋、張子白、吳灝、孫元煌、凌謙齋為羽翼的詩人群體,鄰近的潁州知府王秉韜等也時有應邀雅集,“諸君賦詩倡和成帙,極一時之盛”(潘瑛《杏瓊齋詩集》序)。吳灝在《答張竹軒兄贈韻》詩中也云“一代群賢成雅集,千秋古調變新聲”,又云“遙知分韻西窗下,刻燭聯(lián)吟達夜清”。這種文學交游景觀,可以說是曹操父子所領導的鄴下文學集團的再現(xiàn)。
李廷儀,號石帆,直隸灤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李以懷寧知縣升遷為亳州知州,在亳為官20余年。好文學,曾資助張葆光、潘瑛、孫元煊、吳灝等人的詩集出版,著有《杏瓊齋詩集》六卷(嘉慶元年刻本)傳世。吳灝評其“詩書為治具”(《半遠山房詩集·刺史李石帆先生惠示〈杏瓊齋詩集〉》),潘瑛說李詩“得古風之旨”,朱圭說李詩“哦詩必杜甫”,張葆光說李詩“溫柔敦厚,旨遠而辭文”“出入漢魏六朝,既復沉酣于杜,以故議論慷爽,時露抱負,有民物一體之氣象”。李廷儀在寫給詩友的詩中也表白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別譙陵道,三違潁水濱。
人賢思樂土,書到感天真。
國賓宜珍重,高才寧隱論。
如冰官舍冷,愁對小陽春。
(《寄含溪先生》)
張葆光,字仲子,號竹軒,滁州人,與兄龍光、弟奕光俱有詩名,時人比之為晉“三張”,兄弟中葆光尤負盛名,為當時皖籍著名詩人,著有《竹軒詩集》二卷(嘉慶元年刻本)傳世。亳州詩人群體中,張葆光最受人推崇。李廷議對其評價甚高:“古體尤奇健,青蓮玉局兼。西昆傷艷麗,南宋太新尖?!庇衷疲骸俺輳埳笫止P,……長篇贈答擅奇?zhèn)ァ保ā缎迎傹S詩集》)。吳灝贊其“點筆續(xù)風騷”,“高名遍南北”。王豫評張葆光五言詩“探源漢魏,下迄唐賢,情深古樸,沉摯真切,讀之能令人歌,能令人泣”(《群雅集》)。可見其人其詩在這群詩人中的地位。
潘瑛,字蘭如,江蘇江都人,曾僑居懷寧,嘉慶歲貢生,著有《晉希堂詩集》四卷(嘉慶刊本)傳世。由于他長年游走于江淮,“其詩遍稱大江南北”。擅長古體,意氣豪邁;近體詩則樸實無華,實有情感,“氣格清遠,詞旨沉摯。其感事諸篇,神似少陵,不徒貌似求之”(王豫《群雅集》);其“歌行之妙,蒼堅渾灝,具有昌黎、山谷之長,而近體亦日鍛月煉,得未曾有”(《清詩話·伯山詩話》)。袁枚贊潘瑛曰:“四海知交在,龍門此特開。天涯出作客,太史獨憐才。”
潘瑛、張葆光皆為江淮名士,其命運相同,一生顛簸流離,糊口四方。初以詩受知于時任安徽巡撫朱珪,后應亳州知府李廷儀之邀,成為李的幕友。亳州前知府裴立齋因病卸任后仍寄寓亳州,以詩會友,他們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淮南才子孫吟秋原為裴立齋幕友,他與潘瑛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追隨李廷儀,成為李的幕僚。在這群詩人中,孫吟秋年齡最小,英姿颯爽,張葆光譽其為“臨風玉樹”。吳灝最后加入這個詩人群體。他回亳后足不出戶,至乾隆六十年(1795)由凌謙齋推薦,結識了李廷儀等人,成為這個文學群體的成員,然其從未視己為詩人,作詩“不示人,人亦無知者”。
亳州無山水奇觀,吳灝乃辟己宅后隙地自為園林,與詩友雅集,飲酒賦詩其中?!翱椭泻糜褧r時聚,籬下殘華細細看”(《晉希堂詩集·寄懷吳遠亭廣文》)。潘瑛離亳后依然不能忘懷,“四海知音今有幾,五年聚首古尤難?!挆l譙園憐通隱,頭白空園獨倚欄”,道出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
這個詩人群體常聚集于裴立齋家吟詩唱和,有時外飲宴于咸平寺,有時觀賞牡丹于鳳頭村,有時也品賞畫于凌謙齋家中。有趣的是,凌謙齋家清貧,常以紅薯(別名山芋)為主食,出于自嘲乃作《啖芋圖》,苦中尋樂,助長詩友的樂趣,在場觀賞者皆留有題畫詩。如張葆光《題凌景范廣文啖芋圖》云:“歲晏高齋寒,廚冷塵生釜。明霞非可餐,反石誰能煮?……平生冰雪心,足慰訟仁祖?!彼麄冄偶鐣ヌ幾疃嗟牡胤絼t是李廷儀署中的落星草堂,常?!罢f詩能累夜”(《杏瓊齋詩集·再贈蘭如集杜》),贈答唱和,極盛一時。李廷儀贈吳灝《杏瓊齋全集》,并資助吳詩集刊行,吳灝作《刺史李石帆先生惠示<杏瓊齋全集>》詩謝答,詩中不僅稱李有“陽高著三善,皖江歌五袴”之道德風范,且譽其有“新詩寫真趣”“唱和集鄒枚,知交盡寒素”之詩風,表達對李廷儀的知遇感恩之情。
潘瑛等人賞吳灝園林之梅與蘭,并作《梅花詩為吳遠亭廣文作》,吳灝步其韻和詩《二月十二日潘蘭如孫吟秋凌謙齋梁遠之過山房賞梅花和蘭如韻》,相互贈答,表達二人的心高氣傲、孤芳自賞的精神境界。潘瑛贈《晉希堂詩集》于吳灝,吳作《讀〈晉希堂詩集〉書后》詩,給予“讀書無盡境,天意屬斯人。踔厲空今古,甄陶泣鬼神”的評價,可見二人“高情太古期”之誠摯情誼。
孫吟秋吟詩贈吳灝,吳作《酬吟秋見贈韻》詩和之,借竟陵八友擊缽賦詩的典故描繪這群詩人飲酒賦詩的情景;在《讀〈吟秋詩集〉書后》詩中稱其“君才不可量,好句照青春”“風流兼庾鮑,哀怨謎騷人”。張葆光也吟詩贊“吟秋磊落才且雄,潮海豪氣輕元龍”,表達出他們之間的親密友情。
張葆光贈《竹軒詩集》于吳灝,吳灝作《讀〈竹軒詩〉書后》詩,贊葆光“大雅今何在,先生藝苑豪”“磊落今詩伯,乾坤大布衣”,以結友張葆光為幸事,并對其詩給予“點筆續(xù)風騷”的評價。在《答張竹軒見贈韻》詩中云:“一代群賢成雅集,千秋古調變新聲?!备叨荣潛P亳州這個詩人群體的雅集文學活動。
在古代,吟詩作文乃是讀書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吳灝學習借鑒前人,不主一家,博采眾長,主張為“詩不求工得性情”(《述懷》),以詩為樂,以詩抒懷,其《偶成》云:“展卷只應尋我樂,吟詩何必計人知”。詩友潘瑛從其200多首詩中選出135首,編輯為《半遠山房詩集》,其序云:“聞為吟詠,不示人,人亦無知者?!盵5]172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主要是詩人未出仕前和辭官返鄉(xiāng)后所寫的詩,大約有50多首 ,如《貯清亭看山贈孫山人》《苦雨》《自詠》等。此類詩反映了詩人早年及返鄉(xiāng)后的生活思想情感?!顿A清亭看山贈孫山人》詩云:
山人邀我來看山,小黃平衍無巖巒。
豈知意匠善狡獪,覆簣疊石成孱顏。
嘉樹美竹位置當,山根結亭恣跌宕。
奇花幽草流空香,把酒看山飲其上。
平生最好山水奇,幽尋曾看天臺期。
志焉至今未之逮,眼前喜見峰巒怪。
峰回路轉慰遐心,入座不覺酒杯深。
山腰斜日散人影,亭畔清風吹我襟。
風吹襟動月欲上,是時新秋氣初爽。
倚欄待月憺忘歸,林箊一片風泉響。
此詩寫于詩人未出仕前,贊美同鄉(xiāng)好友孫山人即孫國安私家園林美景,孱顏疊石、嘉樹美竹、山根跌宕、奇花幽草、亭畔清風、林箊泉響等,構成一幅幽雅的風景圖,其意境“蕭疏閑遠”,然涵“塵外之音”,寓情于景中,表達詩人高尚志節(jié)的人格和淡雅的情思?!蹲栽仭繁磉_了同樣的思想情趣:
閑閑十畝寄幽情,矮幾當窗倍眼明。
貪看新書嫌日短,自移修竹覺風清。
喬枝剩有間關語,小徑原無剝啄聲。
偶效樂天吟半格,南山白石不須賡。
詩通過“樂天吟半格”“南山白石”的歷史典故,表現(xiàn)尋求仕途不暢而自慰心情,流露出效法古人為隱士的情思,其詩“神似放翁”。
詩人乞假還鄉(xiāng)后,與詩友唱和往來,寄寓感慨,如《雜詩》(十四首)《六十寫懷》(五首)《渦水夜泊》《久雨有懷竹軒蘭如吟秋》《述懷》等?!读畬憫选穼懹谠娙?0歲生日,是由5首構成的自壽組詩,抒寫情懷,自明其志。
其一云:
世人慕長生,百歲猶不足。
若能順天命,六十已非促。
所貴自好者,矢志在不辱。
我心愛篤實,守身如執(zhí)玉。
今當六十時,幸未改初服。
回首看世事,變更一何速!
彭殤固難齊,聊以質幽獨。
其二云:
少小憶六十,有如行萬里。
遙望日月長,鼎鼎頗自恃。
如何一瞬間,剎那已至矣。
筋力半衰頹,田里付孫子。
富貴真浮云,功名隨流水。
惟有清白心,晚節(jié)不能已。
其一詩言詩人六十年如一日,“幸未改初服”,“我心愛篤實,守身如執(zhí)玉”;其二詩再次申述“唯有清白心,晚節(jié)不能已”,表達“富貴真浮云,功名隨流水”的達觀心跡,字里行間閃躍著潔身自好、矢志不辱、守身如玉的知識分子形象?!峨s詩》14首也是組詩,其思想內容與《六十寫懷》相同,也是自明心跡,就其思想感情而言更為復雜。前六首表達“萬物隨所托,生意皆欣之。豈必有安排,自然得其真”的道家情懷;第七、十兩首言世人追名逐利、相互殘傷,勸世人不可貪圖名利;第八、九兩首表達對故舊事物及生活的思念之情;第十一、十二兩首贊揚古代先賢如“商山四皓”等高潔之士的“高風萬古流”,流露對其生活的向往之情;第十三、十四兩首感嘆“知己良難期”“行樂須及時”,回應前六首之意,表達“自然保其真”的情懷。作者緊緊圍繞“幽貞得厥美,任道法自然”這一組詩主題,用樸素的語言、豐富的意象,談古論今,反復申述,其言近,其旨遠。“天籟自鳴,神與古會,淡遠處最不可及”,呈現(xiàn)出深沉的哲思與典雅的抒情色彩,體現(xiàn)了作者詩歌藝術的最高水平。
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吳灝先后任教諭于太湖,英山等地,前后達13年之久,目睹了各地的山川風物、人情風土,心意所感,這些景觀即成為詩人表情達意的媒介,創(chuàng)作有70多首紀游詩,征行羈旅、登山覽勝、山思江情、雨姿情態(tài),出仕游宦、吊古傷時,皆囊括其中,可謂“只是征行自有詩”(楊萬里《下山灘頭登金華山》之二)。如《登雞鳴山》《宿文殊廟》《登天平山》《游金庭山》《春日小園雜詠用杜工部游何將軍山林韻》(十首)、《雪后書懷用元遺山甲辰三月旦日以后雜詩三首韻》等。這類詩,寫游山玩水觀景,看似閑適,實為抒懷。如《春日小園雜詠杜工部游何將軍山林韻》,寫于作者英山教諭任時,描寫春日小園“雨過幽香滿,風和幾案清”的宜人景色。由于清代的官學只有考課而無教學,教諭乃為清閑之職,令詩人失望。因此,詩人陪同好友于春日雨后游園賞景。詩通過對小園雨后美景的描寫,抒發(fā)“閑愁”的心境。詩云:“佳日能無事,良朋許共招”“醉余尋好句,還繞曲欄行”“位置隨時異,清幽只自知”“時有幽禽至,林端看種花”“客共談風月,閑愁付逝川”“紅塵真萬里,何事日紛紛”“閑中春亦暮,無計奈春何”,組詩十首,看似寫“閑”,實為寫“愁”,首首流露出“閑”,抒發(fā)“大廈成虛愿,殘年草草過”的傷感。詩清新雅致,安章頓句,逸思橫流。經(jīng)略無營之跡,押韻亦極自然。
《雪后書懷用元遺山甲辰三月旦月以后雜詩三首韻》亦為組詩,寫于詩人年過百半之時。此詩參透人生功名利祿,俱成夢幻,作者以平淡心態(tài),觀賞雪后之景,“架上詩書隨意覽,眼前魚鳥亦親情”。第一首扣題,寫雪后美景,“皚皚飛雪動經(jīng)旬,小苑紅梅欲報春”;第二首寫雪后向日取暖,“南檐曝背趁新晴,底事蝸牛斗上爭”;第三首寫雪夜圍爐取暖,“晚半寒氣侵衣冷,撥火圍爐滿座春”。詩人用移情手法傳達內心的感受,看似寫雪后閑適生活,實為抒發(fā)安貧樂道之情懷。
贈答詩是中國文學中特殊的一類,是詩人之間情意交流的重要憑借,一方面出于人情之不能自已,另一方面出于社交場合的實際需要,所謂“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6],正是這一活動產生的基礎。吳灝在亳州詩人群體文學活動中,他們情意相投,互相贈答,自然激起心靈中的漣漪,思而回應,留下了10余首贈答詩,如《貯清亭看山贈孫山人》《游云影庵贈晴池上人》《辛亥暮春去巢赴皖虛谷作詩送行因賦長句留別》《答張竹軒見贈韻》等。這類詩反映了詩友間相互推重的真摯情感。如《辛亥暮春去巢赴皖虛谷作詩送行因賦長句留別》詩:
東風吹綠江頭草,遠近桃花夾長道。
游子天涯欲放舟,攜手河梁辭舊好。
舊好相逢話舊長,高歌縱酒樂未央。
人生聚散真無定,半載歡娛又異方。
異方回憶昔年少,君客星園共吟嘯。
每當歲暮返山桑,渦岸牽衣送歸棹。
棹發(fā)渦流我送君,今日君為送我人。
送君君昔回鄉(xiāng)里,送我我尚游風塵。
風塵相顧頭皆白,羨君攜家我獨客。
萍蹤再合更何年,落日青山江水碧。
悠悠碧水柳毿毿,風笛離亭思不堪。
殷勤贈我送行句,情懷欲訴君先諳。
置詩懷袖不忍去,舟子招招天欲暮。
他時有夢渡江來,應在牛山同眺處。
此詩寫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詩題中的“虛谷”,即詩人好友蒙城詩人蘇廷煜,字文暉,“虛谷”為其名號,善書畫,人稱“雙絕”,著有《鳩居集》。詩以平實的語言,采用民歌中的“轆轤體”形式,即修辭學上的頂真格,上遞下接,緊密相連,敘故憶舊,在這樣的贈詩存慰中所凸顯的不是個人臨場應對的捷悟能力,更迥于社交應酬的禮尚往來,而是因“舊好相逢話舊長”與“今日君為送我人”時的惜別所觸發(fā)的人際之間致情致性的激蕩交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兩人深沉真摯的友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是不可多得的“敘情詩”?!洞饛堉褴幰娰涰崱肥且皇状鹬x友人張葆光的詩:
自笑人間浪得名,荒園寂處感平生。
息心已分林泉老,聽雨猶牽故舊情。
一代群賢成雅集,千秋古調變新聲。
高歌望我情何限,暢飲天漿肺腑清。
該詩描寫了亳州詩人群體之間互為敬重的真摯友情?!耙淮嘿t成雅集”“暢飲天漿肺腑清”詩句,彰顯了當時亳州詩人雅集宴會、詩酒風流的情景。
綜上可以看出,吳灝的贈答詩在形式上似與先秦的賦詩言志相仿佛,但他將贈答詩的內容拓展到抒情詠懷,遂使其贈答詩有別于以往那些固有的社交性質的贈答詩,而成為情性主體抒情詠懷的載體。
乾隆后期,天災人禍接連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詩人黃仲則曾于乾隆四十年(1775)冬北上京師,自壽州(今淮南壽縣)至亳州,一路“但見流民滿淮北”(《渦水舟夜》)。道光《亳州志》記載:“乾隆乙巳,丙午,兩歲奇荒,知府陳公三辰請發(fā)帑賑災,復設粥廠于咸平寺?!盵7]《雜類》記載:“乾隆五十年乙巳六月,地震,秋冬大饑,斗麥千錢,人相食?!眳菫钠呤住都o災詩》,通過“離家嘆”“鬻婦詞”“鬻女詞”“哭草根”“乞盜詞”“悲公子”“悲白骨”7種不同的難民生活場景,完整地描繪了災害發(fā)生始“水旱一時集,生計何落花”到災后“磷火高于白楊樹,啾啾鬼哭天未暮”的全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天災人禍給百姓造成的深重災難,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由七種悲慘場景構成的人間地獄圖,深刻地揭露了所謂乾隆盛世的真象。詩緣事而發(fā),古直悲涼,感情沉痛,讀之令人肝腸寸斷,悲憤難平,絲毫不遜于被人稱之為“漢末實錄”[8]18的《蒿里》《薤露》,可稱其為清史錄也,實為曹孟德、杜甫、白居易樂府精神的傳承。
吳灝吟詩,轉益多師,從其詩題可以看出,其詩法陶潛、杜甫、白居易、蘇東坡、元好問等,常步其詩韻而為之,對各體詩皆有嘗試。今存的135首詩,不論是紀游抒懷詩,還是贈答詩,既有清新自然之作,又有豪宕沉郁之音。如《雪后書懷用元遺山甲辰三月旦日以后雜詩三首韻》,詩人移情于“皚皚飛雪”“小苑紅梅”“云山潑墨”“煙嵐深淺”“魚鳥情親”等物象,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之風貌。再如《小關》詩,詩人筆下的古樹、怪石、小橋、清泉、修林、樓閣等,親切可愛,其語言樸實自然,其境界清新幽美,可與《桃花源記》相媲美?!妒鹬袑ρ肪吧珘邀?、情感悲壯,潘瑛譽其“筆力奇橫”“酷似東坡”(《詩萃》);風格意境,近于陸游,達到“神妙獨造之境”。吳灝在清代詩人中,雖然不是很優(yōu)秀的,但在亳州詩人群體中,還是很突出的,其人其詩還是很值得品讀的。
(1)文中所引吳灝詩,皆見安徽省圖書館藏、嘉慶二年李廷儀刻本《半遠山房詩集》。
[1]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2]中國社科院圖書館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濟南:齊魯書社,1986.
[3]徐世昌.晚晴簃詩匯[M].中國書店,1989影印.
[4]洪亮吉.北江詩話[M].陳邇冬,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5]牛繼清.安徽文獻書目[M].合肥:黃山書社,2020.
[6]戴圣.禮記·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任壽世,等,編.道光·亳州志[M].程誠,楊小凡,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19.
[8]河北師院中文系.三曹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On Wu Hao’s Literary Trace
WEI Hong-can1,2
(1.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236800, Anhui;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Qing Dynasty is a country of poetry, poets, poems everywhere,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producing a number of poet groups or schools headed by the local ruler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Emperor Jiaqing, Li Tingyi, governor of Bozhou, excelled in literature and rewarded elegance. There was a poet group headed by Li Tingyi, with Pan Ying, Zhang Baoguang, Pei Lizhai, and Sun Yinqiu as the main participants. Bozhou native Wu Hao, who had served as a local teaching envoy in the 56th year of Qianlong’s reign, joined Bozhou poets group and participated in literary activities. He made friends with poets and enjoyed romantic poetry. “A generation of sages became elegant collection, and the ancient tune changed into a new sound.” Wu Hao has created more than 200 poems, which are not only fresh and elegant, but also magnificent and gloomy. His poetry is extremely expressive, deep in feelings, distinctive in style. Although Wu Hao’s poems are not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n Qing Dynasty, he is still outstanding in Bozhou poets group, and his poems are worth reading.
Bozhou poet group; Wuhao; literary friendship; poetry writing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4.02
I207.22
A
2096-9333(2022)04-0007-06
2022-03-18
2019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淮河文化論壇’名欄建設研究(SK2019A0304);安徽省高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 項目“‘淮河文化論壇’特色欄目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集成傳播研究”(GXXT-2020-039)。
魏宏燦,男,阜陽師范大學教授,亳州學院特聘教授、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區(qū)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