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姚睿祺,張 瑾,陶詩怡,黃 力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yī)院 中西醫(yī)結合心內(nèi)科,北京 100029)
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類型,包括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撲、房顫等?,F(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多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但長期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較多,且抗心律失常藥本身具有導致心律失常作用,甚至增加死亡率[1]。中醫(yī)藥治療注重辨證施治,對于本病具有整體調(diào)治優(yōu)勢[2]。本病歸屬于中醫(yī)“心悸”、“怔忡”范疇。黃力老師認為,其病機多責之于膽郁痰擾、痰火擾心。治療上善用溫膽湯化裁,從“痰”、“火”出發(fā),兼顧臟腑、氣血關系,療效顯著。筆者通過臨床跟師學習,總結臨床經(jīng)驗,現(xiàn)將其介紹如下。
心悸的病理性質(zhì)當屬本虛標實,標實者以痰熱為主,本虛者為心之氣血陰陽虛弱。老師認為,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飲食結構發(fā)生巨大改變,疾病的證型亦較前有明顯不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以痰火擾心型多見。從臨床觀察來看:第一,飲食結構方面,現(xiàn)今社會人們多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之品,又喜服性熱溫補之物,素體陽盛熱多,中焦食滯內(nèi)停,蘊濕生熱,久則灼津為痰。第二,生活環(huán)境方面,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壓力增加,大氣環(huán)境污染,人們多情志不遂,肝膽失其條達,膽失疏泄,木郁克土,終致膽郁痰擾。第三,隨著腦力工作的比重上升和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現(xiàn)代人常有思慮過度、久視熬夜的情況,日久則暗耗心血,心神失養(yǎng)。
綜上三點,一方面痰隨火生,火引痰行,痰火相合,上干心宮,可有心悸怔忡之癥,且以心率增快、脈數(shù)等熱象為主;另一方面心血久耗,心神失養(yǎng),可使疾病久虛不復。兩者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發(fā)展、難以治愈、容易反復的根本原因。而從預后上看,心主血脈,又主神明,日久不愈、反復發(fā)作者,膽郁痰擾,壅遏心氣,血行失常,必有血脈瘀阻,心神受擾,雙心俱病。
溫膽湯首見于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F(xiàn)代臨床所用溫膽湯乃南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所載:陳皮三兩,半夏二兩,茯苓一兩半,炙甘草一兩,竹茹二兩,枳實二兩共為粗末,每服四大錢,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方中半夏為君,辛溫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清心除煩。陳皮、枳實皆辛苦之味,一溫一涼,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且以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為使,調(diào)和諸藥。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故臨床上老師在此基礎上化裁治療本病,療效可觀。
本病病位在心,臨床上老師多圍繞心經(jīng)痰火來選藥。第一,仿黃連溫膽湯之意,臨證時多加用苦寒之黃連。黃連,主歸心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既能入心經(jīng)以直折火勢,瀉心火而除煩,又可入胃經(jīng)以清胃熱兼而燥濕,防止邪熱煉液為痰,契合“痰火”之病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中小檗堿、巴馬汀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3,4],機制可能與其延長動作電位時間和有效不應期、改善心肌缺血狀態(tài)、阻斷α 受體、改善炎癥狀態(tài)等多方面有關[5],可有效調(diào)節(jié)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改善心率變異[6]。第二,常加入甘松、苦參二藥,與黃連相須為治。甘松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具有理氣止痛、醒脾健胃之功;苦參味苦,性寒,主歸心、肝、胃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之功,熱清、脾健、痰濕化。且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有效成分均具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7]。
臨床上部分患者發(fā)作時,常感心悸、胸悶、氣短,不發(fā)作時也常常惕惕不安,坐臥不寧,神疲體倦。老師認為,此類患者多責之于長期精神緊張、腦力活動強度大,思慮過度、久視熬夜,日久心脾兩虛,心神失養(yǎng),故見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健忘、脈細數(shù)等表現(xiàn)。在組方時多顧護后天之本,加用黨參、太子參等具有補中、益氣、健脾之效的中藥,一則助化痰濕,二則助運生氣血。痰濕得化,氣血得生,心血得充,心神得養(yǎng),其癥自平。
心為血脈之主,心病必定殃及血脈而致血瘀,且本病又有日久不愈、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心氣壅遏,血行失常,血脈瘀阻,心神受擾,最后導致雙心俱病。故臨床用藥時,老師多配以丹參、元胡等中藥。丹參、元胡味苦通泄,二者均入心、肝血分,善通血滯,相伍為用,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力強,可治療多種瘀血阻滯病證。此外,老師臨床選用活血藥時重視分級用藥原則,常根據(jù)病人病情,靈活選用破血逐瘀的三棱、莪術;活血通絡的全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行氣活血的川芎、郁金、延胡索、降香;活血利水的益母草、澤蘭、琥珀;養(yǎng)血活血的丹參、當歸、雞血藤、鱉甲;涼血活血的牡丹皮、赤芍、丹參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心房顫動使用抗凝藥物的病人,老師則避免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以避免影響抗凝藥物的代謝,從而增加卒中及出血事件的風險。
心主血脈又主神明,故心氣壅遏、心血瘀阻擾亂心神所致的心悸不安、易驚不眠,輔以鎮(zhèn)心寧神,多加用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琥珀等。但因本病多遷延反復,心神多失濡養(yǎng),故老師在遣方時兼顧心神的養(yǎng)護。偏心陰血虧虛者多參入十味溫膽湯之意,加用炒棗仁、柏子仁、龍眼肉等以養(yǎng)血安神;偏心氣虛者多選人參、茯神、遠志等以寧心安神。此外,長期反復發(fā)作者多見心悸、焦慮、抑郁等癥,老師臨證時多在原方半夏、陳皮燥濕健脾化痰的基礎上加用具有條達肝膽氣機、調(diào)暢情志、解郁安神的八月札、合歡皮、玳玳花等以防雙心俱病。
患者女性,77歲。主訴:間斷心悸1年余?;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心悸,伴頭暈,自數(shù)心率60~70次/min,伴間歇10 余次,晨起多發(fā)。遂于我院查24h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平均66 次/min,最大心率80 次/min,最小48 次/min,室上性早搏18295 個,部分伴差傳,有92 陣室上速,372 次成對室上早,63 陣室上性二聯(lián)律,1188 陣室上性三聯(lián)律。服酒石酸美托洛爾、心律平、麝香保心丸及利舒康膠囊等藥物均無效。甲功、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CT 血管造影無異常。2016年2月16日初診,患者乏力,偶頭暈,飯后困倦,納食較前增多,小便黃,大便可,眠可,心悸時偶有饑餓感。舌暗苔白微黃膩,脈沉滑略數(shù)。中醫(yī)診斷:心悸,辨證:痰濕化火,內(nèi)擾心神證。治法:化痰和胃,寧心清火安神。處方:溫膽湯加減。竹茹12g、法半夏20g、陳皮12g、茯苓20g、枳實15g、黨參15g、苦參5g、黃連10g、干姜10g、遠志15g、甘松15g、元胡15g、炙甘草10g。7 劑,日1 劑,早晚溫服。
2016年2月23日二診,心悸減輕,但仍感乏力、困倦,舌暗苔膩,脈弦結代。痰濁少去,胃氣尚虛,予前方苦參改15g、炙甘草改15g,去黃連,加生龍骨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生黃芪15g、三七粉6g沖服。14劑,煎服法同前。
2016年3月8日三診,已無明顯心悸發(fā)作,眠可,時頭暈,納可,便調(diào)。處方:前方去竹茹、枳實,半夏改15g、炙甘草改20g、苦參改20g,加紅景天30g、紫石英30g先煎。煎服法同前。
患者于我科門診隨診1年,至2017年2月21日于當?shù)蒯t(yī)院復查24h 心電圖示:室上性早搏已減少至181 個。囑定期復診。
本案為痰火擾心型心悸的典型病例。患者老年女性,脾胃虛弱,納運失常,痰濕蘊結,日久化火擾心,心神不寧,故見心悸。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阻中焦,氣機不暢,困阻清陽,故時見頭暈,飯后困倦尤甚,苔白微黃膩、脈沉滑略數(shù)均為痰濕內(nèi)阻,蘊久化火的表現(xiàn)。四診合參,辨證其為痰濕蘊結日久化火,內(nèi)擾心神所致。治宜化痰和胃,寧心清火安神。方以溫膽湯加減。首診加用苦寒之黃連,燥濕化痰,清心降火。且與苦參、甘松、元胡等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單藥同用以緩解心悸癥狀;加干姜以溫脾陽助運痰濕,以杜生痰之源;黨參益氣健脾以生氣血,助化痰濕。二診患者心悸減輕,但仍感乏力、困倦,舌暗苔膩,脈弦結代。痰濁少去,火熱已清,但脾胃氣虛,且有瘀血之象,故去苦寒之黃連以顧護胃氣,加用益氣之黃芪、活血之三七粉,同時予以生龍骨、生牡蠣等重鎮(zhèn)之品以安心神。三診患者癥狀明顯好轉(zhuǎn),調(diào)整原方藥物用量的基礎上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又加用紅景天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紫石英以鎮(zhèn)心安神。此后患者門診隨診1年余,病情穩(wěn)定無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