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琴,許 琳,金 哲
(1.中日友好醫(yī)院 中醫(yī)婦科,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 婦科,北京 100078)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相同病機和證候時,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進行治療[1]。丹枝飲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金哲教授的經(jīng)驗方,既往基礎試驗研究證明其可有效改善盆腔血流動力學,緩解盆腔“血瘀微環(huán)境”狀態(tài),具有化瘀通絡之效[2~4],單盲法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也證實該方對以“血瘀”為病機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慢性盆腔痛等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5]。本文通過總結該方異病同治實踐經(jīng)驗,以推廣名老中醫(yī)的診療思路。
患者女性,32 歲,初診(2020年7月10日)。主訴:間斷下腹脹痛3年余。2017年剖宮產(chǎn)術后下腹脹痛間斷性發(fā)作持續(xù)至今,情緒波動后疼痛加重??滔掳Y見:下腹脹痛伴腰骶部酸痛,訴工作壓力大,眠差,帶下色黃,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末次月經(jīng):2020年6月17日,平素經(jīng)前乳脹明顯。婦科檢查:宮體壓痛(+),雙側(cè)附件區(qū)條索狀增厚,VAS評分:5~6分。西醫(yī)診斷:慢性盆腔疼痛。中醫(yī)診斷:婦人腹痛(氣滯血瘀證)。治法:化瘀通絡,行氣止痛。方用丹枝飲加減,具體處方:丹參10g、桑枝10g、川芎6g、續(xù)斷15g、連翹10g、荔枝核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益母草20g,21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二診(2020年8月7日):藥后下腹脹痛減輕,仍有腰骶部酸痛,情緒好轉(zhuǎn),眠差,舌淡暗、苔白,脈弦。末次月經(jīng):2020年7月14日,痛經(jīng)略緩解,仍有經(jīng)前乳脹。VAS 評分3~4 分。上方加生蒲黃10g、五靈脂10g、月季花10g、酸棗仁20g,21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三診(2020年9月3日):下腹疼痛緩解,腰骶部酸痛減輕,偶有胸悶不舒,睡眠好轉(zhuǎn),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末次月經(jīng):2020年8月13日,經(jīng)前輕微乳房脹痛。VAS 評分1 分。二診處方去生蒲黃10g、五靈脂10g,加生黃芪30g、黨參15g,21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四診(2020年10月15日):諸癥好轉(zhuǎn),舌紅、苔薄白,脈弦細。VAS 評分1 分。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繼用三診處方,2021年4月隨訪患者,病情未見復發(fā)。
患者女性,37 歲,初診(2019年12月8日)。主訴:間斷左下腹痛4年。2015年因胎停育行清宮術,后出現(xiàn)下腹痛伴高熱,診斷為急性盆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好轉(zhuǎn)。此后每受涼即出現(xiàn)下腹痛,熱敷后緩解,未行診治。近日受涼后下腹痛逐漸加重,得溫則減,伴畏寒肢冷??滔掳Y見:下腹冷痛伴腰骶酸痛,帶下量多,色白清稀,舌暗紅、苔薄白,脈沉細。末次月經(jīng):2019年11月20日。婦科檢查:雙側(cè)附件增厚伴壓痛(+)。西醫(yī)診斷: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中醫(yī)診斷:婦人腹痛(寒凝血瘀證)。治法:化瘀通絡,溫陽散寒。方用丹枝飲加減,具體處方:丹參10g、桑枝10g、川芎6g、續(xù)斷15g、連翹10g、荔枝核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益母草20g、小茴香5g、炙黃芪20g,21 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二診(2020年1月5日):下腹痛減輕,帶下量減少,仍畏寒肢冷,大便溏稀,舌淡暗、苔白,脈沉細。初診處方加附子10g、當歸30g、炒白術30g、羌活6g、月季花10g,21 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三診(2020年2月1日):下腹痛明顯緩解,無畏寒肢冷,大便正常,舌淡暗、苔白,脈沉細。囑患者繼續(xù)服上方14劑。2020年8月隨訪,下腹痛再未發(fā)作。
患者女性,34 歲,初診(2020年3月10日)。主訴:下腹隱痛2年,加重5 個月?;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下腹隱痛,伴性交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具體藥物不詳)。2019年外院盆腔血管CTA 提示:子宮靜脈充盈曲張,雙側(cè)附件區(qū)多發(fā)靜脈曲張,闊韌帶靜脈增粗、曲張,診斷為盆腔淤血綜合征。此后患者未予治療。近5 個月無明顯誘因疼痛加重??滔掳Y見:下腹隱痛,帶下量多,伴神疲乏力,便溏,舌暗,苔薄白,脈沉細。VAS 評分6 分。末次月經(jīng):2020年2月25日,G2P0。婦科檢查:宮體壓痛(+)。西醫(yī)診斷:盆腔淤血綜合征。中醫(yī)診斷:婦人腹痛(氣虛血瘀證)。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丹枝飲加減,具體處方:丹參10g、桑枝10g、川芎6g、續(xù)斷15g、連翹10g、荔枝核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炙黃芪50g、黨參30g、白術30g、茯苓50g、生姜6片,30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二診(2020年7月15日):口服上方90 劑后,下腹隱痛略好轉(zhuǎn),仍有性交痛,帶下量明顯減少,食欲好轉(zhuǎn),偶有口干,二便正常,舌暗,苔薄黃,脈沉。VAS 評分3 分。末次月經(jīng):2020年6月20日,血塊較前減少,無痛經(jīng)。初診處方去生姜,改炙黃芪為30g,加當歸20g、麥冬20g,21 劑,囑月經(jīng)期停藥5d。
三診(2020年10月27日):口服上方60 劑,患者下腹痛好轉(zhuǎn),停藥后未出現(xiàn)下腹痛及性交痛,VAS 評分0 分。婦科檢查:宮體壓痛(-)。2021年7月隨訪患者,自訴停藥后下腹疼痛再未發(fā)作。
丹枝飲中丹參為君,起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川芎、續(xù)斷、桑枝為臣藥,增強通絡之功,助丹參活血之效;延胡索、香附佐君臣,旨在增強行氣之力;連翹、荔枝核作為使藥,可行氣散結。本方八味中藥相互配伍,針對“血瘀”這一重要病機,氣分、血分兼有,化瘀通絡并施。
上述驗案氣滯、氣虛、寒凝為“血瘀”成因,“血瘀”是其共同病機,盆腔長期處于“血瘀”狀態(tài),經(jīng)脈瘀閉,血行不暢,進而成疾,三者辨證均屬血瘀證,以丹枝飲為主方,化瘀通絡為核心,輔以行氣、益氣、溫陽藥物,體現(xiàn)了異病同治的中醫(yī)思維。
異病同治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體現(xiàn)[6],《素問》病機十九條中異病同治初現(xiàn)端倪“因火而致病者有五,可為熱瞀瘛,可為禁鼓慄,可為逆沖上,可為躁狂越,可為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可用清熱瀉火法治之”[7]?!秱摗酚涊d了運用桂枝湯同時治療太陽病和太陰病的經(jīng)驗[8]?!督饏T要略》記載了腎氣丸治療五種不同疾病的經(jīng)驗[9]。“異病同治”的概念由清代程文囿首次提出,“臨床疾病變化多端,病機復雜,證候多樣……有時異病須同治”。此后,異病同治被廣泛運用于中醫(yī)臨床實踐[10]。本文分享的三個驗案,雖屬不同疾病,但其病機均為血瘀,在異病同治思想的指導下,均采用丹枝飲進行治療,并根據(jù)其病因進行適當加減,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