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浩然,莊曉靜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2019年12 月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實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22年3月10日,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4.502億例,死亡病例達到6,019,085例[1]。在全球化時代,全人類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抗擊疫情成為了國際社會的首要大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時所言,“當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xié)力、團結應對,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盵2]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融通中外的橋梁與紐帶,華僑華人在這場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而積極的角色,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與斗爭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前關于華僑華人抗擊疫情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總結海外華僑華人的抗疫貢獻以及在抗疫斗爭中所遇困境(陳奕平、尹昭伊、關亦佳,2020;陳奕平,2020;曾少聰、陳慧萍,2020;邢菁華、龍登高、張洵君,2021),另一方面則從僑務工作(張賽群,2021)、公共外交(吳俊青、潮龍起,2020;陳奕平、許彤輝,2020;夏莉萍、許志渝,2021)、醫(yī)學認知(張玉等,2021)等多元視角探討華僑華人在疫情中的境遇與發(fā)展對策,而關于疫情斗爭中華僑華人的角色探討還較為匱乏。本文擬以新冠疫情下的華僑華人為研究對象,在梳理國內外主流媒體以及相關華僑華人網(wǎng)站刊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探討華僑華人抗擊疫情的角色作用與其發(fā)揮角色作用面臨的挑戰(zhàn)、解決對策。
20世紀90年代初期,貝絲、席勒和布蘭克在各自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移民往往穿梭于母國與居住國,積極參與兩國的活動,這與以往認知中認為移民者是“拔根”的有所出入,為了更好解釋這種新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他們開始使用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概念來表達移民跨越國界的相互聯(lián)系的社會經(jīng)歷,并指出許多移民是跨國移民,他們深深扎根于居住國,但又維持與母國的多重聯(lián)系。[3]雖然本文探討的華僑華人并非僅指移民者,但是跨國主義理論卻能較好解釋華僑華人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的表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華僑華人的身份認同有了新的變化,他們在積極融入居住國社會發(fā)展的同時又密切關注祖籍國的發(fā)展,在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固守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價值認同?;诖?,華僑華人在疫情爆發(fā)與蔓延之時,一方面對祖籍國進行支援,成為祖籍國抗擊疫情的堅定支援者;另一方面又是居住國疫情防控的自覺參與者。此外,在支援祖籍國與居住國的過程中,華僑華人踐行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動者。
新冠疫情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4]。疫情爆發(fā)初期,中國的經(jīng)濟生活受到嚴重沖擊,華僑華人第一時間為祖籍國奉獻力量。
一是物質上積極捐款捐物。疫情初期華僑華人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國進行捐贈,包括護目鏡、溫度計、防護服、口罩等物資及資金。根據(jù)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公布的《2020年度工作報告》顯示,在中國僑聯(lián)的倡議下,無數(shù)的海外僑胞通過華僑基金會對祖國抗擊疫情進行了援助與捐贈,捐贈者覆蓋六大洲,40個國家,105個主要僑社團。截至2020年底,共到賬抗疫捐贈款折合人民幣約2.76億元,食品、藥品及防護物資折合人民幣199萬元。撥付捐贈款245筆,撥款資金達2.68億元[5]。這一數(shù)據(jù)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更新,展現(xiàn)了華僑華人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二是精神上傳遞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一方面華僑華人通過傳遞正能量鼓舞中國人民,如為中國武漢錄制鼓勵視頻、音樂等;另一方面則是反擊污蔑抹黑中國的言論,堅定維護中國形象。疫情期間,針對荷蘭電臺改編演唱辱華歌曲,當?shù)?7家僑團集體維權交涉,涉事主持人公開道歉[6];澳大利亞記者羅旭能、澳華論壇主席李逸仙等16人聯(lián)名發(fā)表《關于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民族團結的公開信》,提出種族歧視破壞了澳大利亞社會團結,號召全澳人民在疫情期間要團結起來,杜絕種族歧視[7]。
隨著中國防疫措施的積極實施,國內疫情漸趨好轉,彼時國外疫情肆虐,海外華僑華人又投身居住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防控疫情包括預防控制與抗擊等步驟,據(jù)此,華僑華人參與居住國疫情防控具體表現(xiàn)為自覺落實自我隔離措施,同時積極為居住國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一是防控疫情的自覺配合者。華僑華人秉持做好個人健康防護是采取自我防護措施第一步的理念,積極自覺居家隔離、佩戴口罩、注重衛(wèi)生防護。意大利中北部普拉托市的華人社區(qū)在戰(zhàn)疫形勢依舊嚴峻的情況下一直保持著新冠肺炎“零感染”紀錄,普拉托華僑華人聯(lián)誼會會長徐秋林透露了原因:早在意大利疫情發(fā)生初期,華僑華人就已佩戴口罩并盡量避免外出[8];同時,華僑華人積極接種疫苗,力求構筑堅強的抗疫防火墻。毛里求斯唐人街基金會主席林海巖積極幫助華僑同胞安排疫苗接種,并表示“大部分僑胞都愿意接種,特別是中國疫苗”[9]。除此之外,海外華僑華人自發(fā)阻斷聚集性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傳播。如新加坡華人社團一改往年線下端午活動,通過線上的端午節(jié)晚會舉辦包粽子比賽、有獎問答比賽和幸運抽獎等活動,表達對前線醫(yī)護人員的支持和敬意。
二是抗擊疫情的自發(fā)參與者??箵粢咔樾枰肆?、物力與財力多方面的支持,在人力支援方面,從事醫(yī)用品生產(chǎn)、醫(yī)護行業(yè)、教育行業(yè)、新媒體行業(yè)等的華僑華人克服困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抗擊疫情奉獻了力所能及的力量;更有華僑華人積極投身志愿活動,承擔著當?shù)匾咔榉揽氐暮笄诠ぷ?,如阿根廷華僑華人自主組建了一支“抗疫義工隊”,為同胞們排憂解難、奔走忙碌,給確診的華僑華人分發(fā)口罩、買藥送飯、接送小孩等。在財力物力支援方面,海外華僑華人以個人、僑團組織與企業(yè)等方式對居住國提供了物質資金方面的資助與支持,第二代泰籍華人謝國民投資1億泰銖(約2220萬元人民幣)建造口罩工廠,并將生產(chǎn)出的口罩全部免費提供給當?shù)蒯t(yī)療機構和普通百姓。[10]
2020年3 月,習近平復信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時提及“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應該守望相助、同舟共濟”[11]。表明了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心系中國、與中國守望相助的華僑華人在疫情爆發(fā)之時也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擁護與踐行。
在疫情初期,華僑華人援助的對象是祖籍國;在疫情肆虐海外之時,華僑華人投身居住國的疫情防控中。華僑華人在自覺加強疫情防護的同時,為祖籍國與居住國捐款捐物、自愿參與抗疫志愿服務活動、搭建線上平臺實時傳播疫情信息,他們中的醫(yī)護人員堅守崗位為當?shù)馗腥救藛T治病救療、當?shù)厝A商們互相幫扶同舟共濟。華僑華人用其跨國抗擊疫情的實踐推動了人類生命共同體、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經(jīng)濟政治共同體等深化發(fā)展,實際上這正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xiàn)實寫照。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向踴躍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以及海外華僑華人,表示衷心的感謝!”[12]
事實上,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這樣龐大的群體積極參與到祖籍國與居住國的疫情防控之中,將中國與世界各地由點到線再到面,織成了更為密不可分的關系網(wǎng)絡。換言之,華僑華人用實際抗擊疫情的行動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深化發(fā)展。
華僑華人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角色作用,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是在現(xiàn)實發(fā)揮角色作用的過程中華僑華人受到了諸多制約,除了疫情自身帶來的沖擊,反華人士借疫情污名化中國、國內對華僑華人的抗疫貢獻宣傳報道不到位等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給身處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帶來了巨大沖擊,包括衛(wèi)生健康、經(jīng)濟生活、工作學習等多方面。部分國家秉持著“群體免疫無懼疫情”的觀念,對于疫情的防控意識與措施不到位,造成疫情進一步肆虐,使得共處同樣環(huán)境的部分華僑華人衛(wèi)生健康受到損害,在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恐慌情緒也隨之彌漫。除了身體健康問題,疫情還給華僑華人的工作學習帶來了極大阻礙。海外多數(shù)華僑華人從事服務性行業(yè),疫情下餐飲行業(yè)、美發(fā)行業(yè)客流量大幅減少,造成華僑華人門店倒閉或是工作流失,亞總會會長陳善莊談到“連日來奧密克戎的肆虐,給餐飲業(yè)、旅游業(yè)和航空業(yè)都帶來沉重打擊”[13]。同時,隨著中文學校停止線下教學,“小華僑”們線下學習被迫中斷。在生活上,疫情帶了生活成本的飛速上漲,生活物資與防疫物資價格是平日的幾倍,在美工作的大部分華僑華人認為抗擊疫情是長時間斗爭,因此他們領到救濟金的第一時間是存起來或是用于填飽肚子,絲毫不敢亂花[14]。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五大類,各層次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當?shù)蛯哟蔚男枨鬅o法得到滿足時,將會限制高層次需求的實現(xiàn)[15]。疫情使得大部分華僑華人生活健康陷入困境,換言之較低層次需要得不到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較高層次需求的實現(xiàn),如為共同抗擊疫情奉獻力量。因此,疫情本身的沖擊很大程度束縛了華僑華人在抗疫斗爭中的角色作用發(fā)揮。
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同時也加劇了國際關系中既有的各種矛盾,西方一些政客、媒體在尚未弄清楚病毒源自何處的情況下,便開始別有用心地栽贓、怪罪、污名化中國,費盡心機制造出“政治病毒”,如在國際組織和學術界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后,美國一些政客卻放棄科學命名直呼“中國病毒”;澳大利亞天空新聞頻道發(fā)布題為“布里斯班男子被檢測出致命的‘中國病毒’”的荒謬新聞等。中國臺灣人類學家劉紹華曾預測,這次疫情的發(fā)展必然帶來“COVID-19=武漢=中國=中國人=華人=亞洲人”的國際反應[16],在海外政客的謬論宣揚下,不少華僑華人被認為是病毒的攜帶者,遭受到了謾罵譴責與歧視。根據(jù)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發(fā)布的一項調查,近五分之一的當?shù)厝A人曾經(jīng)因為血統(tǒng)而遭受人身威脅或攻擊、三分之一的華人被冠以種族主義歧視性的稱呼、超過三分之一的華人遭遇過不公正對待[17]。美國參議員科爾寧認為疫情源于中國文化,“因為在那里的文化中,人們吃蝙蝠、蛇、狗和其他東西”,由此美國民眾關于亞裔飲食的謠言一度甚囂塵上,對亞洲食物開始反感,導致華僑華人受到各種歧視,經(jīng)營的企業(y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8]。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里·塔夫羅夫斯基直接指出,由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雙重標準引起的“政治病毒”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19]。事實確實如此,在新冠疫情的高壓以及沒有根據(jù)的指責下,華僑華人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現(xiàn)實生活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成為了華僑華人為祖籍國與居住國抗擊疫情奉獻力量的巨大阻礙。
新聞媒體是抗疫宣傳的主要陣地,同時也肩負著塑造、傳遞抗疫主體形象的重要責任。自疫情爆發(fā)以來,中國媒體、報紙期刊關于疫情的報道實時更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國內團結抗疫的積極形象,然而與之相對比,關于海外華僑華人這一抗疫群體的新聞報道卻顯得尤為不足。一方面是正面報道較少,國內群眾對于海外華僑華人的抗疫貢獻知之甚少。當前關于華僑華人相關疫情的報道集中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網(wǎng)、中國僑網(wǎng)等,而普通群眾特別是青年群體使用率較高的微博、抖音、微信等軟件卻較少主動推送關于華僑華人疫情斗爭的紀實信息與資料,正面報道不到位削弱了人們認知上關于華僑華人與抗擊疫情貢獻的關聯(lián)度。另一方面是當負面新聞出現(xiàn),部分以流量利益為主的媒體加大對新聞的報道力度,如個別僑胞回國不遵守隔離規(guī)定的任性做派等,從海外華僑華人群體的形象塑造而言,正面新聞匱乏而負面新聞涌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群眾對海外華僑華人群體的抵觸。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僑華人的抗擊疫情貢獻容易被掩蓋,取而代之的是對該群體的誤解或是不全面不客觀的認識。大多數(shù)華僑華人一直以來都有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認同感,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愈多華僑華人在到達居住國之前就在祖籍國完成了社會化的進程[20],與出生地(祖籍國)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心系祖國,期盼與祖國人民一道攻堅克難。然而這種熱烈的期盼與付出,當情感上得不到同根生的民族群體的認同時,或將變得困惑與迷茫,這也將阻礙華僑華人作為祖籍國與居住國聯(lián)系紐帶的角色作用的發(fā)揮。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華僑華人不管是對祖籍國還是居住國都發(fā)揮著重要的角色作用,可以說哪里需要幫助,哪里就會有華僑華人踴躍奉獻的身影。立足當下,疫情是一場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對抗的戰(zhàn)斗,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必將持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對此,尋找對策克服困境,幫助華僑華人更好發(fā)揮其在全球抗疫斗爭的角色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海外疫情爆發(fā)之際,中國政府密切關注華僑華人的身體健康、生活狀況等,采取了多樣化的措施幫助其重回生活軌道。但是海外華僑華人數(shù)量龐大,同時具有分散化的特點,加劇了現(xiàn)實中海外救援的難度,為此,完善海外華僑華人常態(tài)化應急救援機制是關鍵的一步。一是要繼續(xù)加強對華僑華人的救援力度。當前海外一些國家疫情尚未得到根本好轉,華僑華人的生活健康也持續(xù)受到威脅,對此中國相關部門應當與海外華僑華人保持密切聯(lián)系,持續(xù)關注華僑華人的需求,積極動員海內外同胞為他們提供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援助。二是搭建海外抗疫信息共享平臺。疫情爆發(fā)之時將有關疫情的實時信息、救援渠道等進行共享可以有效幫助華僑華人掌握疫情信息,穩(wěn)定情緒,理性抗疫。疫情之下多地華僑華人紛紛自發(fā)組建互助群,但是由于自發(fā)組建的原因導致其影響力較微弱、涉及范圍有限,而以官方帶頭搭建實時信息共享交流平臺可以有效彌補該缺陷,因此可以以中國外交部在微信及官方網(wǎng)站實時發(fā)布的領事服務信息為基礎,組建華僑華人負責人互助群,由各地負責人實時傳遞信息,確保疫情的信息準確性與受眾對象的廣泛性。三是適當增加人力資源投入。根據(jù)2012年外交部領事司的數(shù)據(jù),平均一名外交人員要面對13萬海外中國公民[21],疫情下援助任務繁重、時間緊張,而華僑華人的數(shù)量龐大,援助者與待援助者之間的不平衡性導致了援助難度陡增,多地駐外使館工作人員反映疫情以來始終保持著連續(xù)奮戰(zhàn)的狀態(tài),華僑華人的援助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在此背景下,可以適當增加外交人員編制,同時注重與居住國華僑華人社團加強聯(lián)系,發(fā)揮非政府力量協(xié)同援助華僑華人度過難關??偠灾瑤椭A僑華人在疫情中保持生命健康與有序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同時也是華僑華人在全球抗疫斗爭中發(fā)揮多重角色作用的基礎與保障。
華僑華人與中國是緊緊相依的,疫情大背景下部分國家對于中國的污名化致使海外華僑華人也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削弱了華僑華人抗疫角色作用的有效發(fā)揮,為此需要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為華僑華人發(fā)揮抗疫角色作用爭取相對穩(wěn)定、安全的環(huán)境。其一,以中國為出發(fā)點。必須繼續(xù)主動正面地回應這些污名化與質疑聲,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無端指責,積極向世界呈現(xiàn)中國的抗疫成果與貢獻。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多次在記者會上駁斥疫情相關謠言,用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說明中國抗疫的真實情況,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發(fā)聲,通過視頻、圖片、數(shù)據(jù)等方式客觀、真實地傳遞中國抗疫面貌。在此基礎上,中國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開拓更多元的主體與渠道講好中國的抗疫故事,正面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除此之外,面對污名化帶來的種族歧視與排擠,中國應加強與華僑華人居住國的溝通協(xié)商,敦促居住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華僑華人的合法權益與生命健康。其二,以華僑華人為出發(fā)點。華僑華人是中國在外的名片,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自覺做好防護隔離措施的同時,積極援助居住國的防控工作,為其祖籍國即中國樹立了良好形象。面對撲面而來的污名化,華僑華人同樣具有關鍵作用。一方面需要華僑華人發(fā)揮聯(lián)系紐帶的作用,發(fā)揮其通用兩國語言、熟知兩國文化等優(yōu)勢,翻譯、傳遞中國的政策、抗疫成果,解答居住國民眾的疑惑,消弭居住國對中國的負面印象,樹立正面、真實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需要華僑華人努力爭取在主流媒體的發(fā)言權,在海外主流媒體上為中國發(fā)聲,傳遞中國聲音。疫情政治化與對中國的污名化是海外政客的“有心”之為,需要中國與身處海外的華僑華人攜手共同努力,筑起捍衛(wèi)中國形象與利益的城墻,為華僑華人發(fā)揮疫情斗爭的角色作用贏得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識、價值系統(tǒng)、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22],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華僑華人與祖籍國有著無法斷開的聯(lián)系,疫情之下他們對祖籍國在物質、精神等方面給予了無私的奉獻,而國內對其抗疫奉獻宣傳不到位等曾一度導致輿論方向的偏頗。如何進行宣傳引導、正視華僑華人的抗疫貢獻亟待深化思考。一是要拓寬宣傳報道的渠道。當前報道海外華僑華人抗疫奉獻的媒體網(wǎng)站數(shù)量較少且較為集中,應當加強主流媒體的報道力度,如通過主流媒體開辟海外華僑華人抗疫專欄、定時傳送相關資訊;或是在用戶較多的支付寶、微博等實時發(fā)布疫情信息的軟件中增設華僑華人抗疫信息端口,讓人們更為便利地獲取華僑華人抗疫的訊息。二是內容上向華僑華人抗疫斗爭的正面新聞報道傾斜。媒體傳遞信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塑造報道主體形象的過程,其傳遞的海外華僑華人抗擊疫情的信息影響著國內群眾對于華僑華人的評價與印象。實際上,華僑華人對于祖籍國與居住國抗擊疫情都有較大的貢獻,相關的宣傳媒體應當立足整體,樹立責任意識,提升信息取舍能力,加強對華僑華人抗疫貢獻的報道力度,積極傳播華僑華人的正面形象。三是對華僑華人抗疫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增強報道宣傳形式的可視化與多樣化。在疫情的緊張氛圍下,媒體深度報道有利于為群眾全面地呈現(xiàn)華僑華人的處境與抗疫情況,但是深度報道伴隨著的是長篇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的閱讀欲望。對此,相關的報道應當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度加工,例如提取關鍵詞、凝練核心內容,通過地圖、導圖等方式可視化信息,提升讀者獲取華僑華人抗疫信息的接受度。除了國內自媒體的努力之外,國內的群眾也應當自覺提高辨別的能力,在拓寬自己接受信息渠道的同時,提升面對海量信息的思考鑒別意識與能力,避免被別有用心的報道引入歧途,力求較為全面認識、肯定華僑華人在全球抗擊疫情中的作為與貢獻,增強華僑華人的民族歸屬感與認同感。
疫情防控與抗擊是一場持久戰(zhàn),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面臨的一次大考,也是海外華僑華人面臨的巨大考驗。在此次疫情中,華僑華人對祖籍國、對居住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在疫情沖擊、國外部分政客污名化、國內輿論偏頗等不利條件下,華僑華人的角色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面對依然肆虐的疫情,我們應當充分肯定華僑華人的貢獻,幫助華僑華人克服疫情難關、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加強國內正面輿論引導,為華僑華人發(fā)揮積極的角色作用創(chuàng)設條件,以此調動華僑華人積極性,鼓舞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為共同抗疫注入動力,共同打敗新冠疫情這一人類健康的“威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