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芳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yī)院,廣西 桂林,530001)
胃潰瘍指的是發(fā)生在胃內壁的潰瘍,該疾病產生的主要誘因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酸和胃蛋白酶引起的胃黏膜自身消化?;颊甙l(fā)病后會出現上腹部疼痛,可為脹痛、鈍痛、隱痛等感覺,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還可形成幽門梗阻,潰瘍面若長期不愈,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癌變[1]。治療胃潰瘍疾病,一方面要改善患者的飲食習慣,要避免咖啡、煙酒、濃茶等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主要采取聯合用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近年來,益生菌被越來越多的用于胃潰瘍治療中,主要是通過其對患者胃內的微生態(tài)進行調節(jié),然后改善其腸胃的生態(tài)平衡,彌補其他藥物治療的不足之處[2]。為此,本文綜述了益生菌在胃潰瘍治療中的研究新進展,如下。
胃潰瘍指的是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黏膜下層的組織缺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疾病發(fā)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酸和胃蛋白酶引起的胃黏膜自身消化、應激反應、飲食、藥物等[3]?;疾『蟀Y狀主要包括無癥狀、食欲不振、胃部出現不適或疼痛感、體重驟減、消化不良、胃穿孔、胃出血等,這些臨床癥狀都取決于胃潰瘍疾病的輕重程度。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胃潰瘍疾病有癌變的風險,因此治療和預后都要引起重視。胃潰瘍中,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發(fā)病的是最多的,幽門螺旋桿菌會從唾液進入人體中,主要是由于患者攝入了刺激性高或不潔食物,幽門螺桿菌便會寄生在胃黏膜組織中,同時它也是導致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的最大原因[4]。幽門螺桿菌會破壞胃黏膜,采取益生菌治療能夠對其起修復作用。
人體胃腸道中存有1000 種以上的細菌,數量在1013~1014個之間,包括需氧菌、厭氧菌、堿性厭氧菌三種,其中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是最常見的菌群。人體腸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對于身體健康有緊密聯系,是人體種最重要,也是最龐大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促進免疫成熟、生物屏障、調節(jié)免疫應答、改善營養(yǎng)、促進代謝等重要功能,益生菌使用適當的劑量能夠作為對人體有益的活菌[5]。
3.1 增強胃黏膜的修復 當機體出現胃潰瘍之后,在黏膜的修復過程中會由很多因子參加,其中Bcl-2、VEGF 等在潰瘍愈合的過程中都能夠發(fā)揮重要的參與作用[6]。鼠李糖乳酸桿菌能夠增加Bcl-2、前列腺素E2、VEGF 等的表達水平,從而降低細胞增殖或凋亡的比例,促進新血管生成,從而有效促進潰瘍面愈合[7]。另外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都能夠增加機體VEGF 的表達水平,來達到促進潰瘍面愈合的作用。
3.2 提高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 幽門螺桿菌是在胃黏膜中定植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是引發(fā)消化性潰瘍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尋如何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是臨床廣泛關注的問題。有研究[8]通過探尋益生菌在清除幽門螺桿菌中的作用中得出,不使用益生菌治療的標準三聯療法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65.95%,而在標準三聯療法上加用雙歧桿菌的四聯療法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達到82.50%,并且四聯療法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少,沒有嚴重的不良事件情況出現,表明益生菌在提高幽門螺桿菌清除率中有一定應用價值,但是對于聯合使用哪種益生菌和使用的時機和量等,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有研究[9]為探討布拉氏酵母菌在根除幽門螺桿菌中的效果,將100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西藥三聯療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結果得出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和潰瘍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癥狀積分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3.3 抗氧化、抗炎作用 人體出現胃黏膜損傷的大多數原因是氧化應激導致,機體的氧化損傷程度能夠通過丙二醛來反映。有研究[10]得出,丁酸梭菌能夠有效減少機體中的胃黏膜損傷,還能夠積極改善其病理狀態(tài),能夠有效減少超氧化物歧化酶,使丙二醛的值降低,氧化氫酶的活性降低,進而使得胃黏膜的損傷減輕。還有研究得出[11],益生菌的抗氧化、抗炎效果較顯著,能夠有效的對機體微循環(huán)進行改善,修復胃黏膜。
3.4 減少藥物副作用 益生菌能夠有效對人體胃腸道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改善,對腸道菌群失衡的現象進行糾正,還能夠減少因使用抗菌藥物后出現的便秘、惡心嘔吐、皮疹、腹瀉等不良反應,減輕患者治療時的痛苦,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依從性[12]。進而使得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更明顯。有研究選[13]取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將其隨機分成三組,一組采取三聯療法,一組采取含鉍劑四聯療法,一組采取含益生菌四聯療法,結果得出三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5.70%、82.51%和95.45%,其中含益生菌四聯療法治療效果最佳,表明益生菌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有重要應用價值,能夠有效提高其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另外含益生菌四聯療法治療后出現的便秘、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低,表明益生菌能夠有效減少抗菌藥物使用后出現的副反應,用藥安全性很高。
益生菌在胃潰瘍的治療中只能夠最為一種輔助性的治療,不能夠單獨治療,因此益生菌作為藥物,它的療效還不夠獨立[14];使用益生菌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的明確,其使用劑量、菌種都不好把握,還需要具體的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采取益生菌治療的研究數量總體上還不是很多,但是益生菌的菌種比較多,不同菌種的益生菌怎樣有效組合,怎樣進一步來發(fā)揮其治療效果還不是很明確,因此該問題也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究[15];益生菌的保存難度和成本都比較大,益生菌治療時要想發(fā)揮出最佳的效果,就必須要時刻保持它的活性,但是益生菌對于溫度等因素極其敏感,因此很難確定益生菌的活性成分是否被很好的保存[16]。
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益生菌能夠起到增強胃黏膜修復、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抗氧化和抗炎、減少藥物副作用等作用,但是當前的臨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幽門螺桿菌的清除方面。
對于使用益生菌的種類、劑量、方案和時機都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因此在今后還需要不斷的探索,進一步研究益生菌治療胃潰瘍疾病的作用機制,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科學和可靠的依據。